你真的理解《娛樂至死》嗎?

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娛樂至死》,本書的作者是尼爾·波茲曼。他在這本書中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本書主要講了自電報出現以後,一切信息的獲取都變得容易卻無效。信息成為一種快消品,越博眼球的信息越會得到人們關注,同時這種關注又往往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他不能給人們帶來思考,電報產生的信息是用來粉碎的,而不像書籍一樣經過了反覆的修正,是為了傳世的。所以哪種獲取信息的方式,對人來說就很重要了。可以映照一下當今互聯網時代,高速的網絡裹挾著巨量的信息潮人們洶湧而來,人們好像明白了很多,但其實也都只是表層意思。人們很難獲得真正有效的信息,從而一個時代給予人們所熱愛的,也將把人們毀滅。這就是赫胥黎的預言了。

隨著電視的發展,這種公眾話語娛樂化的傾向更為明顯。甚至政治也難逃被裹挾的命運。比如,尼克松把競選失敗最大的失誤竟歸結為他的髮型師沒有給他做一個滿意的頭髮,從而在電視直播時形象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照這麼說,林肯在這個時代是不會競選成功的,因為林肯又老又醜又嚴肅,很不符合娛樂化得要求。然而被娛樂化支配的世界究竟會怎樣?就是近期以比較熱的小鮮肉天價片酬的問題,我們敬愛的科學家一輩子能賺多錢啊,袁隆平,一個依靠農業拯救了數十億人的科學家一輩子賺的錢還比如一個三流明星去一個真人秀節目跑跑跳跳扮演小丑逗人取樂賺得多。更有甚者將大科學家大工程師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的功績與一些娛樂明星相提並論,真是時代的倒退。我不想說明星不好,而是說他們的實力與貢獻配不上他們被吹捧的地位。而三流明星吃個飯剪個頭髮就上熱搜,真是時代的悲哀。更何況在微博小學生,低齡人群又佔據主力,我們國家的未來啊,整天都在關注什麼,腦子又都是什麼樣的價值觀,人們真的已經娛樂到偷窺別人隱私來取樂了嗎?整日以娛樂為核心,當然娛樂沒有錯,每個人都有開心的權利,但是過度娛樂化就不好了,我們是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與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葦草。我思故我在,這都說明了一個人思考的重要性,而一味娛樂,則會弱化我們思考的能力,我們不再有精密的邏輯,不再有深度的思考而是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充斥我們的頭腦,每天忙忙碌碌,身心俱疲,可我們卻離真正的世界,離我們真正的人生越來越遠。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訪美麗新世界》裡提到的,那些隨時準備反抗*的自由意志論者和唯理論者“完全忽視了人們對於娛樂的無盡慾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我們如今的時代就正在被熱愛的東西所毀滅。人人自知,可人人又無能為力。這就是時代的困惑吧,我們只能努力去做,讓自己多沉浸於有思考的書籍裡,當然生活這個時代,又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一切隨緣。

文章結尾,安娜想說,每個人都不能脫離於時代而生存,而在這個信息繁雜,我們拒絕垃圾信息的權利正日益被侵蝕,想要保持獨立的思考,不被鋪天蓋地的營銷洗腦,最重要的就是需要靜下心來,多讀書,感受書籍的魅力,會使我們的內心獲得充實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