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之戰(一),秦國攻取河西之戰

前言

河西地區,即關中平原東側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因為在黃河以西,所以被稱為河西之地。地形以高原平原為主,地理位置險要,土地肥沃易守難攻,又是連接西北挺進中原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河西地對秦國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佔據河西,就可以對關東六國進可攻,退可守。

戰國初期,魏國率先實施變法,國力迅速強大起來,吳起一手組建了一支精銳步兵——魏武卒,公元前419年,為了打通西進的通道,吳起率軍西進河西地區,吳起曾以5萬魏武卒,擊敗秦軍50萬大軍,成為秦國曆史上最大的恥辱。經過兩次河西之戰,魏國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將秦國死死壓制在華山以西的地方,秦國被迫沿洛河修工事防魏軍。

魏國佔據河西之地,就如同在秦國頭上懸掛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為擺脫不利局面,攻取河西地區,秦國耗時近36年,歷經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

立國之戰(一),秦國攻取河西之戰

秦被壓制華山以西地區

第三次河西之戰:吳起出走,秦獻公出擊

魏國的強大,讓當時在魏國遊歷的秦獻公羨慕不已,回到秦國後,秦獻公開始一系列改革。廢止人殉、遷都櫟陽、獎勵商業、編制戶籍、推廣限制等。經過十八年的勵精圖治,秦國的國力逐漸變強。

魏國大將吳起因為政治鬥爭出奔楚國,而魏國的戰略核心在於中原爭霸,其主力也在中原,河西只有少部分部隊。於是乘這個機會,秦獻公便挑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戰。

公元前366年,魏國在武城築城,為秦所敗。接著秦在洛陰打敗了魏、韓聯軍。兩年後,秦將章蟜領軍越過黃河,攻入魏的河東,在石門大敗魏軍,並斬首6萬魏軍,在趙國的支援下,秦才退兵。公元前362年,秦乘魏軍在澮水北岸與韓、趙聯軍大戰之機,派庶長國出兵攻魏,在少梁大敗魏援軍,俘其主將公孫痤,佔領龐城,然而在魏國主將龐涓的帶領下,魏國主力迅速西進,一舉突破了秦國的河西防線,威脅秦都櫟陽,秦國被迫遷都,同年,秦獻公去世

立國之戰(一),秦國攻取河西之戰

秦獻公

第四次河西之戰

第三次河西之戰中,秦軍乘著魏軍主力不在河西,佔了些便宜。但是論國力,秦國還遠不如魏國。因此秦獻公去世後,繼位的秦孝公立即中止了戰爭,全心全意的搞新政變法,壯大秦國的國力,無暇對外征戰,給了魏國鞏固河西的時間,魏國趁機在河西修築長城。

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魏國救衛、擊敗趙軍後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秦孝公見狀便派大軍大舉進攻魏國,先在元裡大敗魏軍,並佔領少梁,並魏國和韓國的交界地區築城堅守,防備魏軍反攻。

魏國當時想滅了趙國,回頭再反攻秦國。豈不料遭遇“魏國救趙”的慘敗後,於是秦國趁機繼續猛攻魏軍,先是攻克了魏國故都安邑,包圍了魏國的固陽。

隨後,魏惠王立即派人跟齊國、楚國、趙國休戰,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擊,先是奪回了舊都安邑,接著西進幷包圍了定陽。秦軍不敵,孝公主動遣使者請求停戰,歸還了所有在這次戰爭中收復的領土給所魏國。

立國之戰(一),秦國攻取河西之戰

秦孝公

第五次河西之戰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天下諸侯集會,意欲自立為王,齊楚韓均不參加,魏惠王一怒之下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援,龐涓率魏軍追擊齊軍,在馬陵到遭埋伏,魏太子申被俘,魏軍全軍覆沒,龐涓自刎而死。魏國在兵力缺乏、國力大衰的情況下,無暇對付秦軍。

秦國大軍趁機進攻河西,秦國主將衛鞅以故交的身份約請魏將魏公子昂喝酒。魏昂素知衛鞅挺光明磊落的,便欣然赴約,結果反被扣押。魏軍失去主帥,群龍無首,遭至慘敗。河西大勝後,秦軍渡過黃河,在岸門擊敗魏國趕來的援軍,俘虜了魏軍主將魏錯。

同年,秦孝公去世

六年之後,即公元前332 年,秦惠王派十幾萬大軍攻打魏國的河西重鎮雕陰。魏軍被迫迎戰,雙方激戰兩年多,秦軍大勝,全殲魏軍八萬人,並俘虜了主將龍賈。魏國此時已經完全無力反攻,只得將河西郡全部歸還給秦國。至此,秦攻取了全部的河西地區。

立國之戰(一),秦國攻取河西之戰

秦惠文王(富大龍飾)

後記

魏國地處四站之地,其戰略地理比較惡劣,魏惠王完全拋棄了其祖父魏文侯”三晉一體“的戰略,仗著祖輩遺產,四處開打,且國內人才流失嚴重(商鞅、第五次河西之戰秦國主將公孫衍等),馬陵之戰後,魏國名將龐涓自殺,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一蹶不振,國力大損,淪為二流國家。

秦國呢,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戰法,趁著魏惠王各種作死騷操作,變法圖強,一步步地蠶食魏河西之地,最終,秦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