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12項成果入選“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日前,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揭曉並舉辦了頒獎儀式。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有12項成果入選,其中包括自然科學獎9項、科技進步獎3項。此外,北大王健教授獲青年科學獎,彰顯了頂尖高等學府的強大的科研實力。

北大12項成果入選“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據悉,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面向全國高等院校,每年評審一次,分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青年科學獎,為在這四個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授予相應的榮譽。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獲獎名單是經評審委員會評審、獎勵委員會審訂和教育部批准後揭曉,包含自然科學一等獎40項、二等獎80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7項、二等獎22項,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49項、二等獎86項(含科普類1項),青年科學獎10人。

其中,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鵬教授及其團隊主導的“活細胞化學反應工具的開發與應用”項目獲得了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該項目提出了將非天然氨基酸拓展技術與生物正交反應開發相融合的思想,自主研發和建立了活細胞“化學工具箱”,在該領域實現了一系列原始創新。尤其是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生物正交斷鍵反應的概念,並以此發展了蛋白質化學脫籠技術,實現了蛋白質的在體激活與調控,該工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同樣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還有北大物理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及團隊主導的“原子尺度下水的複雜形態與全量子化效應研究”。該項目靠自主研發的超高分辨成像與譜學實驗技術和全量子化第一性原理模擬方法,從原子尺度回答了水基礎科學領域若干長期爭論的關鍵問題。該項目針對超越傳統玻恩-奧本海默近似的問題進行了前瞻性探索,在物質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重大的基礎研究意義。

此外,此次獲得青年科學獎的北大王健教授長期從事低維超導與拓撲材料的量子輸運實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原創性成果,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發展。王健教授的突出研究成果包括:在二維超導中發現新的量子相變量子格里菲斯奇異性並實驗證實新的物質態量子金屬態;在拓撲材料中發現電阻隨磁場對數週期振盪的規律,是量子振盪近90年曆史上發現的第三種週期規律。此次王健教授獲得青年科學獎也是實至名歸。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作為國內領先的高等學府,多年來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充足的資源保障。隨著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從北大這一平臺誕生,其在為北大帶來累累榮譽的同時,也對國內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不可忽視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