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科知識分子裡更容易混入濫竽充數之徒?

作者:常凱申

為什麼文科知識分子裡更容易混入濫竽充數之徒?

為什麼部分文科領域的“高級知識分子”裡面,容易混進一些濫竽充數的人呢?

相比而言,理工農醫類的知識,要麼可以和現實世界直接接口——比如物理的理論,可以用實驗來驗證;化學的方程式,可以通過精確稱量反應物來證實;計算機程序員的理論,可以通過編寫程序來得到反饋;產品設計師水平高不高,比一下你的產品指標一目瞭然。

要麼雖然暫時不一定和現實世界取得接口,比如純數學或部分理論物理領域,但是可以通過內在的數學邏輯和物理邏輯來對其進行證明。

但部分文科領域,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自己整了一套範式然後自己圈子裡玩,這套範式和話語體系需要和現實取得接口並一致嗎?不一定需要,只要自己圈子裡認可,能自圓其說,能發論文就行了。至於是不是和現實符合,這個不太重要。只要裝作和現實符合就行,反正社會領域很多東西也沒辦法做實驗,在繁雜的大千世界中選擇性取出一些,表面上能支持自己觀點,也就可以了。有時候,人脈和牌子可能更加重要一點。

比如你這套理論,完全可以在無法解釋現實,也無法預測現實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弄一套自說自話的理論,去刊物上搞上一堆文章,圈子裡提攜一下,混個教授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我們能看到有的文科類教授,你看它寫的文章,厚~很唬人,言必稱希臘,列舉了一大堆你聽都沒聽過的古今中外的人物、書籍、動不動就是“XXX寫的《XXXX》中曾經說過”,然後再加上一堆圈子內部的專用詞彙,弄的又拗口又晦澀,這樣就顯得很專業。

然後,用這堆非常華麗的裘袍,可能就包裹了一個如果直接說出來很弱智的結論。

但這不能直接說,直接說了就發不了論文了。

在我看來,評價部分文科領域(注意是部分)的學者的時候,不要去看他那堆晦澀的文章,你就讓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話把他的觀點解釋清楚。

這個是很考驗水平的,相當於是把思想外面那層用來唬人的華麗外殼剝掉了——而很多文科知識分子就是靠這個混飯吃的——必須要靠思想內核來給人以啟迪、震撼、恍悟、思考,這就比較考驗真本事了。

但是,在公共輿論領域,這也不是完全不能規避,比如有些人就練就了另外一套本事——話術。表面看上去也可以很“通俗易懂”,但是裡面充滿了邏輯陷阱、各種歪曲,普通人聽了可能還覺得挺對的,忽忽悠悠就瘸了。

所以,在沒法做實驗驗證的情況下,鑑別文科知識分子,本身也是需要水平的。這就進一步給濫竽充數者提高了成功可能性。

毛主席不但是大思想家,還是卓越的實踐家,他對知識就完全內化並理解了,甚至還有很多創新,吐出來的時候,中學生都能看懂,毛選讀起來除了需要了解一些當時的歷史背景外,文字並不難懂,感覺不出掉書袋來。反而是有種“作者急著把真東西扒開了揉碎了告訴你”的真誠感。而且他的實踐成績擺在那裡,無可否認,反過來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正確性。

但這種例子總體還是比較少的。

所以說,並不是文科知識不重要,也不是優秀的文科知識分子不重要,而是由於泛文科類的特點,導致一些濫竽充數之徒更容易混進去。你說這種“知識分子”掌握的算知識嗎?可能在他那個話語體系裡面也算是,不過放到現實裡就沒什麼用,甚至是負向作用。

還是那句話,學以致用。文科類的同學,要時刻記住避免陷進“茴字有幾種寫法”的自我陶醉的“研究範式”裡面去,要時刻記住知識學了就是要用的,要和現實取得接口且能經得住現實檢驗。我們經濟發達上去之後,要講好中國故事,要進一步改革社會,都需要“泛文科”類的優秀人才。

至於現在有些泛文科類“知識分子”,由於自己那套理論根本沒辦法和現實取得接口——既無法解釋現實,又無法指導實踐,只能裝作有這些功能,那就只能在學術上故作玄虛混個高校位置,然而在社交網站上要真表達自己的真觀點時,一開口就是粗鄙之語,邏輯上知識上不過一箇中學生水平,讓人有種“不過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感覺。

【本文原載“凱申日記本”,授權察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