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祕

隨著《清平樂》的播出,正午陽光團隊精益求精的製作態度再次受到熱議,劇中服化道對宋代的高度還原,是以往作品很少能達到的。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帝后官服造型與歷史畫卷記載的契合更讓觀眾拍手叫好,看這麼一部在細節上處處完美的電視劇,委實漲知識。

再回顧正午陽光曾經的作品,每一部在細節上的用心,幾乎都留下過讚賞痕跡。

《琅琊榜》跟著時令變化的水缸、食用果蔬......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歡樂頌》主角社交賬號定期更新,安迪被黑的帖子確實存在......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知否》裡從服飾到餐飲都帶著煙火氣息的後宅日常......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都挺好》中明玉爬樓後花了的妝容......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一系列作品對細節的完美追求,讓正午陽光團隊有了“處女座劇組”稱號,並使執著於完美主義的觀眾感到身心舒暢,紛紛給出高度讚賞。

細節上的用心,逐漸演變成正午陽光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

在這裡,七話也想聊一聊

為何正午陽光能成就“處女座劇組”名號。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在正午陽光團隊受寵之前,其實大眾對服化道的關注點與當下有很大不同。

彼時,觀眾對於服化道討論主要集中在“穿幫”鏡頭身上,一般出現辣眼睛造型或違背歷史常識的設定,才會受到討論。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的士兵啃上明朝才引入的玉米,便引發道具穿越爭議;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毛寧觸電小熒屏後穿起的“丁字褲”造型,因為太過奇葩受吐槽;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神鵰俠侶》中聳立的電線杆,類似穿幫鏡頭一直是細節控們的尋找對象。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但在正午陽光推出《琅琊榜》後,扒正面細節代表,成為觀眾的樂趣。

說《琅琊榜》是國產劇觀眾從抓細節槽點到抓細節亮點的轉折劇,應該不會有太多人質疑,但為什麼它會引發輿論風向變化呢?

其中,有兩個階段性背景的推動。

約在2005年之前,觀眾對國產劇服化道普遍是正面評價。

一方面,當時大多數作品以追求藝術為核心,服化道精心考究是常態。另一方面,彼時製作經費有限,節約開支才能讓作品順利面世,觀眾因此包容度很強。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所以,這個時期被拿來當典型的,更多是如《三國演義》這般需要嚴謹製作的正劇。

在2005-2015這一段時間,吐槽作品細節漏洞才開始成為輿論風向。

此時,觀眾消費能力飆升,製作投入加大,但市場卻逐漸浮躁,效果呈現並沒有提升,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現象頻繁,讓觀眾失去包容心。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而且,因為跟風現象嚴重,很多作品服化道跨越時代亂用、細節疏忽成了常態,在2010年左右網絡甚至出現專門尋找穿幫鏡頭的視頻剪輯創作者。

同期雖然也出現過《甄嬛傳》等用心的作品,但當時社交平臺傳播力以及觀眾吹彩虹屁的意識都不若後來,並沒有將這些優秀作品推成細節風向標。

直到《琅琊榜》面世。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這部劇出現在觀眾對粗糙製作反感濃烈的時刻,市場迫切需要一部優秀作品來刺激行業轉變,與此同時,社交網絡的發展也讓網友們有了“推星”實力。

於是,大眾自發將《琅琊榜》的製作方正午陽光推到正面“偶像”地位。

這是正午陽光成為“處女座劇組”的環境因素。

但,找出觀眾訴求易,滿足觀眾的訴求卻很難,正午陽光團隊細節上的用心能夠引起觀眾自發安利,最根本的地方在於它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在正午陽光之前,為何沒有一個劇組能以細節完美成名?根本原因還在於服化道以及細節問題並不是觀眾第一視角能發現的東西。

正如《琅琊榜》裡林殊冬季吃的橘子,如果換成夏季時令水果葡萄,對劇情並沒有直觀影響,甚至大部分觀眾都不會發現違和之處。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大資金、人力、時間成本投入卻不一定能被觀眾發現並讚賞的區域,被一些團隊選擇性忽略,甚至敷衍了事。

一旦出現放鬆態度,這份鬆懈慢慢地便會擴散,於是國產劇細節粗糙、漏洞不斷成為常態,甚至連劇本都開始失去邏輯推敲。

而正午陽光所做的,是將藝術製作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完成,即使有些東西費力卻不一定能助力收視成績,即使有些付出可能不會被觀眾發現。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他們仍舊堅持對細節負責,雖仍有不完美的地方,卻給出了匠心態度。

匠心不會永遠被埋沒,當觀眾開始熱衷欣賞細節美時,當觀眾需要一個典型來做標杆時,這些原本只是劇組應該做的東西,反成他們的賣點之一。

同樣在細節上精益求精的還有迪士尼動畫,他們的動漫電影每一幀都追求完美,每一個設定都儘量兼顧,連角色服飾做舊這樣的微觀鏡頭都不放過。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但若不截圖做放大效果查看,觀眾並不能看到迪士尼在細節上的努力,即使最後被發現了,也不過是多一個“真用心啊”的感嘆,並不會影響整個作品的成績。

那麼,他們為什麼還要做呢?因為有些細節雖不能決定成敗,卻能決定製作方對藝術的態度,決定他們最終是成為只追求利益的商人,還是有商業頭腦的匠人。

做好每一份應該做的工作,這是正午陽光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根本因素。

其實,正午陽光並不似大眾想象中那麼“完美”,他們在細節上的問題也有很多,《知否》裡的插花便是一個典型。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原本,《知否》團隊還原宋代文人的“生活四藝”是非常用心的製作,劇中插花、點茶、焚香也的確讓觀眾驚豔了一把。

但是,對花藝愛好者來說,單從海報上便能發現BUG,他們將現代才在中國普及的洋桔梗作為宋代插花素材,這個漏洞遠比三國時期吃玉米要大得多。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一個花材的選擇,便讓《知否》的花藝境界打了折扣,只不過因為大部分觀眾對這一細節不太熟悉,加上正午陽光一向以嚴謹著稱,並沒有引起吐槽。

而且,洋桔梗這個漏洞不少古裝劇都存在,另一熱播劇《楚喬傳》它也穿越出現過。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讓七話欣慰的是,雖然這一個漏洞在《知否》沒有引發吐槽,正午陽光團隊卻在《清平樂》中做了規避,新作中的插花明顯比《知否》時期更深入。

劇中作品採用的主花多是梅、菊、蘭這些中國古代插花常用主花材,目前並沒有出現洋桔梗一類的穿越BUG,這樣的呈現更有信服力。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唯一可能受到爭議的是第四集中幾位姑娘的插花成品,她們的作品風格到底是受日式小原流影響,還是中國插花的三才式風骨,恐怕需要專業人士去考量。

但除了這段插花聚會的鏡頭外,《清平樂》其他的插花作品都非常精準地抓取到宋代插花的簡約美,自然大方又清新雅緻,讓人忍不住點贊。

正午陽光是如何成為“處女座劇組”的?《清平樂》一個變化現奧秘

從兩部作品對插花這一元素的呈現便可以看出,正午陽光並不是出場就是100分的天才選手,但他們卻能做到在大部分觀眾還未發現問題時規避。

這就需要整個製作團隊有一個不滿足當下的態度,一個不斷尋找自我問題、不斷尋找可優化細節的態度,不因觀眾的信任而懈怠,不因錯誤被包容而投向敷衍。

或許正是因這個態度,才能正午陽光“處女座劇組”的稱號越來越響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