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中國歷史上多少英雄豪傑靠著膽略智慧,取得了勝利,可是還很少有人真正做到挽狂瀾於既倒,遇山崩而力敵的。是歷史上卻有一個兵力不足千人的部隊,突然遭遇突厥萬人的鐵騎衝到面前不遠處,逃又逃不了,戰又戰不贏,自己的部隊官兵都嚇得發抖,可是這個人卻臨危不亂,作了必死拚命的決心。這時候他叫他弟弟陪同前往面對,他弟不敢去。於是他就帶著一百人的隊伍前往,這個虎膽英雄就是唐朝後來的皇帝李世民。他是如何化解這次危機呢?

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8月),突厥的頡利、突利兩可汗率領全國兵馬進犯,營帳連接,向南進軍,唐高祖李淵派秦王李世民率領軍隊扺抗。

恰好關中地區下大雨,下了很久都不停,糧食運輸受阻,將士們因行軍跋涉疲憊不堪,兵器鏽鈍,器械殘破,朝廷百官與軍隊與將領都很擔憂。

李世民在幽州與突厥相遇,調度軍隊準備交戰。十二日突厥可汗率領騎兵一萬多人,突然奔到幽州城西面,在五龍阪佈陣,唐軍將士都很驚恐不己。

李世民對李元吉說:“現在突厥進逼我軍,我們不能向他們示弱,應當與他們決一死戰,你能和我一起去嗎?

李元吉害怕地說:“突厥軍隊的陣勢這麼強大,為什麼要輕易出擊,萬一失利後悔還來得及嗎?

李世民說:“既然你不敢出擊戰,我就獨自前往,你留在這裡觀望吧”。

面對如此的危險局面,李世民為什麼要選擇去送死呢?難道沒有別的辦法?

一,危險來臨,避之不及,李世民為什麼不派部下去談判,而自己是主帥前往呢?

其實,李世民心中無底,面對強敵,要說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那是無稽之談。李世民唯一的意念便是不能示弱,既然不能示弱又拿什麼示強呢?千把人的隊伍,而且由於持續下雨,後勤保障都成了問題,可見壓力山大,面對如此強敵,如其等死,不如送死。兵法上不是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嗎?”李世民是懂得兵法的,只有走這㱑險棋“置之死地而後生,”只能是硬著臉皮上,一條命交與老天安排吧。

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1,李世民率領百人的隊伍上去後,離突厥兩可汗頡利、突利不遠處打定,兩下可以對話

李世民的冒險主動送死反而使頡利、突厥兩可汗感前驚諤,李世民搞的什麼鬼,難道他在附近有什麼埋伏,不然的話他敢率百騎人馬到我們面前,借他個熊心虎膽他也不敢啊?

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可是不容他們細想,李世民率隊伍一邊說著話,又向著他們前進了幾步。頡利發現問題不對光,趕緊叫李世民打住,不要再前進了,而且還命令他自己的部隊向後退去幾步遠停住。突厥整個部隊對李世民的行為大惑不解,特別是頡利、突利兩個可汗一直懷疑李世民圖謀不軌,一定有大埋伏。而且他們二人之間也在互相猜疑,是否跟對方有約定,在陣前反水來圍剿自己,越想越害怕。李世民繼續指責他們。

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2,李世民說了些什麼話使頡利、突利雙方猜疑呢?

其實,李世民心中也無底,只是無話找話說,反而指責突厥可汗不守盟約,我們原來找你們約定誰有困難都要互相幫助,而且約定了與你們和親的。兩可汗口中嗯嗯的答覆,李世民的話引起兩可汗之間的猜忌更甚,其實何曾有個約定呢?是不是李世民找對方約定了呢?而李世民也指責突利要多些,使突利產生遐想,如果利用李世民肯定對自己有利,反而使突利產生為了穩定陣腳,拉攏李世民的想法。可是大可汗頡利也好像發現其中的奧秘,便主動答服李世民,願意與唐朝和親,願意與唐朝定立和約,這樣一場大禍便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生,”化解了。突厥可汗下令撤兵到營地宿營,並約定李世民來日訂立雙邊盟約。

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唐朝的兵將們喜出望外,就等著李世民定盟約,可是李世民願意訂盟約嗎?

3,陰雨連綿,連續下個不停,李世民下令,今天晚上向突厥發起進攻,將士們不解,我們能夠戰勝突厥嗎?

李世民知道軍士們都是畏懼突厥不可戰勝,李世民說:“突厥人用的都是弓弩,現在這段時間陰雨連綿,突厥人所依靠的僅僅是弓箭、弓弩,弓箭和弓弩的弦都是膠沾上去的,而沾膠遇上雨天便自行脫落了。現在他們都像是斷了翅膀的飛鳥,哪裡還有什麼戰鬥力。我們利用刀劍就可以打敗突厥人。

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他們的行為立即讓突厥人驚恐萬狀,與此同時,李世民又派人送信給突利,突利很高興,而頡利要出戰,突利不答應。最後頡利就派突利帶人到李世民駐地,請求和親,李世民答應了。最後突利主動請求同李世民結拜兄弟,李世民與他正式訂立了盟約,不僅解決了眼前的困境,而且也為今後的邊境和平和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面對困境,李世民應該如何選擇才是對的呢?如何脫困才是最佳選擇?

1,面對“泰山崩於前”的險境,應該決一死戰?

突厥強大彪悍的騎兵面對李世民的部隊處於壓倒性的優勢,選擇決一死戰猶如“飛蛾撲火”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孫子兵法有個著名的論斷:“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當時他們之間的兵力懸殊太大,選擇出戰只能是“魚死網破”,並非上策。

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2,派部下去談判能行嗎?肯定是不行的,在如此危險的環境下“城下之盟”不會達到任何目的?敵人一個箭步就會衝殺過來。

派部下去談判,這難道不是李世民的首選?如果行的話為什麼自己會去送死呢?孫子兵法又說了:“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李世民是一個能征善戰的軍事首領,他必須要權衡利弊才會作出自己的選擇,派部下去談判此路不通。

沒有虎膽安能退敵,火燒眉毛突現智謀,難道有神助?


3,拖延戰術能夠行嗎?拖延能夠等來什麼結果,顯然不行

天氣連續的陰雨連綿,後勤保障出現了問題,一切都到了“火燒眉毛 且顧眼前”的絕境,拖延戰術是最不能用的戰術。

4,“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抜人之城而非攻也......”

處於眼前的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謀略,面對突厥兩個強大的可汗,唯一的辦法首先是套近乎,其次是離間兩個可汗之間的關係。這個辦法在《三國演義》赤壁之戰中,周瑜利用蔣幹來離間自己同吳王孫權的關係,使用反離間的方法讓曹操殺了劉璋部下投降曹操的得力干將水軍將領蔡瑁、張允的成功方法。離間計的辦法在李世民心中油然而生。

李世民在陣前對話頡利和突利的言辭無不充滿智慧,終於使兩個可汗之間產生隔閡,為李世民的危機帶來一絲曙光。然後他繼續發揮,收到了奇效終於化解了危機。

結語:

李世民的智慧源於他平時熟讀兵書的積累,使“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敢於迎難而上,而又善於迅速察顏觀色,隨機應變,並迅速發現兩可汗之間的介蒂,並加以利用。顯示出李世民高超的應對危機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