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萬疊,寸心遠——記我認識的第一把紫砂壺

一個人,遲早會經歷一次極大的改變。這改變也許是邂逅一個人,隨眼波流轉,淺笑蔓延;也許是篤定一段情,任春風暮野,霍然心動。而我,三十年走在蠡水河畔尋找,看層雲萬疊,深深痴迷於紫砂,情願浸潤在質樸的泥土裡,用半生度量傳統文化的嶙峋一角。常常有人問我為何做這樣的改變?我笑而不語。今天,在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午後,我想解開這個深藏了快40年的秘密。

雲萬疊,寸心遠——記我認識的第一把紫砂壺

本文作者 汲志斌

說來那是1982年年底的事了,那時我剛從部隊轉業分配到供銷社基層的日雜倉庫工作。我作為倉庫領導需要值夜班,有時就想看看電視,當時不是家家都有電視的,即便是黑白電視,也沒幾家能買得起。當全城空巷地在看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的時候,我著了迷似的到了一個老師傅家。記得他是公私合營過來的老日雜,為人謙和,總是笑眯眯地,很好接觸。那時他家有一臺黑白電視,為了看《霍元甲》,我們便主動到了他家,他總是很熱情地給我們沏一壺花茶,當時我看那茶壺壺身筆挺、壺嘴剛勁,有著古銅色的皮殼,包漿溫潤,銅把被磨得鋥亮,是一個老物件了。後來跟老師傅聊天,我才知道那把壺叫洋桶壺。也就是那把壺,撬開了我最初探索紫砂的慾望。後來,在我從事紫砂行業的很多年後,我還惦記著這把壺。因為老師傅已經過世了,我和他的子女相處得特別好,他們又是我的部下,所以多少年來,我幾次想用錢把它買回來或者用幾把壺把它換回來,都難以開口。一來我是他的領導,有向下屬討要之嫌;二來那是老人家的遺物,我不可以奪了後輩對老師傅的念想,思量很久,我也就漸漸放棄了擁有它的念頭,但是這把壺至今在我心中依然是完整地存在。也許真的就是因為人生初見,愛而不得,它是我認知的第一把紫砂壺。

雲萬疊,寸心遠——記我認識的第一把紫砂壺

汲古齋藏品 《洋桶壺》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有時候,也許愛而不得才讓人久久難忘。這種焦渴,就像遠行者對故鄉的依戀,流浪者對離散親人的查訪。紫砂的魔力,讓我在千里之外的生僻角落,對它報以痴心。悄悄打開一扇窗,我開始用自己的方法研究紫砂,踏上了與紫砂壺同行三十載的人生路。

記得那是一個清晨,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我翻開桌邊的小說《上海的早晨》,正好看到了關於紫砂壺的介紹,這是我第一次從書上看到這個名詞,久久難忘,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了它的產地在宜興,心嚮往之。衝著那句“壺為父茶為母”,我決心實地去尋找紫砂了。我常流連於日雜店鋪、茶館和老茶莊,因為家裡很窮,紫砂壺和我們的生活根本沒有必要的聯繫。別說茶壺,我們家就是喝口開水也覺得很講究了,那是浪費燒柴的表現,一般就直接飲用自來水。都說油鹽醬醋茶,而那個時代,茶跟90%的人是無緣的,至少在我生活的北方是這樣。

雲萬疊,寸心遠——記我認識的第一把紫砂壺

本文作者 汲志斌

再說回到我的工作,後來我分管日雜公司的倉儲,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瓷器和紫砂,那時瓷器的比重要比紫砂大得多,紫砂精品更是鳳毛麟角。現在想來,當年的大家都是超乎想象的廉潔,誰也不動公家的東西,一分都不敢動。記得在我結婚的時候,老書記送了我一套景德鎮的茶具,我婉言拒絕了。老書記肯定的說,你會後悔的。但是那個時代,不光是我,我的領導、師傅、同事都是思想單純,一心為公,上班沒有遲到早退的,加班給個麵包,喝瓶汽水就是最大的滿足。在我的記憶中,加班從來沒有加班費,正因為思想深處的純潔和高尚,那一代人活得特別有勁,為了一張喜報和獎狀可以興奮得像個孩子一樣。所以在日雜工作期間,對於紫砂壺,我只是看過、摸過,家裡卻沒有一把。

歲月倏而,在時代的變遷中,我主動選擇了下海經商。創業初期,喝得更多的是酒,喝茶非常非常少,迫於生活,只能隨波逐流,但心裡卻總是不痛快的,對茶的嚮往也越來越多。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當地出現了第一個茶城,叫“江南茶城”,一有時間我就去逛江南茶城,盯著一把壺,走過去,看,琢磨,然後再盯著一把壺,走過去,看,琢磨,一看就是一整天,自己在喜歡的天地獨自行走,但是從沒有動手的想法,因為那時候,我一月獎金才有5塊錢。

雲萬疊,寸心遠——記我認識的第一把紫砂壺

汲古齋藏品 《蛋包壺》

在下海的第十個年頭,我轉型進入古玩城,這個時候接觸的紫砂和陶瓷就比較多了。由於從事這個工作,我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把紫砂壺。它是民國蛋包壺,現在已經是汲古齋珍貴的藏品。在轉行過程中,幾乎沒有迷茫,因為對紫砂壺情有獨鍾,所以第一個就想到了經營紫砂和茶具。因為我是學美術專業出身的,更喜歡書畫,我也深深知道,收藏瓷器是個大頭,但無奈囊中羞澀,瓷器既玩不起也投不起,好的書畫作品根本可望而不可及,加之自己眼力有限,對作品真偽又一時難以辨認,我就把重點放在了紫砂壺上,專心致志地投入到了紫砂這個小眾又小眾的行當。

為了瞭解紫砂礦料、調砂以及工藝的各個環節,我決心南下。三十年摸索,我從一個初學者、探秘者蛻變為行家裡手,這裡的辛苦,飽嘗的心酸是難以想象的。三十年來,我用兩隻腳丈量丁山,用辛勞的雙手敲開了一家又一家的大師之門。回想起我第一次踏進丁山,往事還歷歷在目,當時丁山的旅館有20塊錢、也有13塊錢的,為了省錢,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13塊錢的小旅館。南方的冬季,屋裡又陰又冷,要比外面還要冷得多,我幾乎凍得一夜未眠。第二天,我和愛人用所有的錢買了紫砂壺,倒車從無錫坐綠皮火車回到了東北,在列車上我們只能吃了點華豐方便麵,這裡的辛酸苦辣真是一言難盡。

雲萬疊,寸心遠——記我認識的第一把紫砂壺

本文作者 汲志斌

身後,往事如昨,身前,贊聲如浪。今天的汲古齋在行業裡已經小有名氣,大家稱我為“汲老”。這與汲古齋三十年堅守可調、可換、可退的誠信服務不可分,這也是我作為壺商能為紫砂壺的久遠傳播盡的第一份力。心在紫砂的世界中,也常思量紫砂壺的創作,每每有了新的靈感,我便與國大師溝通,一起探討創新創作題材,雖然壺型是傳統的,技藝是傳統的,但我們的思想是不斷更新的,每一次發掘生活之美的角度是全新的,紫砂壺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變得越發的豐富和厚重。尤其近幾年,汲古齋在互聯網上聲名鵲起,做文化科普、做網絡直播、做茗壺品鑑……我終於觸摸到了最初的夢,把它變成了現實。

獨自一人的時候,我常常回想起40年前我對第一把紫砂壺的認知,它改變了我的一生,也造就了我的一生。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想,那把洋桶壺就是我“朝辭白帝彩雲間”的最初動力,開啟了生命和文化的攜手走過半生。所以,我很想跟也熱愛紫砂的人說,不要蜷縮在物慾的狹隘,打開心扉,身披朝霞,去尋找最初的夢吧!

作者:汲志斌

庚子年秋於汲古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