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親入藏的文成公主,她在吐蕃的40年,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每每讀到《紅樓夢》中探春遠嫁的那一段文字,我都會為探春忍受骨肉分離之痛而悲憫。歷史上同樣有一批如同探春一樣的女子,她們是偉大的,她們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換取祖國江山社稷短暫的安穩,她們更是可憐的,她們所面對的是和親路上未知的危險,她們更需要忍受思鄉之痛、骨肉分離之痛。可唐朝的文成公主卻利用和親實現了自己的幸福,堪稱史上最成功的和親公主。

唐朝和親入藏的文成公主,她在吐蕃的40年,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一、古靈精怪,五難婚使

唐貞觀12年,松贊干布出兵擊敗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直逼唐朝松州,揚言要娶一位唐朝公主,若不和親,便率兵大舉入侵唐朝。李世民派遣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在唐將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退出吐谷渾、党項、白蘭羌,遣使謝罪,並再次請婚。

這一次請婚松贊干布不像之前那樣野蠻霸道,而是遵守禮儀法度,派遣使者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唐太宗便將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李道宗之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相傳當時天竺等國國王也派了使者求婚,他們均希望迎娶文成公主以實現與國力強盛的唐都永久結好。於是古靈精怪的文成公主便想到了一個“五難婚使”的好方法,她出了五道難以破解的題,並揚言誰能破解這五道難題她便嫁給誰。

這五個難題分別為:第一:綾緞穿九曲明珠,即將一根柔軟的綾緞穿過明珠的九曲孔眼。 當其他使者慌慌張張很粗糙地操作綾緞時,祿東贊卻不慌不忙將綾緞系在一隻螞蟻上,並在明珠的八個孔眼都塗上蜂蜜,然後將螞蟻放在其中一個沒有蜂蜜的孔眼上,螞蟻自然而然順著蜜香穿過另外八個孔眼,綾緞自然而然也成功穿過明珠了。

第二:辨認一百匹騍馬和一百匹馬駒的母子關係。當其他使者都在細心研究每匹馬身上的共同特徵以判斷母子關係時,祿東贊卻先將兩批馬關起來餓上一天,眾人對他的行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到了第二天,當祿東贊打開柵欄時,飢腸轆轆的小馬立即飛奔到各自的母親身旁貪婪地吮吸乳汁,母子關係一目瞭然,眾人無不歎服。

第三:文成公主交給使臣們松木一百段,讓他們分辨其根和梢。當其他使者都在仔細研究松木時,祿東贊卻將一百段松木全部丟進河中,當眾人認為此舉是對唐朝皇室的大不敬時,只見河中的木頭都有半塊浮在水面上,原來木頭根部略重便沉入水中,而樹梢那邊較輕便浮在水面,木頭根梢便一目瞭然。

第四:文成公主要求使臣們夜晚出入皇宮不迷路。聰明的祿東贊早已略施小計提前在宮中重要地段做好標記,自然不會迷路。

第五:在一百名宮女中辨認出公主。當其他使者還在研究每位宮女的樣貌時,祿東贊早已先下手為強提前收買了公主的乳孃,乳孃便將公主的樣貌及胎記特徵詳細描述給祿東贊聽,此難自是不攻自破。

現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仍然存在著文成公主“五難婚使”的珍貴壁畫,已是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就這樣,古靈精怪的文成公主對吐蕃使者心服口服,心中對其智勇雙全的表現更是無比敬佩,或許單純的公主在折服於祿東贊時對松贊干布充滿了美麗的幻想,因為他手下的使者都已經這麼厲害了,那松贊干布肯定會更加厲害,於是文成公主便滿懷著憧憬進藏。

唐朝和親入藏的文成公主,她在吐蕃的40年,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二、剔除陋習,伉儷情深

在文成公主下嫁後,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娶文成公主,並謁見以親生父親身份護送公主進藏的李道宗,親自行子婿之禮以示對唐朝皇室的尊敬,之後便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

心思縝密的松贊干布擔心文成公主思念家鄉,擔心她住不慣吐蕃的宮殿,便親自為公主打造了一座類似長安城的城池,親自為公主修建了一座唐朝風格的宮室。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的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文成公主進藏後對藏人們的多種陋習感到不解,甚至有點討厭。據《新唐書》記載:“公主惡國人赭面,弄贊下令國中禁之。”赭面即用紅色顏料將自己滿臉塗成紅色,公主不喜歡吐蕃人的赭面習俗,松贊干布也沒有強求文成公主,接受並學習她不喜歡的藏族習俗,反而下令禁止吐蕃人的赭面習俗。

文成公主於是不斷向松贊干布提出廢止一些陋俗的建議,松贊干布在斟酌過後一一採納,文成公主為藏族多種陋習的廢除,為藏族文明程度的提升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此同時,在文成公主的影響下,松贊干布還親自穿絲綢衣服,漸慕華風,並教導吐蕃貴族子弟學習《詩》《書》,以此弘揚中原文化。

據《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後便被松贊干布加冕,封作王后,以示尊敬。並且在文成公主死後,史書上記載其為“贊蒙文成公主”。能被稱為贊蒙是吐蕃族女人至高無上的榮譽,死後不僅被稱為贊蒙還能享有祭祀的,在松贊干布的眾多王妃之中,只有文成公主一人得以享此殊榮。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可以說是既喜歡又尊敬,二人也是郎才女貌般的般配,更是伉儷情深。

唐朝和親入藏的文成公主,她在吐蕃的40年,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三、傳播文化,享受榮光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日益改善,兩國之間商業貿易日益頻繁,為各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同時松贊干布傾慕中原文化已久,於是便藉著和親的機會引進以四書五經為首的史書典籍進入西藏,並命令貴族子弟進入國學學府學習中原文化。

文成公主本人也是飽讀詩書、博學多能。她以儒墨兩家思想開化吐蕃,倡導和平,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她親自教授婦女們養蠶抽絲及刺繡女攻,親自教授師傅們漢字書法以及繪畫,又以師傅之手廣招學徒將漢文化傳遍吐蕃。

同時,她在入藏時帶來了一座釋迦牟尼佛像及三百六十部佛經,在入藏後她深受藏族佛教的薰陶,並開始將其與中原佛教相結合,使佛教煥發全新的面貌。

文成公主還虛心學習藏族語言,在學有所成後與松贊干布一起翻譯藏族佛經,並將大量藏族佛經譯本傳回中原地區,極大地推動了中原地區的佛教發展。文成公主對佛教發展的巨大貢獻,使其在藏傳佛教中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認為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

永徽元年,松贊干布逝世,文成公主以王后的身份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與尊敬。

文成公主病逝後,吐蕃族人民感其恩遇,特為其建造文成公主廟以示紀念。

相比之下,在漢朝時同樣是前去和親的王昭君就沒那麼幸運了。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于死後,按照胡俗昭君必須改嫁呼韓邪單于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于。

王昭君不能接受,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從胡俗,昭君只得下嫁。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鬱鬱而終。

唐朝和親入藏的文成公主,她在吐蕃的40年,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歷史反思:一樣的和親,為什麼有不一樣的結局?

為什麼文成公主與王昭君都是和親,但二人的待遇和結局卻完全不同呢?依筆者拙見,有以下幾點原因:

1、所屬朝代國力的不同。

文成公主所屬的唐朝正值李世民貞觀之治時期,國力非常強盛,中原地區外的各邦都爭先恐後想與唐朝結交,所以文成公主對他們而言,是能保住他們和平的守護神,更是與中原實現對話溝通的橋樑。

再者,倘若文成公主在吐蕃所受待遇不好,唐朝王室定會對吐蕃追責,而吐蕃的實力又不足以抵擋唐朝的進攻。所以文成公主對他們而言就是一件易碎的寶物,必須好好捧在手心上對待。

而王昭君就沒那麼幸運了,她所屬的時代正是漢元帝與漢成帝統治時期,因漢元帝寵信宦官,漢朝的國力早已日漸衰退,對匈奴造不成多大的威脅了,所以匈奴王室也基本沒有把漢王室放在眼裡,即使王昭君所受待遇不好,漢王室也不敢過分追究責任。

2、兩位和親使者的身份不同。

文成公主雖說不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但好歹也是皇室之女,與李世民流著同樣的血液,身份地位自是甚高,說話也更有分量,所以她可以輕易廢除藏族地區的陋習,吐蕃若不好好對待,必定遭到唐朝皇室的譴責。而王昭君卻只是平民出身,說話沒有分量,背後也沒有一個強大的家族為她撐腰,自是隻能受人欺凌,隨波逐流。

唐朝和親入藏的文成公主,她在吐蕃的40年,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3、所前往地區與中原文化的密切度不同。

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文化密切相連,影響力最大的就是佛教文化,文成公主進藏可以說與西藏地區的人們有著充足的“共同話題”所以也更容易被當地人所接受。而王昭君所進入的匈奴地區是出了名的野蠻,看看一代才女蔡文姬在匈奴的遭遇就可瞭解,匈奴地區的大部分人對中原文化所知少之又少,王昭君嫁過去後不僅沒有“共同話題”還存在著生活習慣上的衝突,自是難以被匈奴地區的人們所接受。

自古以來便有不少古代文人對和親進行抨擊,比如唐朝詩人李山甫有詩云:“誰陳帝子和蕃策,我是男兒為國羞。”以及“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他以男兒的口吻表達了因為需要一個弱女子的幸福來保持和平導致內心產生的羞愧。又以和親女子的口吻表達了對犧牲自己幸福的不滿。

但是大多數文人之所以會對和親發出抨擊,都只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歷史中的個體,他們只看到了遠嫁的公主內心的煎熬。但如果我們把和親放在整個宏大的歷史格局中,我們會發現其實和親是一件偉大的壯舉。

雖說,和親犧牲了一位女子的幸福,但是如果不和親,兩國交戰,那麼將會有無數將軍、士兵戰死,這些男兒背後更是一個家庭,他們是兒子、是父親、是丈夫,倘若他們都戰死了,一個國家將會出現多少支離破碎的家庭,有多少女子要忍受喪夫之痛、喪子之傷,有多少孩子自出生下來就會沒了父親。

如果和親,那麼犧牲的只會是一個女人的幸福,但這份幸福能拯救兩個國家中無數女人的幸福,更能避免無數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同時和親所帶來的文化交流、商業貿易能夠為兩國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所以,拋開個人得失的小格局,和親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其偉大的作用。

作者:顰安,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