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選擇“冷板凳”專業!華東師大這門“金課”,為很多“學霸”的人生領航

微信圖片_20200920095818.jpg

“老師,我讀研後想從事冰川學的研究。”當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學霸”楊瑋琳在保研面試中說出自己心儀的學術方向時,在場的老師們有些意外。

從事自然地理研究離不開戶外勘測,條件本就艱苦,而做冰川學研究更得吃苦中苦,少不了爬雪山、登高原。楊瑋琳成績優異,保研名校“熱門”專業十拿九穩,怎麼偏偏要學這個“冷門”專業?

面對老師們的好奇,楊瑋琳說出心裡話:大三時參加的瑪雅雪山野外實踐項目,讓她確立了自己的學術志向,“國家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

在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這門名為“野外實踐調查”的課程確有一番神奇的魔力:很多學生上完這門實踐課後,進一步堅定了學以致用的報國志向。

這門課是怎麼上的?為什麼會給學生帶來這樣的轉變?課程教學團隊主講教師、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周立旻給出回答:“野外實踐調查”不僅是一門專業課,更是一堂鮮活的家國情懷教育課。

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入,不僅讓這門課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金課”,也無形中產生了春風化雨的育人成效。在學院,每年有近一半保研畢業生主動選擇國家急需的基礎研究領域,從事自然地理研究,甘坐“冷板凳”,只為守護綠水青山,助力脫貧攻堅。

華師大師生在野外實踐課上1.jpg

“00後”怕吃苦?他們的另一面是:能量超乎想象!

提起如今的“00後”大學生,不少人給他們貼上了“嬌氣”“怕吃苦”“佛系”等標籤。而在周立旻看來,這一代青年學生其實充滿了理想與激情,只要老師們當好“引路人”、為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00後”的能量超乎想象。

時至今日,談起楊瑋琳保研面試時的堅決,周立旻仍然記憶猶新。

時間撥回到三年前,那時的楊瑋琳,成績績點常排名第一,可在一次師生的談心中,楊瑋琳卻告訴周立旻,“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感到很迷茫。”

尖子生也為前途而迷茫,怎麼辦?楊瑋琳大三那年,周立旻帶領一行40名同學去青藏高原,師生們穿著厚重的登山服,一步步朝著海拔4000多米的瑪雅雪山進發。當大家氣喘吁吁登頂後,周立旻指著眼前的古冰川地貌,談起了冰川水對西部缺水地區的重要性,將冰川保護之重要意義娓娓道來。沒想到這一幕,就這樣深深定格在學生的心裡,讓楊瑋琳找到了願意付諸一生的科研方向。

這一實踐課程完成後,立志研究冰川學的楊瑋琳回到學校,一直堅持洗冷水澡,為了鍛鍊自己的身體素質。如願保研北大、進入我國冰川研究頂級研究團隊後,她一直醉心於這一方向,目前已發表了多篇論文。

實踐課程2_副本.jpg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專業來說,野外實踐教學是地理學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這裡不僅歷來重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還牽頭構建了全國地理學野外聯合實習體系,並獲得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如何更好地助力在學術上拔尖的學生根植理想,引導他們將個人的發展和祖國的需要緊密聯繫在一起?在系統梳理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培養目標與評估指標體系後,學院的老師們達成共識:必須確立課程思政是專業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成效核心支撐的理念,以此全面優化和提升野外實踐教學。

“野外實習的飯菜雖然簡單,但卻是目前吃過最香的飯菜”

3月的貴州安順市普定縣陳家寨村梭篩組,漫山遍野的桃花絢爛無比,與山下夜郎湖交相輝映,把春光點染得格外明麗。而在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塊石漠化問題嚴重的荒地,生態環境惡劣。從荒山野地到綠水青山,周立旻和他的學生們是重要的見證者、參與者。

隨著課程思政改革向縱深推進,如何更好地利用野外課堂?2019年,對接拔尖人才培養需求,地理科學學院將課堂教學和野外實踐教學融合,將課堂搬到野外。普定,成為了華東師大首個課程思政野外實踐基地。

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歐陽自遠院士、王世傑研究員團隊牽頭下,華東師大的師生們主動發揮專業所學,追溯喀斯特坡地垂直滲漏特徵,助力當地治理石漠化,目前已為當地推廣植梭篩桃8000畝,實現年綜合收入3億元。

看到科學研究成果為村民增收,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愈發高漲,勁頭十足。而這一切變化,帶隊老師們都看在眼裡。

祁連山邊的古沙丘上,師生正在勘測_副本.jpg

每天揹著六斤多重的儀器上山,經常在崎嶇的山路上一走就是六七小時……雖然自然條件十分艱苦,可沒有一名學生喊苦喊累。有學生在日記裡寫:“野外實習的飯菜雖然簡單,但卻是目前吃過最香的飯菜。”“普定沒待夠,這裡的研究和脫貧緊密結合,太有幹頭了!”

以野外實踐教學為抓手,地理科學學院正在全速推進具有地理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先後建立了“一帶一路”新疆北天山野外實踐基地,貴州“大工程-大生態”等一批兼顧專業教學與思政育人的野外實踐基地。

首個實踐基地掛牌_副本.jpg

華東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孟鍾捷表示,新設立的基地將作為一個多方合作育人的示範平臺,通過校內院系和書院之間的跨學科合作,校地、院所之間的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拓展學科教學、科研工作的育人功能,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理想信念、科學精神、使命擔當的專業型拔尖人才。

跨專業組隊拍微課,助力更多青年學子樹立文化自信

同一個古村落,人文地理老師從一根柱子的花紋談起,介紹符號背後的文化,地貌學、土壤學老師則從專業角度分析人地關係……通過5-8分鐘的微課,讓學生多方位感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文化自信,這也是華東師大課程思政改革進入2.0新階段後的育人舉措之一。

今年8月,地理科學學院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教學團隊的教師們,來到學校位於貴州野外的實踐基地,依託“中國天眼(FAST)”和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站,錄製《現代地貌學》《水文與水資源》《自然地理野外實踐》等課程思政微課。

老師在天目山講解區域地貌演化.jpg

周立旻也是此次微課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錄製微課的靈感,來源於編寫教學指南。

為建立課程思政操作規範,為廣大教師提供可以學習借鑑的“技術規範”和“操作手冊”,上海率先推出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其中,由周立旻、鄭祥民主編的《地理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是首批示範指南之一。

“在編寫指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上一階段的野外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自然科學老師較多、人文地理老師偏少的現象。”周立旻說,為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在全學院的覆蓋面和輻射範圍,教學團隊想到了跨專業組隊拍微課。“不同專業的老師在一起頭腦風暴,很快便敲定了腳本,大家很有默契。”

這些微課,將擁有多元的使用場景:不僅用於學生課堂,也將作為課程思政的範本,供全校乃至全國的教師教學使用、在線分享。

作者:吳金嬌編輯:儲舒婷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