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已至,上汽大通如何逆勢而上

PART1

昨天,廣州車展在掌聲中落幕了,作為每年最後的一次大型車展,這也意味著,距離2018結束還只剩下短短1個月時間。

往年,從12月開始,朋友圈將陸續被“一年銷量總結”、“一年精彩回顧”、“展望2019”等各式各樣的長圖刷屏,用紅色字體加粗的百分比數據無比醒目。

不知今年情況如何,畢竟眾所周知,相比往年的盛況,今年的車市顯得格外蕭條冷清。

凜冬已至,上汽大通如何逆勢而上


也不知還有多少汽車公司的廠區裡,還掛著類似“大幹40天,為完成全年業績而奮鬥”這樣的標語,因為年初設定的目標,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都成了鏡中月,水中花。

大概三年前,新四化成為汽車行業的熱門詞彙,大家都在探討汽車行業是不是走到了變革的十字路口。三年多的時間裡,電動車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我們身邊還出現了許多新造車企業,但是對傳統汽車企業來說,似乎變革還有些遙遠——畢竟都是手握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年銷量的公司,轉型談何容易。

不過當2018年的負增長几乎無可逆轉時,有關“十字路口”的討論卻突然銷聲匿跡了,因為你已經不得不承認變革的重要性,這個話題已無須再做討論。


凜冬已至,上汽大通如何逆勢而上

2018年,取得銷量大幅增長的車企屈指可數。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在大環境不理想的時候收穫成功,各自的理由都相當有說服力。

吉利延續了前兩年的強勢,繼續佔據自主品牌頭名。品牌3.0時代的新車型,其競爭力的確高出其他自主品牌一籌,絕塵而去理所應當;不國產的雷克薩斯用豪華品牌陣營最速增幅,與形成反襯的捷豹、路虎、英菲尼迪,共同證明高端車的用戶們仍然最在意品質,“國產+降價”未必是應對競爭的靈丹妙藥。

PART2

除了以上這些深耕行業數十年的品牌,成立僅七年的上汽大通,在2018年則收穫了現象級的銷量增長。今年1-10月,在乘用車市場下滑1.0%的背景下,上汽大通累計銷量同比增長達27%。

和大多數乘用車品牌所不同的是,上汽大通是“跨界”品牌,身兼商用車和乘用車雙重屬性。而今年商用車市場的情況同樣並不樂觀,上汽大通涉足的輕客市場,總體銷量下滑6.1%,下行壓力比乘用車更甚,但上汽大通在各個維度都實現了增長。


凜冬已至,上汽大通如何逆勢而上

上汽大通 G50


同樣是橫跨乘用車和商用車,同樣是年輕品牌,北汽福田旗下的寶沃卻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後深陷虧損泥潭,甚至要依靠變賣股份尋找投資來求得一線生機,曾經的“BBBA”幾乎成了笑話。

從商用車切入乘用車,寶沃想到的辦法是收購一個品牌二次包裝,結果是品牌沒有影響力,產品沒有說服力,摔了個頭破血流。而上汽大通,則走的完全是另一條路,那就是以傳統車企為基石,但跳出傳統車企的思維,用C2B定製化業務模式闖出了一番天地。


凜冬已至,上汽大通如何逆勢而上


定製化服務,其實在汽車圈並不算新鮮事物,但敢於實幹的品牌並不多。定製化比較成功的例子是保時捷,作為同時具備運動化與豪華感的品牌,保時捷的定製服務能夠成功有其特殊的背景。此外像特斯拉、蔚來這樣的新興品牌,也通過自身的數字化體系優勢,提供定製服務。

PART3

C2B業務難在哪裡?難在思維方式。

以上汽大通提供定製化的D90車型為例,不僅提供了內外飾的外觀件可選,甚至還涉及到例如四驅系統和差速鎖、大尺寸輪轂和高性能輪胎、全景天窗、全尺寸備胎、ADAS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等的高附加值類的部件。


凜冬已至,上汽大通如何逆勢而上


這樣的深度定製,對設計、製造、供應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過去是汽車廠商生產什麼,消費者買什麼,現在是消費者要什麼,廠商為我生產什麼。對上汽大通這樣一家車企來說,意味著工作方式的全面革新。

一方面在客戶端,用戶運營和研發製造體系之間需要形成數據鏈打通,來滿足用戶個性化產品和服務需求;另一方面在研發和製造端需要進行一系列預先佈局,快速響應用戶需求,生產柔性化要求相當之高。

保時捷可以做深度定製服務,那是建立在其品牌相對高端銷量生產規模相對較小的前提之下的,用戶在經銷商直接下訂的傳統汽車銷售模式仍然可以沿用。但這樣的方法顯然不適合上汽大通這樣的品牌。


凜冬已至,上汽大通如何逆勢而上


因此上汽大通搭建了一系列平臺,來建立品牌與用戶以及非用戶之間的聯繫,包括幫助用戶完成定製下單的“蜘蛛智選”智能互動平臺,集聚粉絲蒐集用戶意見的“我行”用戶運營平臺,以及向廣大房車旅行愛好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房車生活家平臺。

人們常常抱怨汽車公司高高在上,甚至有時候店大欺客不講人情。

但是在上汽大通的“我行”平臺上,有169位工程師在“@工程師”問答欄目中回答用戶問題,迄今已經解答了超過17000個問題,而由工程師參與制作的視頻內容超過50期,在38個媒體平臺自建渠道進行傳播,播放破億,真正打造了品牌自己的IP。

PART4

從2015年至今,上汽大通花了三年時間完成C2B的從零到一,這番變化不僅是搭建與用戶的溝通平臺,更是內部企業文化的一次革新。事實上若非如此,有著傳統汽車行業慣性的企業也是不可能用新思維新模式來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

凜冬已至,上汽大通如何逆勢而上


用戶們可以通過三大互動平臺和企業來交流,在公司內部同樣有員工們暢所欲言的地方。在上汽大通的員工APP上,有一個名叫“通通來8”的員工心聲社區,在這個類似“無秘”的社區裡,每個員工都能夠以“神秘人”的身份“發牢騷、講痛點”。這樣的模式讓企業內部可以真正做到暢所欲言,很多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客戶的反饋乃至抱怨,都可以快速溝通快速解決。

我相信類似“無秘”這樣的功能,一定有不少企業的HR考慮過,但敢於嘗試的卻少之又少,講到底,還是思維模式轉變的問題。

同樣,想做C2B模式的車企也不在少數,但真正付諸行動並且做成功的,鳳毛麟角。


凜冬已至,上汽大通如何逆勢而上


2018年,是大家公認的“凜冬”。面對時代的發展和用戶多元化的需求,企業轉型已成為主機廠納入考慮的選擇之一。而上汽大通早在幾年前,已經著手佈局C2B業務,選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車企。

這個冬天無所畏懼,因為上汽大通早已做足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