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大龍潭彝族鄉:文化扶貧產業支撐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通過傳承和發揚苴卻硯文化,大力推動產業發展,促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實效。

2010年仁和區被評為中國苴卻硯之鄉,大龍潭彝族鄉作為苴卻硯材料的開採地,十分重視苴卻硯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了做到苴卻硯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大龍潭彝族鄉一方面培養鄉內貧困人員學習苴卻硯雕刻技術,一方面進行大力宣傳和開發,扶持貧困戶做好苴卻硯文化產業發展。

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黨委書記孔靖雪:我們建得有一個苴卻硯的雕刻技術的一個培訓基地,就在我們鄉內,有一個培訓基地,然後有這種學習意願的,他可以進行一些基礎的技能性的培訓,然後也給我們貧困戶的其他的一些發展提供了其他的一種思路。

幹壩子村的劉高松就是當地培養的苴卻硯雕刻貧困戶之一。劉高松表示,由於家庭貧窮,初中畢業後便一直外出務工。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在外吃了不少苦頭,後來在大龍潭彝族鄉政府的號召下,他回到家鄉開始學習苴卻硯雕刻。通過刻苦學習後,2014年,劉高鬆開始發展苴卻硯。2016年,劉高松家便實現了脫貧,如今更是蓋上了新房,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幹壩子村村民劉高松:現在主要還是從以前的老熟人和外地的那些廠家那些門面開店子的做加工,一個月還是有三四千塊錢,日子還是過得去。

據瞭解,通過產業發展、政策幫扶和文化扶貧等方面的措施,大龍潭彝族鄉385戶貧困戶1491人於2018年全部達到了脫貧標準,並通過脫貧成果鞏固提升,全鄉脫貧戶人均年收入達到近萬元。下一步,大龍潭彝族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開展人居環境和精神文明改善,切實提高村民生活條件,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實現圓滿收官。

(攀枝花市委統戰部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