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軍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作戰簡析(1)

德國海軍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作戰簡析(1)

1914年8月2日,德國與法國、俄國開戰,8月4日與英國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德國海軍艦隊主力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以威廉港為基地的公海艦隊,一是以基爾港為基地的東海艦隊。德國海軍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及大部分小型巡洋艦均配屬公海艦隊,以備對英作戰。

大戰開始時,德國東海艦隊雖然實力處於劣勢但仍然積極出動作戰。小型巡洋艦“奧格斯堡”號和“馬格德堡”號及3艘驅逐艦共同實施了芬蘭灣作戰,以捕捉俄國海軍輕型艦艇部隊和實施破壞通商作戰,但並未取得多少戰果。

1914年8月26日,“馬格德堡”號在濃霧中與其僚艦失去聯繫,結果在芬蘭灣口附近的奧登斯赫爾姆島附近坐礁擱淺。驅逐艦V26試圖靠近“馬格德堡”號實施引導未能成功,只好收容艦上人員後實施爆破。

德國海軍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作戰簡析(1)

但是,正在此時俄國艦隊突然出現,V26中彈逃逸。為此,“馬格德堡”號的爆破並不充分,事後瑞典海軍對該艦殘骸實施調查時發現了德國海軍的密碼本,並轉交給英國。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的作戰行動均被英方破獲。

其中,馬格德堡級是按照1908年~1909年計劃而建造的小型巡洋艦,該級艦採用許多新型技術,標誌著德國小型巡洋艦進一步取得了發展。武裝裝備除了增大了魚雷口徑以外幾乎與以前的巡洋艦完全相同。

但該級艦首次在艦舷水線部位加裝了貫通艦體全長近8節、最厚處達60毫米的裝甲帶。由於採用了新型的縱向肋骨結構,艦體更輕、艦體線圖也有所改良,艦艏形狀由以往的衝角型改為傾斜型,以提高抗波性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級艦有兩艘戰沉、其餘兩艘分別被引渡給法國和意大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