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聯吳抗魏策略的目的究竟是三國統一還是三足鼎立

自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到劉備兵敗於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漢損兵折將,國力大降。中間歷時十四年,諸葛亮兩次定下聯吳抗魏策略。然兩次聯吳策略均是蜀國危難之時,如若不聯吳恐怕會有滅國之災。這種迫不得已的聯吳策略究竟是為了三國統一還是三足鼎立呢?

諸葛亮聯吳抗魏策略的目的究竟是三國統一還是三足鼎立

諸葛亮劇照

第一次聯吳抗魏的背景及結果

隆中對三分天下的大戰略前提便是聯吳抗魏。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南下進攻東吳。諸葛亮親自前往東吳搞外交、遊說孫權抗曹。赤壁之戰曹操兵敗北歸,劉備趁機襲取了荊州四郡,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後劉備以荊州資源,西進佔領益州、奪取漢中,稱漢中王。

如若沒有聯吳抗魏共同發起的赤壁之戰,劉備便沒有機會於戰亂之中獲得四郡。為什麼說周瑜是此後500年的罪人,如果沒有周瑜的赤壁之戰,曹操將統一天下,不會再有三國分裂的局面產生。

諸葛亮聯吳抗魏策略的目的究竟是三國統一還是三足鼎立

蜀漢最強盛時期地圖

第二次聯吳抗魏的背景與結果

劉備以報仇名義對東吳動武,夷陵之戰東吳陸遜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的大半個身家,自此蜀漢將士不足、糧草不濟,國力大降。白帝城託孤,劉備將蜀漢這個爛攤子徹底交到了諸葛亮手上。

劉備病逝後,劉禪即位。諸葛亮外要面對南中反叛,內要處理派系之爭。其中南中反叛的背後支持者便是東吳,於是諸葛亮再次制定聯吳抗魏策略,並派遣鄧芝前往東吳言和。

這一次的聯吳抗魏策略緩解了蜀、吳矛盾,使諸葛亮無後顧之後的練兵,前往南中平叛。南中的穩定不僅是對於蜀漢政權的維護,更為之後諸葛亮北伐提供了軍需物質及兵員補給,北伐中屢建奇功的無當飛軍便是大量徵召善於騎射的南夷所建立了。

諸葛亮聯吳抗魏策略的目的究竟是三國統一還是三足鼎立

夷陵之戰後蜀漢地圖

蜀漢的戰略宗旨是什麼,為什麼要聯吳抗魏

隆中對的戰略只詳細到三足鼎立,至於統一天下便需要等待時機。但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之重,有機會要北伐,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北伐,希望早日完成劉備的匡扶漢室目標。然而,要完成這個目標對於諸葛亮這種文人來說,肯定是要還都洛陽的。

北伐在隆中對中也早有言道,荊州、漢中同時出兵,對曹魏形成包圍之勢。然而隨著荊州的丟失,此種出兵策略已是行不通了。但自韓信還定三秦以來,自漢中出兵奇襲也成了絕響。再者,韓信的奇襲三秦尚且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彼時項羽的後方完全是一片混亂的。而此時諸葛亮索要面對的卻是早已中原統一的曹魏,在關中戰略部署上,無論從哪裡出兵,曹魏援兵都能在五日內趕到,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可看出,依靠奇襲出漢中在蜀漢時期早已沒有任何作用。

諸葛亮聯吳抗魏策略的目的究竟是三國統一還是三足鼎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線路圖

諸葛亮採取了新的戰略方式——蠶食。第一次北伐就是在蠶食涼州地區,進而攻佔戰略地位最重要的雍城。然而蠶食需要很長的時間,諸葛亮也必須要聯吳抗魏,以保障蜀漢後方不受東吳所擾。

聯吳抗魏策略對蜀漢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劉備在看待荊州的問題上與諸葛亮是不同的。隆中對荊州、漢中同時出兵伐魏的戰略,劉備一刻都沒有忘記。然而荊州南郡的江陵又是出兵的最佳位置。劉備傾全國之兵發動夷陵之戰,為的也就是和東吳能在談判桌上獲取更大的利益。

隨著夷陵之戰的失敗,蜀漢國力的下降,諸葛亮針對此定製了新的聯吳抗魏策略。但是新的策略是與隆中對策略相矛盾的,聯吳就不能搶奪荊州,奪取荊州就破壞了聯吳策略。

然而就此時的蜀漢國力而言,不僅與中原的曹魏相差甚遠,即便是對比據江而守的東吳也是大有不如。所以諸葛亮在權衡之後,制定了與隆中對完全不同意義的聯吳抗魏策略。如此,雖然有了東吳這個盟友,保障了蜀漢後方的穩定,但北伐也就只能走漢中一條路了。

諸葛亮聯吳抗魏策略的目的究竟是三國統一還是三足鼎立

諸葛亮北伐出兵線路圖

總結

僅就蠶食而言,或許幾百年後真的可以見到效果。但蜀漢沒有那麼長的壽命,諸葛亮也沒有,這點諸葛亮當然是明白的。所以六次北伐看似逆天而為的背後卻隱藏著大的陰謀:一,緩解蜀漢內部的派系矛盾、政治之爭;二,以攻為守,掩蓋蜀漢國力日衰的真相,使吳、魏不敢有非分之想;三,竭忠盡力、死而後已。

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為而為之,除開盡忠的原因,最重要就是要聯吳抗魏,以攻為守、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至於三國統一,我認為即便是荊州依舊在,可以荊、漢同時出兵,與東吳關係再鐵,東吳也不會任由蜀漢伐魏成功,變得更強大,進而破壞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實北伐與聯吳抗魏本來就是自相矛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