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


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

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

01

生活最高處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如果一不開心,就寄希望於‘如果當初’,那你永遠都不會開心。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對生活充滿煩惱的僧人對禪師說:“我每天活的很沉重,心裡總是放不下一些人和事。”


禪師說:“這世間哪有什麼是放不下的呢?”


僧人說:“可是我就是放不下。”


於是禪師給了僧人一個杯子拿在手裡,禪師開始往被子裡倒水,水慢慢的溢出來了,僧人的手被燙了一下,馬上鬆手。


禪師這時對僧人說:“痛過了,知道錯了,自然就放下了。”


人生總會經歷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一直糾纏過去不放,受傷的終歸是自己。

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服。


萬物為我所用,非我所有,當我攥緊雙手,空空無也,當我打開雙手,世界盡在我手中。


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暗淡與榮光,而不執著於過去,努力耕耘現在而且滿意現在,對未來充滿憧憬而看淡未來,方能站在生活最高處。


02

生命最高處


《菜根譚》講:“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立身:在社會上立足,接人待物。

塵裡振衣:振衣是抖掉衣服上沾染的灰塵,故在灰塵中抖去塵土會越抖越多,喻做事沒

有成效,甚至相反。

泥中濯足:在泥巴里洗腳,必然是越洗越髒,喻做事白費力氣。《孟子·離婁下》篇:“淪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濯,洗。

超達:超脫世俗,見解高明。

飛蛾投燭:飛蛾是一種喜歡靠近火的昆蟲,又名“燈蛾”。當飛蛾接近燈火就會葬身火中,喻自取滅亡。

羝羊觸藩:羝,是指公羊。藩是竹籬笆。公羊健壯魯莽,喜歡用犄角頂撞,往往把犄角卡住不能自拔。據《易經·大壯》篇:“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世人就用羝羊觸藩比喻做事進退兩難。

立身處世假如不能站得高望得遠,就好像在塵土裡抖掃衣服,在泥水中清洗雙腳,又如何能超凡絕俗出人頭地呢?處理事物假如不多留一些餘地,那就好比飛蛾撲火,公羊用角去頂撞籬笆角被卡住一樣,哪裡能夠使自己的身心擺脫困境感到安樂愉快呢?

成也悠然敗亦悠然,做好自己就好。明白這一點的人,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處。

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

03

欲路不染 理路當先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欲路:泛稱有關慾念、情慾、慾望,也就是佛家所說的“五欲煩惱”的意思。

染指:喻巧取不應得的利益。

仞:古時以八尺為一仞。

理路:泛稱有關義理、真理、道理。

憚:害怕。

關於慾念方面的事,絕對不要貪圖輕易可得的便宜,不合理地佔為己有,一旦貪圖非分享樂就會墜入萬丈深淵;關於義理方面的事,絕對不要由於害怕困難,而產生退縮的念頭,因為一旦退縮就會和真理正義有千山萬水之隔。

《莊子·天下》篇中主張寡情少欲,希望社會平和安寧,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不受世欲的拘束,待人接物不裝腔作勢,對人一絲不苟,不違逆眾人的意願,希望天下安寧以保全人民的生命,對人對己,吃飽穿暖就感到滿足,以此表白其心。古人有關這一方面的學問,宋鍾、尹文聽說了就高興。他們做了上下均平的華山帽來象徵自己的志願,對待萬物,拋棄偏見,以此作為開始。談論心的思維,命名為心理活動。謙柔退讓來求人喜歡,以此來調和各種糾紛,他們把這種態度作為行動的基礎。受了欺侮不認為是恥辱,制止人民爭鬥,反對進攻別人,主張解散軍隊,要把這個世界從戰火之中拯救出來。他們用這一套周遊天下,上勸說君主,下教育別人,儘管人家不理他,他還是喋喋不休,所以說被上上下下討厭,卻還強要表現。”

人的慾望是一個客觀存在,刻意去壓抑是和社會進步不相應的,但是過分去放縱情慾就容易迷失本性,不加限制,會貪圖非分享樂,陷入慾念深淵。


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

04

在世出世 盡心了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超脫凡塵俗世修行的道理方法,應該在人世間的磨練中,根本不必離群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瞭懂得智慧的功用,應該在貢獻智慧的時候去領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慾望,使心情猶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動。

披上件蓑衣,戴上頂斗笠未必是漁夫,支根山藤坐在竹邊飲酒吟詩也未必是隱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釣譽。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靈智不在於自己冥思苦想時才知道。

《列子·湯問》中有段大禹和夏革的話,聽起來似乎很玄乎,實際上也很明白,他們把天地萬物都視同自然一體,所以能從天地間得到自然雅趣和真諦。

大禹說:“上下四方之間,四海之內,日月照耀著,星辰經緯著,四季為他記載時節,木星為他記載年齡。神靈所生的,各種各樣,種種不同樣樣有別。有的消亡得快,有的生存得久,只有聖人能夠完全瞭解那道理。”夏革說:“但也有不等待神靈出生的,不須陰陽而產生形體的,不必有日月而光亮的,不要殺戮而死亡的,不要養息而長命的,不等糧食而吃吃喝喝的,不要絲綢而穿戴的,不消車船而走動的,這些都自然如此,不是聖人所能完全瞭解說明的。”


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

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眾人以拂意為憂,而君子憂自快意中起。蓋眾人憂樂以情,而君子憂樂以理也。

一般人都因為處在一個順境中感到開心,而君子的快樂卻是從逆境中來的。一般人都害怕那些不順心的事情,而君子的憂慮,卻來自於稱心如意的時候。所以說,一般的人喜怒哀樂來自於情緒,而君子的喜怒哀樂來自於理性的認知。

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提有一句很有智慧的古語,叫做:死於安樂,生於憂患。大部分人處在一個特別順暢的生活中,總是特別的安逸,無形之中就適應了那種狀態。當生活中面對突如其來的逆境,會難以面對,導致人生的崩潰。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我把喜怒哀樂寄託在順境的心態,這樣本身就是錯誤的。我們應該調整的心態,都是準備好接受人生的逆境,準備好在逆境中成長,才是對的,才是君子的心態。

願諸君順境非狂喜,逆境莫大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