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為什麼要學建築?

因為我愛建築啊。


為什麼會對建築不離不棄?

因為我真的愛建築啊。


會選擇建築成為一生奮鬥的事業嗎?

當然了,因為我真的真的愛建築啊。


那請問建築的本質是什麼?

建築的本質就是空間。


那空間是幹什麼用的呢?

……給建築用的……


好像戳痛了很多人的心,大家各種痛定思痛、花式反省(學軟件真的花了不少銀子)。於是,我們決定順著這個話題再聊五塊錢的。

其實,無論是這些五花八門的軟件還是那些貴的要死又重的要命的建築書籍,都不過是我們掩飾真實自己的一個面具而已。

我們只是不想承認,

其實,我們沒有那麼的熱愛建築。


即使再長的設計週期也是以"不著急"開始以"來不及"結束。

即使再奇思妙想的創意也會因甲方的否定果斷放棄。

就好像當初即使再雄心壯志的同學也大多選擇了設計院去安穩度日。

然後,再感嘆一句,

現實如此,我也沒辦法。


確實如此。

我也沒有辦法。

只能說,建築學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表裡不一的學科。

她有著太光鮮亮麗的外表——那些炫酷的建築形態,奇妙的建築空間,獨特的建築氛圍以及自由瀟灑的建築大師們——每分每秒都在散發著讓人沉迷的魅力。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卻是CAD上反反覆覆的line與trim,斃了n輪也要硬著頭皮彙報的ppt,漫漫長夜裡排到吐的住宅小區以及與結構水暖電吵不完的口水架。

弗洛伊德講,

你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起源於兩種動機:性衝動以及成為偉人的慾望。

同理,你選擇建築也是在你的眼裡建築師是成為偉人和為你吸引異性的最佳職業。

至於,什麼熱愛不熱愛的話,騙騙妹子也就算了。



這沒什麼不好承認的。

相反,承認了這點,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

這裡就不得不再次請出整個建築圈都看不慣又幹不掉的

庫哈斯先生了。

庫哈斯先生幹建築之前當過記者也拍過電影這事兒大家都知道,庫哈斯先生幹建築之後一點都不關注什麼空間美學或者建構營造這事兒也是明擺著的,

換句話說就是

他一點也不熱愛建築。


那為什麼選擇建築呢?

用庫哈斯自己的話說就是他發現做建築和拍電影沒什麼不一樣,都是從實際情況出發開始思考,畫畫拼貼各種蒙太奇;再加上他有一個建築師爺爺,於是就樂呵呵的轉學建築了。


這個答案就和你因為熱愛建築而學建築一樣,騙騙妹子就算了。


真實答案雖然庫哈斯沒明確說過,但是也差不多表現的很明確了。

那就是——

我希望通過批判社會的方式成為偉人。

我嘗試過用雜誌和電影批判,沒人理我,那就再用建築批批看。


所以,庫哈斯要解決的問題就只有一個:

怎麼用建築來批判社會?

這裡有個經常被忽略的角色,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活躍在紐約的一個叫做"情景主義"的建築小團體。

這個小團體的主要思想就是說本來大家熱熱鬧鬧的生活在一起,就是因為有了建築才把大家割裂成了一個個小群體。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這簡直就是npc送人頭。

現代主義流行的框架網格系統就是這個社會的人情冷漠的兇手。

對!讓我來打破它!批判它!


所以,庫哈斯早期的作品都在圍繞怎麼打破網格系統在做文章,最經典的就是

朱西厄大學圖書館項目

Jussieu—Two Libraies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朱西厄大學圖書館項目位於巴黎大學校園內,從所獲得的資料來看,該項目最終只停留在了紙面和模型上。儘管如此,但它卻是庫哈斯設計策略的轉折點。它不僅表現出對像柯布西耶和密斯等現代主義建築理論的批判,同時也成為了其後續作品的理論起點。

之前的作品:

1、 法國國家圖書館投標方案(1989):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在這個項目當中,庫哈斯引用了一個叫做"虛體概念化"的做法。"虛體"可以理解為建築當中的公共空間或者非實體功能空間。早期的的做法是,先設計好實體功能空間,然後剩下的部分作為公共空間或者交通空間。在這裡種狀態下,公共空間和交通空間在設計過程中處於被動狀態。

然而在這個方案中,庫哈斯先將公共空間和交通空間提取出來,並以實體化的方式賦予了它們一定的形式。然後將這組看似怪異的實體嵌入正常的以樓板分出自然層的方盒子當中。也就是通過嵌入異質化的空間形態來打破原有網格系統。


2、摩洛哥阿加迪爾會議中心(1990)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庫哈斯在該項目當中利用起伏的地面,再配合以同樣起伏的屋頂,塑造出了多種個性十足的空間組合體。通過空間層高的變化,為各種不同的使用功能提供了專屬的空間。也就是通過打破水平方向的維度關係來破壞網格系統。後來妹島和世在勞力士藝術中心當中,也同樣運用了類似的手法。

簡單瞭解之前的兩個項目之後,讓我們再回到朱西厄圖書館上來。可以說,朱西厄圖書館是之前兩個項目的結合體。從外形上來看,它依然是一個立方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在內部空間的組織上,則採用了相互交疊的不水平樓板。庫哈斯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徹底打破現代主義經典網格多米諾體系當中,樓板對上下空間的強制性限制,從而使人們在垂直方向上可以自由走動起來。然而,如果將其空間生成過程看做是對樓板進行各種彎曲扭轉的方式得來的,似乎有些困難。但如果將這些奇形怪狀的樓板理解為本身具有連接上下空間功能的樓梯的話,將會容易理解得多。不信咱們拆開來看。由於整個樓層做運用的手法過多,無法以整體變形的方式來解讀,因此我們只能逐層拆解。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B3-B2

從負三層到負二層,採用了兩種變化方式,一種是將樓板看做是一部巨大的折跑樓梯,到達兩層之間的過渡層。然後通過一條坡道到達負二層。第二種則是將中間帶有梯形空洞的樓板以對角線向上彎折,中間的空洞用一個柔曲的表面將其補全。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B2-B1

從負二層到負一層,庫哈斯運用了一個巨大的折跑樓梯並將其變形。將兩跑斜面一個變成了梯形,一個變成了近似於三角形的梯形。然後在此基礎上,又疊加了一個分叉的樓梯將人們運送到了負一層與一層的夾層高度。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F1-F2

一層樓邊變化看似複雜,但我們依然可以將它理解為是通過一部巨大的樓梯得來。在變化的過程中,從夾層到一層的斜面變成了梯形,而從一層到二層的斜面再次變成了柔曲的曲面。

二層的樓板則是一個有著方洞的整體斜面。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F3-屋頂層

三層樓板同樣和二層樓板相似,也是一個完整的斜面延伸向四層。有趣的的是,三層樓板和二層是一條邊粘結在一起的狀態。從二層到三層,要通過一個在三層樓板上開的半橢圓形的洞口。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從三層到四層,要通過一個坡道,穿過方形洞口方可到達。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從四層到屋頂層,則是通過一個三角形的坡道實現的。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在將最為複雜的樓板體系安排完之後,再加上疏散用的垂直交通核以及一些輔助用的樓梯,整個空間的設計過程基本完成。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全部過程。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在朱西厄圖書館這個階段的一系列作品中,庫哈斯在試圖尋找和努力創造著屬於自己對空間操作模式。在此期間,他並沒有過多的注重建築外表的形式,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建築內部空間的營造上。無論是用"虛體概念化"的手段在建築實體裡打洞,還是在單層空間中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空間群,再到將各層的樓板以斜面和柔曲面等元素相連。庫哈斯都試圖在尋找這各種功能空間之間更為積極的聯繫。

而朱西厄大學圖書館項目成為了庫哈斯之後許多項目的模型。

之後的作品:

柏林的荷蘭大使館(1998)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可以看出,在這個項目的下半部分,庫哈斯依然運用了斜樓板的形式。

再然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庫哈斯敏銳的發現通過社交網絡批判性的話題可以在更廣泛的人群中傳播而不僅僅侷限在建築界,於是就果斷調整策略使用更直白的方式來顛覆公眾的建築認知。

後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所以,熱愛不熱愛建築並不是你成為一個優秀建築師的必要前提。

站在更大的角度說,是不是建築師都不會成為你有錢發財貢獻社會的必要前提。

真實的面對自己的需求,

真實的面對建築的需求,

真實的面對社會的需求,

才是我們學習專業技能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意義。

不要讓任何的愛或者不愛綁架你的人生。


本文開頭那些問題的真實答案或許是:

為什麼要學建築?

因為我分高啊。


為什麼會對建築不離不棄?

因為收入穩定啊。


會選擇建築成為一生奮鬥的事業嗎?

當然了,因為我不會別的啊。


不喜歡建築的庫哈斯先生


微信公眾號

非標準建築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