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偶像是一個貶義詞

在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偶像”好像成為了一個貶義詞。每當人們聽到“偶像”這個詞時,總有幾個標籤:長得好看,唱跳不行,小年輕們追捧的對象......好像偶像在一部分人心中是不堪的,不符合社會價值觀的。尤其從經濟學領域看待追星女孩來說,對一個未曾謀面但卻心甘情願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金錢,值嗎?

小丸子今日議題:什麼是偶像?偶像的意義在哪?追星女孩追的是什麼?

偶像的來源

在古代,“偶像”是指類似人的一種俑,按照人來雕刻的雕塑。《說文解字》中提到:偶,相人也。按,相人者,像人也。一名俑。像,似也。

現代漢語詞典中“偶像”的定義是這樣的:用木頭、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崇拜的對象。

隨著時代的變化,偶像不單單指雕塑一類的物品,更多地去形容人對於另一個人的崇拜、喜愛之情。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英雄和道德楷模成為人們敬佩、敬仰的偶像。比如董存瑞,雷鋒,他們的存在是中國青年的標杆,“偶像”在這時,就已經徹底擺脫了舊時代的意義,成為一種積極向上,引導人群的正能量。

聽說偶像是一個貶義詞

在小丸子的印象中,偶像的又一次變革是從2004年的超級女聲開始。它顛覆了傳統的規則,由觀眾短信投票選擇自己喜歡的人,抉擇最後的排名。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偶像歌手”使得許多人進入大眾視野。05超女,07快男,09快女等等,他們成為大眾眼中“偶像”的代名詞。2018年《偶像練習生》的開播,又掀起了一輪新的“偶像元年”。從2018年至今,誕生的偶像團體層出不窮。

也是由於觀眾和粉絲的喜愛,他們的語言和行為也都在引發著大眾的關注。在這個網絡便捷的時代中,偶像是什麼?

小丸子諮詢了許多有偶像的人,發現普遍的回答是:喜歡的人,崇拜的人,離自己非常遙遠的人。說白了,就是出名的人。或是作家、主持人,演員,歌手,唱跳idol,虛擬人物等等,總之,是他身上的某些特點吸引著你去喜歡他。

聽說偶像是一個貶義詞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偶像值得這麼多人喜歡?

偶像的意義是什麼?

根據《偶像崇拜報告》顯示,68.18%的大學生認為偶像對於他們的影響在於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其次是生活方式和職業選擇。40.9%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崇拜偶像的目的是學習他們的精神。

他們認為,偶像在另一個層面上是渴望實現的自我,是自己想要到達的地方,追求他們的精神可以提高自己,使自己朝著夢想之地前進。這也側面的證明了自強型、主宰型的個體更容易產生偶像崇拜。

在小丸子看來,偶像是榜樣,是思考、力量和救贖。

首先,在追星的過程中,很多粉絲都會不經意間地模仿自己的偶像。這時候,偶像的榜樣力量就發揮出來了。最明顯的比如說做公益,呼籲粉絲購買滯銷的農副產品等等。

再大一點,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能說他真的把中國的文化發揚到世界了嗎?當然不是。文化的傳播是靠大眾的力量,而偶像的粉絲群體非常龐大,足以帶動一部分文化或經濟的力量。明星的代言效應也是跟這種情況類似的。

除此之外,粉絲喜歡偶像身上的某一個品質,也可以激勵粉絲去學習,去模仿。你學習他堅韌的品質,學習他溫和的性格,總之,榜樣,可以是自己變得更為強大,更為優秀。這是榜樣的力量。

聽說偶像是一個貶義詞

其次,我認為在追星的過程中,“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在我的世界觀裡,做事情要考慮原因。你為什麼要追星?追星到底能給自己帶來什麼?亦或者你從他的經歷或情感中得到了哪些自己需要反思或學習的地方?終究到底,還是為了是自己變得優秀,為了不辜負自己。

再者,關於力量和救贖,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偶像帶給你力量,這種力量成為你的救贖。網上看到過很多例子,女孩失去了對生活的期待,直到她喜歡的偶像出現。其實這種事例已經很常見了,不能說偶像對於那些追星女孩的作用就在於此,但力量的存在,足以讓一個人更加熱愛生活。

小丸子非常喜歡張顏齊在《創造營2019》總決賽中的rap詞:“偶像要夠強還是能給你力量,是一時曇花還是青草不會被季節遺忘。”

聽說偶像是一個貶義詞

我們都應該思考偶像的意義,偶像的意義對於每個人來說也都是不同的。究其根本,最大的原因,還是喜歡罷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喜歡一個人並不會被嘲笑。為什麼追星女孩就成為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對象呢?

這就引出第三個問題:追星是什麼心理?她們追的是什麼?

在小丸子上小學的時候,非常喜歡楊紅櫻筆下的馬小跳,甚至崇拜他,嚮往他們的生活。我也相信很多人在某個年齡圈層都有崇拜的偶像。那麼在年齡跨度非常大的追星女孩眼中,她們在崇拜什麼?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表層的喜歡,外貌形象以及氣質等表面人體特徵的欣賞;二是對於內在人格特徵的欣賞。有人會問,這不就跟我們在現實中喜歡一個人是同樣的嗎?道理是相似的,但追星這種心理可以理解為單向的情感表達。我喜歡馬小跳,但他只是一個虛擬的、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只有我對於這個形象單方面的情感表露。

聽說偶像是一個貶義詞

為什麼會產生追星這種心理?

一是本我的滿足和實現。

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效應。追星的投射作用指崇拜者將自我的某種夢想、慾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傾向。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不能完全實現其生活理想和夢幻時,痴迷於某個偶像在這些方面的特質和成功,如容貌、才能;個人魅力、社會地位等,就可以聊以自慰了,所以,追星是一面鏡子,超出了崇拜者心中的某種潛在慾望。

二是人都會有崇拜的心理和追求理想的現實。

崇拜心理與宗教不同的是,隨著崇拜內容和對象的不斷變化,崇拜心理的幻想給人帶來了影響,積極的情感是主要的,如對現實中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

崇拜心理除能給人以安慰外,還能給人一定的鼓舞和積極奮發向上的精神推動力量。這是一種無法抑制的心性。就連柴可夫斯基第一次見到托爾斯泰後的日記中,也表現出了深深的崇拜之情。

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有很多無法被滿足的缺憾,年少時籃球場上身穿白襯衫的少年;為了一個可能更現實的未來而放棄自己熱愛的東西;甚至在社會中為了迎合他人而丟失了原本的自我。如果說人生是一盒糖罐,那麼必須承認這個糖罐裡大部分糖是苦澀的。

現實生活中總是總是存在著未被滿足的需求,被壓抑的情感,無法追逐的夢想,以及想要逃離的現實。總之,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會存在著缺口,無法被填滿。

聽說偶像是一個貶義詞

因此,追星就成為了許多人情感依託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不再需要隱瞞自我,大可以表達出自己內心對於偶像的真實喜愛,用快樂去填充現實世界的苦澀。

《社會心理學》中提到,我們是沒有辦法正確認識自我的,總是會存在著自我服務偏見。因此已經內化成自我概念一部分的偶像,我們在看待他們時,也會收到自我服務偏見的影響。而當有著相同行為的一群人,就會放大這種現象,被旁人理解為“盲目”。所以也就能解釋大眾的不理解。

小結

偶像是太陽,耀眼且遙遠。偶像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他能帶給我們的有很多。

但你必須思考偶像是要夠強還是能給你力量,是一時曇花還是青草不會被季節遺忘。同時,我們也是自己人生的星星,當星星和太陽離得太近碰撞時,就沒有了之前的美好。在追星的過程中,我們完善自我,追逐自我,成就自我。

“你有沒有愛過一個很遙遠的人,他從來不讓你失望,他是你的勇氣和力量,她永遠是年輕的,美好的,光芒萬丈的。他永遠在那裡,好像信仰一樣。”


文|小丸子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