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的思考

“疫”字,是個病字頭的字,外面這個病字頭抽象描繪了病床的床圍、床頭架子。裡面的“殳”,最開始指的是人們手持一種長柄勾頭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擊樂器,後來慢慢就代指古代的一種兵器。

《說文解字》裡說:“疫,民皆疾也。”疫,也就是流行的急性傳染病通稱。那疫這個字的深層含義就是有外邪入侵,人體防禦失敗因此感染了流行的疾病,不過有外邪入侵了,人體防禦系統也不是就完全坐以待斃了,人體內部是會拿起武器進行反抗的。比如人生病後的發燒,實際就是自身免疫系統努力工作的信號。

“疫”的思考

據文獻記載,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20世紀中國發生的較大瘟疫有700多次。所以說瘟疫是伴隨人類活動而不斷出現,從未徹底地消失過。史料《周禮·天官·疾醫》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漱上氣疾。

要說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瘟疫就是漢朝末年的大瘟疫。雖然沒有蔓延至全國,但是至少大半個中國都被傳染了,雖然至今沒有準確的死亡人數,但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數應該在千萬,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駭人的一次疫情。

“疫”的思考

圖片來源網絡

那在古代,人們是如何抗疫的呢?被譽為“大道之源”的《周易》最早提出了“隔離避疫”的理論。如: “”節卦第一爻辭:不出戶庭,無咎。”“豐卦六二爻辭:往得疑疾。”大意是瘟疫發生後,只要不出門,疾病就不會傳播,當然也就沒有危險;如果不隔離而是毫無忌憚的該做啥做啥,就可能染上疾病。

《論語·雍也》記載說:孔夫子的有個叫冉耕的得意門生,為人正派、品德高尚,是“孔門十哲”之一。有一天,學生冉耕病了,孔子前去探視,但也只是隔著窗戶跟學生說了會兒話就走了。看似孔夫子敷衍了事,實際卻是而是孔子懂得防疫——冉耕的病可能傳染,目前正在家中“自我隔離”。

西晉呢,更是出臺了一項規定,如果大臣家裡感染瘟疫的人數超過3人,即便他自己沒有發病也不能上朝,必須在家隔離不少於100天。所以說,古人還是很有智慧的,即使沒有什麼先進的醫療技術,但是他們卻懂得最有效的、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先隔離。

無論是面對2003年的非典還是如今的肺炎,我們依然沿用古人的辦法。在數千年的抗疫實踐中,古人不光懂得隔離,更是總結出了疾病與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的關係。《逸周書·大聚解》載周公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簡單說就是人與自然界的萬物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人類過多幹擾自然生物的發展,那麼整個生態環境破壞了,最後人類的生存也將受到嚴重的威脅。

今天,我們的生產力和科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誇張的說我們可以上入天,下入地的搞科研,但瘟疫依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值得我們深思。先人的經驗值得借鑑,尤其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中醫文化,我們既要懷敬畏之心,同時更需要傳承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