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接上一節)

4、鄉學的酬酢之禮

"酬酢",原意為賓主互相敬酒,泛指交際應酬。雖然網上一度盛傳西周嚴格禁酒(周公作《酒誥》,西周不再以酒器為陪葬品,改為列鼎),但實際上西周只在初年短暫禁過酒,而且禁酒的對象主要是平民,對貴族幾乎沒有約束力。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中國古代飲酒禮儀-拜祭啐卒,主賓酬酢

進入成康之治後,天下糧食連年豐收,酒禁早就名存實亡。通過《儀禮·鄉飲酒禮》可知,西周民間也可以喝酒,只是需要喝出儀式感。鄉飲酒禮一般有六個環節:

一是謀賓、戒賓、陳設、迎賓之禮,即由主人與"鄉大夫"商量客人的名次,一般定(主)賓一人,介(即陪客)一名以及眾賓多人,並選定其中三人為眾賓之長,然後親自告知賓客,置辦席次,催邀客人,最後與儐相[古時替主人接引賓客和贊禮的人,非婚禮專用]在鄉學門外迎接,三揖三讓之後,將他們迎進庠(即鄉的學校)中大堂。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2古代祭祀飲宴圖1

二是獻賓之禮,即主人對賓客敬酒之禮。主人分別向賓、介和眾賓敬酒,稱 之為"獻";然後賓客分別回敬主人,稱之為"酢";最後主人自斟酒,勸賓客飲酒,稱之為"酬"。

三是作樂,即在主人敬賓客之時, 在席間由樂工在堂上升歌並奏笙,所唱和所奏的歌、樂皆為《詩經·小雅》的內容。

四為旅酬,即主人派儐相勸客,然後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眾賓之間再按長幼之序以長酬幼,稱之為"旅酬",即由尊者酬卑者。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3古代祭祀飲宴圖2

五為"無算爵"和"無算樂",即賓客升座之後,舉爵暢飲,歌樂不斷,直至盡興而止。

六是送賓之禮,宴飲結束之後,樂工奏《陔夏》,主人送賓出門。次日,賓又前來拜謝,至此,整個鄉飲酒禮方算結束。

(像不像現在的商務酒局?這麼多年了,還是老祖宗那一套。)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4現代酒局飯局仍遵循古代宴飲的一些習俗和流程

這種在庠舉行的飲酒之禮隨後推廣到其他場合,如在社禮和臘禮之後的集會宴飲之時,也用這種禮儀,在鄉射禮舉行之前也要行鄉飲酒禮。隨著國家統治的需要,這種禮在國都也推行開來,如國都裡的大學--辟雍和泮宮,也可作為行禮的場所,而行禮的主人也變成了天子和諸侯。

在西周至春秋,天子、諸侯、卿大夫等為招待貴賓而行的隆重禮節--饗禮,可以視為是一種高級的鄉飲酒禮。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5辟雍和泮宮-古代高級學府

三、三千威儀和刑措立法

在中國古代,"禮"並不只包括禮法、禮儀,還包括刑罰,並且是一種"大禮"。

《禮記·中庸》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儀的內容包括《儀禮》中的士冠禮、鄉飲酒禮等禮經綱目,還含三加禮、獻賓禮等細節小目;而"威儀"則是指的"刑罰"。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6“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講的都是禮

《左傳·哀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可見"威儀"是為君者的威嚴和樹立的儀範。西周以德治天下,以禮規範臣民,而規範的極致即為刑和罰。

周人稱頌文王的德中就有"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這裡的"德"是指禮儀規範,"力"是指刑和罰,故刑罰是禮儀規範的最高形式。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7夏代法律典籍《禹刑》

在禮樂架構中,禮是"德"的外在形式,以規範人們的行為,而對不守禮法的人則要用"重禮"--刑罰。《左傳》雲:"周有亂政,而作《九刑》。"由此周之《九刑》與夏《禹刑》和商《湯刑》並列,同為中國刑法範典。

《尚書·呂刑》說西周之時有墨、劓、刖、宮、大辟等五刑,關於五刑的具體條文有三千多條,這就是"威儀三千"的威懾力來源。[《九刑》為周公所做,《呂刑》為周穆王時呂侯(亦稱甫侯)所做,都是西周的重要法典]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8關於《呂刑》的研究著作

可見即便在"禮樂昌教化"的時代,刑法依然重要,甚至是"禮法"的核心內容,"人治"與"法制"相結合,才是理想的國家管理方式,可惜中國歷史上很多時期"人治"佔了上風。

四、禮樂制度下的西周樂舞

"禮樂相須為用",有禮的地方就一定要配以樂。西周的禮樂制度已經達到了禮樂不分家的地步,正所謂"禮之所及,樂必從之"。

《禮記·樂記》說:"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萬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周公制禮作樂就是希望用禮別人,用樂和民,使整個西周社會既能尊卑有別,又能和睦相處。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9禮之所及,樂必從之

西周的"樂"包括樂德、樂語、樂舞以及樂理。《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大司樂的職責為:"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

這段描述涵蓋了周代樂舞的基本內容、作用及其使用方法,是對西周樂舞的基本概述。其中"中、和、祗、庸、孝、友"為樂德,《禮記·樂記》說,樂舞和樂器只是樂的末節而非根本,其根本則為德。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0西周克鍾

"樂由心生",樂是德的體現,故以不偏不倚的"中"、中節的"和"、莊敬的"祗"、恆常的"庸"、尊老的"孝"以及團結兄弟的"友",作為樂應體現的德。

"興、道、諷、誦、言、語"是樂詞的六種形式:託物言志為"興",直言其事為"道",微言刺譏為"諷",以聲節之為"誦",發端為"言",答覆為"語"。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1木雕漆繪鴛鴦盒樂舞圖-西周

"六舞"是頌揚六代聖王的舞蹈:《雲門》和《大卷》是歌頌黃帝的樂舞,象徵他的德行像日出雲卷一樣;《大咸》也叫《咸池》是歌頌堯的樂舞,象徵他的德無所不施;《大韶》是頌揚舜的樂舞,表示他能夠繼承堯的聖德;《大夏》是歌頌大禹的樂舞,表示他的德能光大中國;《大濩》是歌頌商湯的樂舞,表示他的德使天下皆得其所;《大武》是歌頌武王的樂舞,表示其德能成就武功。

樂舞又分為文舞和武舞,執盾牌而舞的"幹舞"與執斧鉞而舞的"戚舞"皆為武舞;執長尾雉羽毛而舞的"羽舞"和執犛牛尾而舞的"犛舞"同為文舞,以象徵百獸率舞。此外根據《周禮》記載還有持五彩繒而舞的"帗[fú]舞",以五彩為羽象徵鳳凰來儀的"皇舞"以及仿效四夷來朝拜周王的"人舞"。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2西周晚期龍文鎛[bó]

"六律"指由黃鐘等六種樂器演奏的節律,稱為陽律;"六同"指大呂等六種樂器演奏的節律,稱為"呂律"或"陰律",陽律與陰律合稱為十二律。

"五聲"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八音"指金(鍾)、石(磐)、絲(弦)、竹(管)、匏(笙)、土(壎)、革(鼓)、木(柷)八種樂器。可以說禮樂制度的誕生,奠定了中國古代音樂的格局。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3宮商角徵羽對影五線譜

周的統治者認為,音樂在郊廟前演奏可以致鬼神,賜給諸侯可以和萬邦,用在鄉射可以諧萬民,用在燕飲饗食時可以安賓客,用在四方諸侯方國來朝時可以愉悅遠方的客人,還能使鳥獸也一起歡歌樂舞。可見樂的功用非凡,既可以祭祀天人鬼神,又可以合同萬民,愉悅賓客、遠人,使一切在禮制之下,又可以各得其所。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4古代樂器葫蘆笙

禮以祭禮為重,樂亦如此,而且根據祭祀對象的不同要用不同的樂。《周禮》記載:"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鍾,……"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5古代樂器陶勳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除了祭禮用樂之外,具有軍事演習性質的射禮也用樂,且根據級別不同而用不同的樂。

此外,鄉飲酒禮和燕禮也要用樂。根據《儀禮·鄉飲酒禮》記載,鄉飲酒禮所作的樂分為升歌、笙奏、間歌、合樂四個部分: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6貴族禮宴程序繁複規模宏大

主人向賓客敬酒之後,樂工四人(一般是鼓瑟兩人,歌唱兩人)升堂,在堂上歌唱《詩經·小雅》的《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用笙伴奏,所以叫升歌。

歌唱結束,吹笙者退到堂下,吹奏《小雅》的《南陔》、《白華》和《華黎》,稱之為"笙奏"。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7周代音樂故事1-濫竽充數

然後是堂上歌唱和堂下笙奏交替進行,稱之為"間歌":先歌唱《小雅》的《魚麗》,次奏笙奏《由庚》;再歌唱《南有嘉魚》,次奏《崇丘》;又歌唱《南山有臺》,次奏《由儀》。

最後是升歌和笙奏相和,奏唱《周南》的《關雎》、《葛覃》、《巻耳》,以及《召南》的《鵲巢》、《采蘩》、《採蘋》。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8古代宴會的樂舞在明清時被戲曲所代替

燕禮是諸侯宴請大夫或貴賓的禮儀,雖然用於諸侯之家,但重在娛樂性,不是大禮,所以用的樂與鄉飲酒禮相同。

西周"樂"是從屬於"禮"的制度,也是等級社會的標誌。不同等級的貴族所用的樂也有嚴格要求,如樂舞規定天子用"八佾"[yì], 諸公為六佾,諸侯、士依次遞減。

"佾"古時樂舞的行列,一行為八人,稱為一佾,天子八俏即六十四人。到東周時,禮崩樂壞,諸侯大夫僭越禮制的事常有發生,如魯國季氏本應該只用四佾,而僭禮用了天子的八佾。於是有了孔子那句著名的"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8周代音樂故事2-是可忍,孰不可忍

除了樂舞人數有規定外,樂器的使用也有嚴格規定:天子"宮縣"是在四面都懸掛樂器;諸侯"軒縣"懸三面,去掉南面以避王;大夫"判縣"又去掉北面,懸左右兩面;士"特縣"只掛東面或階間懸掛。["縣"通"懸",古代鐘磬等樂器懸掛在架上,其形制因用樂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別。]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墓葬中的樂器陳列情況和《周禮》所說相同:墓室的西南兩壁懸掛著編鐘,北面懸掛著編磬,正是諸侯"軒縣"的實例。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19戰國曾侯乙墓軒縣及樂器

周禮的誕生,在當時來講,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使整個社會從巫術(原始宗教)走向禮治(人治)。禮講穩定,樂講和諧,周公制禮作樂,使中國社會不僅長期穩定,而且充滿了和諧之美 。

西周之世,樂與禮都是等級身份的象徵,又是和同萬物的至德之音,富有深意。而到了春秋以後,隨著禮崩樂壞,民間出現的鄭、衛的新樂,因其行伍雜亂,奸聲淫溺,男女混雜,尊卑不分,所以被君子稱為"靡靡之音"。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20周代音樂故事3-靡靡之音

綜上所述:西周以分封建國,以宗法立家,以禮樂化成天下,奠定了中國禮樂文化的基調。

周公是中華禮樂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代表者和開創者。從西周至春秋的三百年間,華夏大地的諸侯國均奉行禮樂制度,繼承和發揚著西周的文化傳統,雖然到戰國以後"禮崩樂壞",但禮樂制度對中國後世政治與社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21儒家典籍多數源自周代禮樂

周公所遺留的政治、文化遺產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來源。《詩》、《書》、《禮》、《易》、《樂》都是建立在西周禮樂制度上的文化典籍。在中國古代,一直將周孔並稱,既表明周公與孔子一脈相承的聯繫,又充分顯示出周公在中國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

周禮也被後人衍生到政治體制和設官分職上,成為一整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在歷代王朝中都發揮了規範社會秩序和國人行為活動的作用。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三)——禮樂昌明育文化(下)

85.22錦繡中華,禮儀之邦

在今天,禮樂制度的影響力仍隨時隨地可見,經過國人"去蕪存菁、去偽存真"地不斷提煉和昇華,禮樂依然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風習俗的核心。禮樂於人重在養心,禮樂於社會重在秩序,禮樂制度對於當今社會,依然有教育和引導人們行為規範的作用。

我們應秉承禮樂思想精髓,內外兼修,以禮交友,以信待人,遵紀守法,謙誠禮讓,共建和諧社會,共襄中華復興大業,相信中華禮樂制度在未來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