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背後家庭教育的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最近,電視劇《小歡喜》火了!

豆瓣評分8.1,雙臺收視率破1,熱度與口碑連爆。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當然,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這部劇除了講述三個家庭面對高考的故事,也向觀眾們展現了當代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真實側寫。

《小歡喜》背後家庭教育的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主演黃磊在訪談中提到,如果說《小別離》強調的是父母面對兒女,要有一個告別,那麼《小歡喜》強調的是,父母要學會長大,要學會面對自己。

真實、搞笑、溫情、衝突......

劇中蘊含的4個教育真相,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1

1

1

父母愛孩子,要愛自己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一位單親媽媽,她和丈夫離婚後,獨自一人將女兒撫養長大,女兒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她把所有的期望全部寄託在女兒身上,辭去了重點高中的教師工作,全職照顧女兒高考。

《小歡喜》背後家庭教育的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女兒英子學習很出色,但離宋倩想要的清華北大還有距離,她對孩子實施了全方位無死角的監控。

客廳和房間中間裝了一扇這樣的玻璃窗方便她隨時看著孩子,家裡來客人了就拉下百葉窗隔絕打擾。

《小歡喜》背後家庭教育的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因為宋倩獨自撫養女兒,所以她對生活的安全感,完全來源於對女兒的絕對掌控,一旦掌控出現縫隙,她就張牙舞爪地宣示主權,讓身邊人難以忍受。

她想要一種連體嬰式的親子關係:“我只有你,你也只能有我。”

《小歡喜》背後家庭教育的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為了孩子,她可以忽略自己的喜怒哀樂。

高三開學前夕,媽媽宋倩想讓孩子開心一下,便帶著孩子去看電影。

但是,觀影中,她才意外得知孩子已經看過了,就很生氣的大喊著:“你要是告訴我你已經看過一次,何必來這裡浪費時間?”

她生氣的不是女兒的欺騙,而是浪費了母子倆緊張的備考時間。

女兒委屈地解釋,媽媽也喜歡這部電影,她只是想讓媽媽也放鬆放鬆,高興一點。

可這句話換來的是媽媽更無奈的崩潰:“我不用(高興)!”

《小歡喜》背後家庭教育的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只要孩子快樂我就快樂”,“孩子過得好比什麼都重要”,這是無數中年父母的生活準則。

然而,這種總是委屈自己的付出,不僅換不來孩子的感恩,還會讓孩子越來越壓抑和內疚。

心理學家佩普·考恩曾研究表明:“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幸福。”

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從放下道德綁架開始,從與孩子平等相待開始。

智慧的父母懂得適當退出,不以愛的名義掌控孩子的生活;孩子也不該是父母的一切,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也要學會愛自己。

1

2

1

有用的教育

是爸爸媽媽統一戰線

黃磊和海清,在劇中飾演的這一對標準的虎媽貓爸。

在家裡,虎媽唱紅臉,脾氣爆,說打就打,但打完就忘,所以對待兒子並不是非常嚴格。

《小歡喜》背後家庭教育的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貓爸唱白臉,無論是對自己的工作還是對孩子的教育,總是在其中“和稀泥”。

夫妻關係和諧,家庭氛圍輕鬆,生活環境較為優渥。

這樣的孩子也是有靈氣的,兒子方一凡活潑,鬼點子多,總是和同學打成一片,在學校的外號也是“方猴兒”。

而這樣的家庭最為致命的一擊,就是成績。

《小歡喜》背後家庭教育的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其實,嚴父慈母或嚴母慈父,父母雙方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在中國式家庭裡,十分常見。

有些父母覺得,夫妻雙方一定要一方嚴格,一方溫和,孩子才會在性格和感情上得到互補……

事實證明並非如此,鄰居家就是一個活案例。他們家有一個女兒,媽媽很嚴肅,爸爸卻很溫和,每次犯錯誤媽媽批評女兒時,女兒只要一表現委屈,爸爸就會勸說媽媽原諒她。

長久下來,女兒越來越難管教,因為她掌握了竅門,知道爸爸是自己的靠山。

黃磊在一次採訪中,就提到過這種傳統方法的問題:“如果小孩子知道父母有不同的立場,她就會鑽空子,知道在爸爸這不行,就去媽媽那。”

夫妻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出現分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視這種分歧,要想更有效地教育孩子,夫妻需要建立和平統一的教育戰線。

1、當分歧發生,不要著急去指責對方,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雙方可以在事後溝通,解釋為什麼不同意對方的教育方式方法,你的擔心是什麼,把你的擔心告訴對方。

2、夫妻之間需要彼此信任,堅信對方不管採取哪種教育方式,目的都是為孩子好,兩個人可以多溝通,制定出一套夫妻雙方都滿意的教育方法,並認真執行下去。

3、家長不是權威,要懂得給孩子樹立客觀規則,同時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越是低齡的孩子,父母越是要剋制自己的愛子之心,堅守住規則的陣地。

每個人生而不同,一個家庭中的成員也是在不斷地求同存異中探尋一條最適合彼此的路。多溝通,多信任,和善而堅定,教子有方、愛子有度,會讓這個探尋的過程更順利些。

1

3

1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陪伴才是最好的愛

在《小歡喜》中,季楊楊的家庭,可以算是一個特別的家庭。

季楊楊的父親季勝利是區長,母親也在政府工作,兩人在季楊楊還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拼事業。

等到孩子高三,季勝利終於調回北京,但錯過了成長的陪伴期,他完全不瞭解孩子,孩子也不能理解他。

父子倆之間藏著深深的隔閡,想要去靠近彼此,卻經常聊著聊著就會吵起來,針尖對麥芒,不可開交。

《小歡喜》背後家庭教育的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數年的分離和隔閡,如今雖然團聚,卻成了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

《奇葩說》的顏如晶曾在節目中說:“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1集到第20集,他會慢慢改變。電視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去的,1到20歲你不看了之後,你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是啊,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補不回來了。

季楊楊,雖然出生在顯貴家庭,但他卻是一個在大城市裡的“留守兒童”。

季勝利,雖然已經身居高位,但回顧過去的幾十年,他依然沉重地說:“我覺得自己太失敗了!”

沒錯,成功並非單指事業,無論是愛好或職業上的成功都只是成就。

就像作者丹尼爾先生所說的:“成功應該是多元化的,如人的一生包含了很多追求一樣,而非單一指向。然而,無論你多有成就,真正的成功,就是陪伴家人。”

“陪伴”不該是奢侈品,而應是必需品。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有權利得到父母的陪伴,就算只是打個電話的時間。

1

4

1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

首先應該是自我教育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如是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深以為然。

教育孩子的過程,何嘗不是父母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過程。父母的言談舉止,就是一本貫穿孩子一生的教科書。

如果這本書裡有積極進取,那麼孩子便能學著勇敢拼搏;如果這本書裡充斥著虛偽和謊言,又如何要求孩子誠實正直?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

正如《小歡喜》中說的:“孩子把最美好的一部分給了你,其實你是更大的收穫者。”

所以,要想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請從自我教育開始。

家庭教育是一場模仿遊戲,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抗拒自身的成長,把成長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僅靠教育焦慮是無法培養出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的。

真心希望每一個家庭中,父母們對自己多些要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一起成長,珍惜親子間的每一份小歡喜。

畢竟歲月長流,父子母女一場,便是這世間最美的緣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