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無證據表明有抗體就可免疫,怎麼理解抗體保護的意義和挑戰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在4月17日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每日新聞發佈會上,WHO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技術負責人Maria van Kerkhove博士表示,“尚無證據表明抗體檢測可顯示個體已免疫或可免於再次感染。(there was no evidence yet that antibody tests can show that an individual is immune to or protected from the disease.)”


目前,血清學檢測在全球都已有所應用。不同於核酸檢測識別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血清學檢測關注感染後免疫反應的標誌物——特異性抗體。通常,在患者發病後3-7天出現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IgG抗體則更遲出現,在恢復期明顯升高。血清學檢測可以找到已暴露於病毒的群體,當前對於血漿治療和復工都有著重要參考意義。比如,德國和英國都在考慮為抗體檢測陽性群體頒發“免疫證明”以支持復工。


然而,其中所包含的一個假設是,產生抗體可以防止二次感染。儘管這被認為具有可能性,但是,這其中還有不少未知。有了抗體是否就等於真正對新冠病毒免疫?抗體的持續時間和有效程度如何?


在WHO專家提出開篇中的觀點後,來自頂級學術機構的不少專家也從多個角度分享了對血清學檢測結果的看法,包括來自其他病毒性疾病的證據,現有對新冠病毒相關抗體的認識,以及對疫苗研發的啟示。



世衛:無證據表明有抗體就可免疫,怎麼理解抗體保護的意義和挑戰

圖片來源:Pixabay


來自其他病毒的證據:可能有短期保護,長期未知


劍橋大學傳染病顧問,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Babak Javid教授的看法比較樂觀,“世衛組織的語言很精確。不過,對於大多數病毒感染,包括冠狀病毒,抗體反應(尤其是中和抗體反應)與保護作用密切相關。1970年代和1980年代英國對普通感冒冠狀病毒的研究支持這一點。我們目前所不知道的是,多大程度的抗體反應具有保護性。”


布里斯托大學Adam Finn教授表示,“我們從其他冠狀病毒中瞭解到的是,儘管確實存在免疫反應——否則患者將無法恢復,但這種保護似乎不是終生的,只能持續一兩年。我們還不知道COVID-19患者自然獲得的保護能維持多久,這可能因人而異。”


東英吉利大學醫學教授Paul Hunter進一步分享了SARS病毒的證據,“SARS患者體內的抗體持續了約兩年,但人與人之間有所不同,並不是每個人的抗體都能持續很長時間。”另一方面,他指出,“抗新冠病毒抗體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減少,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人體免疫力會因此減弱。有時,對未來感染的保護持續時間,會比抗體的可檢測時間更長。對於許多病毒感染而言,如果一個人再次感染,通常臨床症狀不會像第一次那麼嚴重。”


劍橋大學醫學院Gordon Dougan教授則更為謹慎。“血液中存在針對病毒本身的抗體,並不意味著一定可以預防COVID-19。在一些疾病中,抗體與感染後甚至疫苗接種後的保護作用無關。”


世衛:無證據表明有抗體就可免疫,怎麼理解抗體保護的意義和挑戰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新冠病毒抗體:諸多問題有待回答


帝國理工學院醫學病毒學Richard Tedder教授認為,造成上述不確定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事實表明,很難有抗體檢測足夠靈敏(能檢測出所有康復者體內的抗體)又不會產生假陽性結果。而康復者體內的抗體水平千差萬別。其次,出現了一些復陽的報道,但這是重複感染,還是恢復期內病毒持續低水平脫落,尚待確定。第三,與許多病毒感染一樣,康復者血液中的抗體會針對病毒的各個部分,針對病毒哪一部分的抗體可以帶來免疫力?”


華威大學病毒學教授Andrew Easton強調了中和抗體的概念。“感染後體內會產生一系列抗體,其中,中和抗體可以滅活入侵病毒,非中和抗體則不具備這種能力。不同人體內,中和抗體和非中和抗體的比例會有所不同。感染後的初始免疫反應可影響免疫系統的記憶,因此,如果某個患者體內更多是非中和抗體,則可能難以抵禦二次感染。血清學檢測不能區分中和性抗體和非中和性抗體。”


進一步的實驗有助於回答上述問題。病毒中和試驗可以確定抗體效價,即抗體是否阻止病毒感染細胞。靶向免疫測定則關注與感染能力密切相關的病毒抗原片段能否被抗體結合。其中,病毒中和試驗難度較大,需要大量時間,難以廣泛提供;免疫測定速度更快,更容易擴大實驗規模。目前,大量研究團隊正在開發病毒中和抗體的檢測。


對此,劍橋大學醫學院Gordon Dougan教授仍然提醒,“即使有中和抗體,也不是絕對意味著個體已經受到保護。我們對於新冠病毒疾病在這方面的特點,還有很多有待研究。”


世衛:無證據表明有抗體就可免疫,怎麼理解抗體保護的意義和挑戰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對疫苗研發的啟示


抗體檢測結果在疫苗開發中也具有重要價值。布里斯托大學Adam Finn教授解釋,“大部分在研疫苗使用的不是完整病毒,而是病毒‘攻城錘’刺突蛋白(S蛋白)或對其編碼的DNA/RNA。是否僅對疫苗抗原而非其他病毒抗原有反應,是判斷疫苗誘導免疫反應的重要標準。相關抗體檢測還可用於瞭解疫苗保護作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另外兩位專家組補充了更冷靜的觀點。東英吉利大學醫學教授Paul Hunter指出,“我個人認為,經過驗證的新冠病毒S蛋白特異性抗體能很好地預示疫苗的免疫效果。但抗體測試不是100%可靠的,不一定表明接種6個月後還能帶來免疫力。”劍橋大學醫學院Gordon Dougan教授表示,“對於許多疫苗而言,中和效價並不完全與保護作用相關,例如輪狀病毒疫苗。還有一些病毒,需要同時在細胞內和細胞外被中和,才能避免感染。這些可能性都讓情況更為複雜。接下來幾個月,疫苗研發進展的消息會給我們帶來更多認知。”


世衛:無證據表明有抗體就可免疫,怎麼理解抗體保護的意義和挑戰

圖片來源:Pixabay


目前,世衛組織正在開展一項名為“SOLIDARITY II(團結II)”全球抗體檢測研究。全球科學家們也正努力通過實驗,並在現實環境中追蹤康復患者是否二次感染,來了解感染康復能帶來什麼樣的保護效應。


期待全球範圍內對康復者以及對抗體保護作用的研究,能讓我們對新冠病毒感染有更深的認識,為疫苗開發和疾病防控帶來新的洞見。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


參考資料

[1]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Pandemic. Retrieved Apr 20, 2020, from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2] expert reaction to comments made by Dr Maria van Kerkhove at the WHO that there is no evidence antibody tests can show that an individual is immune or is protected from the infection. Retrieved Apr 20, 2020, from https://www.sciencemediacentre.org/expert-reaction-to-comments-made-by-dr-maria-van-kerkhove-at-the-who-that-there-is-no-evidence-antibody-tests-can-show-that-an-individual-is-immune-or-is-protected-from-the-infection/

[3] Abbasi J, et al., (2020).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Antibody Testing for COVID-19. JAMA, DOI: 10.1001/jama.2020.6170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微信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