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典藏】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上)

【藝術品·典藏】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上)

《藝術品》期刊 | 典藏

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

文/韓少玄


明末清初的文人一無所有了。如果說,一部文人水墨文化的歷史同時又是一部傳統文人的精神發展史,那麼當我們將觀照歷史的目光定格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看到的是文人悲劇和絕望的全部總和。《金剛經》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切有為,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明末清初的文人別無選擇大概是沒有辦法不做“如是觀”的。

【藝術品·典藏】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上)

清 弘仁 山水圖 29.5cm×22cm 紙本水墨 天津博物館藏

歷史學家稱明末清初的這段中國是一個“天崩地裂”的時代。所謂“天崩地裂”,不僅表現在社會政治的巨大變化,也在文化、藝術以及人的思想精神層面上一覽無遺。明代中後期的皇帝大多昏聵庸碌,甚至有幾十年如一日躲在深宮裡以各種無聊的方式消磨時光,而對國家朝政無所用心,更不用指望他們能心憂天下蒼生黎民的疾苦。皇帝的無能,導致了各級官僚對風雨飄搖中江山社稷的熟視無睹,但他們貪婪的本性卻絲毫都沒有因此而受損,相反他們更加無所顧忌的玩弄權術、聚斂錢財,最終的結果是讓山海關外滿族的鐵騎踏碎了他們在醉生夢死中頤養終年的美夢。清軍入關的結果是什麼呢?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血流成河、屍骨堆積成山。這一切,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無法面對卻又無法逃避的現實圖景。而這一切,也讓明末清初的文人不再絕望,因為人的絕望是因為潛意識裡希望的存在或者是希望的破滅,人只有還在以某種方式顧念著希望的時候才能談及絕望,但他們已經同時失去了希望和絕望。

【藝術品·典藏】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上)

清 弘仁 梅花圖扇面選一 16.5cm×50cm 紙本水墨 廣東省博物館藏

明末清初的文人稱自己為遺民,實質上遺民在傳統的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只是這個時代的遺民是最徹底的也是在他們自己看來絕對沒有獲救的可能的“被遺棄者”。無法獲救的意思是說,除了直面死亡,他們再也沒有了其他可供選擇的存在 的可能性。不難看到,明末清初的文人不僅直面死亡,而且還會以前所未有的決絕的姿態義無反顧的走向死亡進入死亡,與其說他們是以死亡的方式追念煙消雲散的大明王朝倒不如說死亡是他們此時用以證明自己生命存在的唯一的和極端的方式。

【藝術品·典藏】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上)

【藝術品·典藏】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上)

【藝術品·典藏】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上)

【藝術品·典藏】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上)

清 朱耷 河上花圖卷 局部 天津博物館藏

在這一群體中也有畫家,弘仁、龔賢、朱耷、石濤、石溪等,他們無不有過懷著必死的信念抗擊清朝的經歷,重新回顧大明王朝只是他們迫不得已的藉口或許也是他們在踐行死亡時最方便的途徑,反清復明最終沒有成功當然他們可能也沒真正指望能成功,因為即便成功了死亡的陰霾依然會形影不離地縈繞在他們的左右,所以對他們來說如何能夠借用一種方式表達面對死亡的感受、如何能夠有一種合適的方式讓他們實實在在的經歷死亡體驗死亡才是最根本最迫切的目的,隨著社會現實層面的反清復明活動的普遍降溫, 繪畫成為了這一數量龐大的遺民群體共同的選擇。除了繪畫,遺民們採用的還有詩歌、文學、書法等其他手段,但死亡卻是貫穿其中的主線。毋庸諱言,從春秋時代的孔子開始,傳統的中國文人是不願直面死亡的也可以說他們曾經一度不具備直面死亡的勇氣也沒有透視死亡的目力,相對死亡,他們更願意編織臆造種種 有關“生”的謊言,面對死亡不可辯駁的真實性卻久久的執迷不悟的文人在明末清初的大動盪中幡然醒悟,他們知道了,除了死亡,再沒有其他確切可信的生命真實。死亡的色彩是暗淡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來卻也未必沒有亮麗的光亮。透過歷史重重的迷煙、穿過種種有關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虛妄的假設,明末清初的文人,在依稀殘夢裡遭遇到了死亡也終於有勇氣不再逃避。

未完待續 請見下期


(本文節選自《藝術品》2019-04 總第88期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藝術品·典藏】如夢亦如幻:明末清初山水畫(上)

《藝術品》期刊

出版:榮寶齋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