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慘烈這一幕,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

執筆/胡一刀、刮鬍刀&鴿子

活在當下的你,已經在這幾個月多次見證歷史未有的奇蹟!


很多人沒想到,21日凌晨兩點,又一個奇蹟發生了。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價格從每桶17.85美元跌到了0美元之下,最低跌到了每桶-40.32美元,最後收於每桶-37.63美元。


這是自從1983年出現原油期貨交易數據以來首次跌到負值。說得更明白些,就是每買進一桶原油,不但不用付出任何費用,油商還得倒貼你37.63美元,買越多、賺越多。


網友們直呼活久見,“買油桶送油”、“水比油還值錢”,這可真是有生之年系列。


特朗普立馬說美國將研究購買最多7500萬桶石油,以補充國家戰略儲備,但前提是國會批准這筆資金。


那麼,原油期貨價格進入“負時代”,對中國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該如何做出應對?

1

這是石油行業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簡單點說,發生這一難以置信現象的最直接原因,疫情讓市場需求枯竭,原油供過於求,產量太多需求太少,現在囤在手裡賣不出去了。而且,之前還在趁低油價囤石油的,也囤不動了,沒有地方放啊。


知名能源經濟學家林伯強告訴刀哥,由於生產石油的一方不想停下機器,而之前低價儲備石油的一方已經能力見頂,所以就出現了價格上倒掛——產油的貼錢求著買油的,繼續再買點。


實際上對於“負油價”的出現,業內早就有所警告。


《華爾街日報》前幾天就刊文指出,隨著全球各地的原油儲存空間正在被迅速填滿,在存儲空間不足的地區,生產商可能很快就會被迫貼錢給買家,原油價格便會出現負值。


全球最大的期貨和期權交易市場——芝商所甚至已經為此緊急重新編寫交易軟件,以便處理能源相關金融工具出現負價格,沒想到現在就派上了用場。


史上最慘烈這一幕,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數據,截至4月10日前的一週,美國原油庫存激增1920萬桶,現在原油總庫存已創2017年6月以來最高水平。但與此同時,美國的煉油活動卻降到了2008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也就是說,美國正在存越來越多的油,油廠、油輪甚至連輸油管道里都存滿了油。這些原油需要更多的加工才能用於不同的生產活動,但因為疫情導致生產停滯,這些原油現在只能呆在輸油管道里,無處可去。


大家可能都還記得此前3月份俄羅斯和沙特等國的石油產量之爭。起因是俄羅斯拒絕參與沙特等國提出的協同減產計劃,沙特隨後下調了油價並提高了原油產量,導致全球油價陷入下跌旋渦。最終在4月12日,由美國牽頭,23個石油主要生產國達成減產協議,從5月1日起,每天減產970萬桶。


但這個減產來得太晚,減產力度也遠不及疫情導致的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一些人估計,全球石油需求在以每日數千萬桶的速度下降。


因此這段時間以來,市場油價實際上一直在下跌。


3月30日,米德蘭的西德得州中質油現貨價跌至每桶略高於10美元,當地西德得州高硫原油現貨價跌至每桶7美元左右。4月1日,哈迪斯蒂的加拿大西部精選原油現貨價跌至每桶略高於8美元,這是一種加拿大的重質油,通常通過管道或鐵路運輸到美國墨西哥灣和中西部地區進行精煉。最近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對懷俄明州的瀝青酸原油出價甚至低於0美元。


史上最慘烈這一幕,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


一些業內人士非常悲觀的預計:只要疫情導致的世界範圍內原油需求沒有恢復,油價就看不到提振的希望。尤其是石油能源頭號消費大國——美國,居家令讓美國人的汽車都在家裡趴窩。


但也有一些分析師指出,隨著各國減少石油產量,油價下跌的速度可能會放緩。根據最新信息,為了能實現最新簽署的減產協議,俄能源部已要求國內石油生產商在2月日均產量的基礎上減產約20%。再加上美國和挪威等國也減產,全球石油總產量將每天減少2000萬桶。


另外還有一些專家看到了來自中國的一線希望:隨著中國開始逐步復工復產,原油的消費量有望慢慢恢復。

2

“負油價”,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刀哥問了一些專家,普遍認為如果單從石油價格和儲備來看,對中國是好事情。但是,油價畢竟跟工業生產等多領域有密切聯繫,包括股市等,所以引發的複合效應還需要觀察。


有幾個問題,刀哥覺得需要明確。


首先,現在的“負油價”不代表大家以後加油免費,而且還給你倒貼錢。


跌至負值的只是馬上到期的5月份輕質原油期貨合約,不是原油現貨價格。從市場反應來看,北京時間21日,布倫特原油期貨擴大跌幅至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現報21.6美元/桶,日內跌超15%。WTI原油6月合約跌超40%,跌破12美元/桶。


史上最慘烈這一幕,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


中國國內新一輪成品油調價窗口將於4月28日24時開啟,據測算,截至4月20日,原油綜合變化率-7.4%,預計對應下調幅度245元/噸,但本輪大概率將觸發保護機制而不作調整。


因為,按照《石油價格管理辦法》,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原油均價低於40美元/桶的“地板價”,國內油價將不作調整。未調整部分將按照規定,全額上繳中央國庫,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


此前的4月15日,由於國際原油均價低於40美元/桶的“地板價”,國內油價不作調整,這也是連續第二次不調整。


其次,不必過分誇大這次“負油價”現象,可能實際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隆眾資訊北京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李志傳告訴刀哥,一般情況下出現“負價格”是不可想象的,美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它的制度設計存在問題。像我們國內設計的就相對合理一些,有一個強制“平倉”的機制,到一定價格想平倉的都可以出去。而美國這個就屬於想出去的都出不去了。


李志傳認為,主要還是大家因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有一種恐慌心理,尤其是對需求的巨大影響,因為整個交通運輸業佔石油需求的60%,再加上產業收縮導致對石油需求出現比較大的降幅。


史上最慘烈這一幕,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


大家想把手中近的“持倉”賣掉去買長期的,一些5月份合約進入交割月,就發生了類似於踩踏的事件,其實大家如果排好隊就沒事。對遠7月的價格影響應該沒有那麼大。


第三,對於中國來說,根據《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當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於每桶40美元或高於130美元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再下調或上調。也就是說,40美元就是地板價了,低於這個價錢國內的油價就不調整了。


但是,現在極端行情延續的時間比較長,我們國內油價是否還堅持一直不調整?由於我們的一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和能源價格相關度較高,如果國際油價比較低,咱們國內的油價不跟著進行調整,那對於咱們國內企業進行成本控制來說是不利的,也不利於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

在油價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中國該做出什麼應對?


最簡單的就是四個字,“加大儲備”。


林伯強告訴刀哥,趁著低油價的時候,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強石油儲備設施的建設能力,擴大我們戰略儲備。簡單說,就是能買多少就買多少。一方面擴大基礎設施建設能打動經濟,另一方面低價買進原油對我們還是有好處的,只要能儲存得了。


目前,我們的石油戰略儲備標準是夠90天使用,能不能改成120天呢?可能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當然,儲備石油並不像儲備一般貨物那麼簡單,不僅需要建造相關設施,還需要有維護和一定的儲備條件。所以,儲備起來是有一定成本的。這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國際油價下降將大大降低進口成本,肯定符合中國的總體利益。中國每年的原油進口量已經突破5億噸,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70%並仍在繼續增長。從石油儲備量上來講,國際能源署(IEA)設定的一國石油儲備安全標準線為90天,即要確保國家石油安全,一國的石油儲備量需要達到過去一年90天的進口量。


史上最慘烈這一幕,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要達到安全範圍,中國的石油儲備需達到7.43億桶左右。近年中國在原油儲備方面投入較大,原油儲備能力已超過3億桶,但是仍然相對不足,戰略石油儲備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在短期內,積極擴大進口是最現實的選擇。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油價出現過三次暴跌。從歷次原油價格下跌的情況看,油價在低點持續的時間都比較短,我們應抓住時機,調整進口和國內生產比重,在相對較低的價格上擴大進口。


由於短期內大規模提升戰略儲備空間不現實,可以考慮利用民營商業儲備、大型油輪、煉廠庫容等設施,提高進口原油的儲備能力。


有一些專家認為,在此之前誰都沒想到這麼低油價的行情會持續這麼久,我們國家現在的石油庫存應該是差不多存滿了,也沒有地方放了。而且這個石油儲存能力的建設不是說一朝一夕就能擴建的,短期內很難大幅度提升的。


在中期內,繼續加快國內石油儲備等基礎設施建設。根據中國石油公佈的報告,我國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將石油戰略儲備量提高至5.03億桶。油價下跌為大量購入、實現儲備目標提供了良機,我們應該做好規劃,繼續擴大在石油儲備、管輸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同時提高設施的運營效率,把握戰略主動性。


當然,我們也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就是不可能我們每一桶油都是在最低點買入的。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