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從疫情“風暴眼”到“目前全國最安全城市”

來源:武漢晚報

從疫情“風暴眼”到“目前全國最安全城市”

武漢,拼出來的低風險綠色家園

武漢:從疫情“風暴眼”到“目前全國最安全城市”

4月12日,天氣晴好,高溫下,東西湖區常青花園三社區四區出入口,疫情防控不放鬆 記者劉斌 攝

武漢,低風險!4月18日,經最新疫情風險等級評估,武漢市城區整體降為低風險。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無確診病例或連續14天無新增確診病例,即為低風險地區。

自此,湖北乃至全國的疫情風險地圖上,拼上了武漢這一塊至關重要的“綠色拼圖”。這是武漢保衛戰的歷史性時刻,是全國疫情防控鬥爭的標誌性事件。

從高風險的紅色,到中風險的黃色,再到低風險的綠色;從全國疫情“風暴眼”到院士、專家眼中的“目前全國最安全城市”,背後是英雄的武漢和武漢人民歷時近三個月的英勇奮鬥、咬牙堅守。

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為人民而戰,也正是依靠任何艱難險阻都壓不垮的人民群眾的力量,拼出了這片疫情低風險的綠色家園。

人民至上:不惜代價、不計得失,

為了人民生命健康,收治隔離與時間賽跑

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這一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70例,累計確診495例。

傳染病主要通過人與人的接觸傳播,只有將患者集中收治、隔離治療,才能阻斷疫情蔓延,才有可能實現“無新增”。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月下旬武漢積極籌措床位,通過增設定點醫院、修建方艙和建立集中隔離點,努力實現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隔盡隔。

武漢市肺科醫院經過6次改造,提供床位300多張;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拿出了2000張床位,民營醫院泰康同濟(武漢)醫院主動請纓,提前開業,籌集1060張床位;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星夜搶建,共提供2500張床位……

到2月份,武漢定點醫院從最初第一批2家,快速增加到第五批48家。加上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快速建成,全市30多天內醫療機構籌集了2.6萬張床位。

2月3日起,武漢先後建成16家方艙醫院,外地援漢醫務人員緊急入駐,數以萬計的床鋪、數百種生活物資,從四面八方送來前方,“人等床”扭轉為“床等人”。

尤其是方艙醫院運轉的35天內,1.2萬名輕症病人得到有效治療,這對於控制疫情擴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醫學隔離點,也成為阻斷家庭傳播的關鍵一環。全市各城區把具備水電氣和清潔排汙條件的賓館、酒店、黨校、學校,迅速改造為集中隔離點。到後期,全市籌集了7萬張隔離點床位。

在疫情防控中,老年人是“脆弱”群體,加上各種類型的基礎性疾病,很容易被感染併成為危重症病人。但經過全力收治,很多高齡患者得到康復、健康老人受到保護。

2月29日,湖北首次發佈疫情風險等級評估報告,武漢處在高風險行列。到3月18日,武漢新增確診病例0,新增疑似病例0,達成里程碑意義的轉折。3月24日,武漢疫情風險評級調至中風險。

為了讓無症狀感染者得以儘早治療,避免向確診病例轉化,4月1日起,全市開始進行全面的核酸檢測,累計為數十萬市民進行了核酸檢測。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下半場”,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學,武漢提出,繼續針對重點人群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其他人群“願檢盡檢”,降低疫情反彈風險。至4月17日,我市無症狀感染者無一人轉為確診。

在這次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人民群眾從總體到個體的生命安全健康都被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人民偉力:“疫情當前,何以為戰,我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彼此”

離漢通道關閉後,武漢7000個小區、住在其中的千萬市民,一下子站到了疫情防控一線。

2月2日,武漢新增確診病例首次突破四位數,達到1033例。這座城市成為全國抗疫的決勝之地。從中旬開始,防控措施再一步升級,到2月14日,全市各小區完全封閉。

為了阻隔疫情傳播,降低人們的感染風險,武漢全城像打仗一樣,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發起進攻。為了快速推進五個“百分之百”,1.8萬名社區工作者、4.86萬下沉幹部在寒風中堅守,24小時不間斷。

在各級黨員、幹部帶動下,5萬餘名志願者戴上口罩、穿上紅馬甲挺身而出,用志願服務溫暖人心,築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防線。

千萬人的生活保障,也由社區幹部、下沉幹部和廣大志願者們承擔起來。守門人、團購員、購藥專員……他們在不同的角色頻繁轉換,奔波在社區服務“最後100米”路途中。居民需要什麼,他們就去做什麼,“疫情當前,何以為戰,我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彼此”。

如何讓象徵疫情高風險的紅色變綠,武漢市採取了分區分級防控的創新行動。3月1日,武漢制定下發無疫情小區、社區、村(大隊)、街道(鄉鎮)、城區創建辦法,分層級推進無疫情創建工作,把社區防控的陣地守得更牢。

在人民群眾共同的努力和堅守中,到了3月18日,全市無疫情小區超80%、無疫情社區超40%,無疫情村超95%,疫情防控形勢呈現積極向好態勢。

3月24日,武漢疫情風險評級已調至中風險。4月8日,是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的日子,此時武漢仍為中風險地區。

但春天來了,綠色的希望也發芽了。春日暖陽中,無疫情小區裡,居民們有序下樓活動,有的小區設置了臨時小菜場,居民們的生活物資採購選擇更多了。

英雄氣概:“不動就是行動”,頑強堅守、連續作戰,有了疫情防控的一天天向好

“一夜之間,大家都配合宅在家裡不出門,武漢市民通過縮小自己的活動空間,阻斷了疫情輸出。”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社區防控組相關負責人這樣說道。

與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既是物質力量的較量,也是精神意志的比拼。英雄的武漢人民,在與病魔短兵相接中,展現出不被困難壓垮的英雄氣概。

從高風險到低風險,推動人民戰爭取得關鍵戰果的力量,當屬全城“宅家”的市民。每扇緊閉的門窗背後,都是特殊的戰鬥;居家不出,就是一種無聲的奉獻與付出。

“旁觀非我風格,居家也能助仗。”六旬市民王志華創作了詩歌《人人都是鬥士》,激勵自我也鼓舞他人,“我沒有辦法到一線分憂,但是把自己守緊管好,不給社會添堵,也就是為戰疫做貢獻”。

在這一段時光中,像王志華這樣的千萬武漢人以“不動就是行動”的堅守,以“悶死病毒”的堅韌,阻斷病毒傳染源,有了疫情防控的一天天向好。

一個個無疫情小區、社區、村(大隊)、街道的創建,讓武漢疫情防控“積小勝為大勝”。

4月18日,武漢市疫情風險等級整體降為低風險。這一天,在戶部巷社區入口處,“全副武裝”的志願者對進出人員逐一掃健康碼,測量體溫;在江岸區後湖街道竹葉苑小區,居民駕車出門買菜要持“當日通行證”,2小時內必須返回。

武漢市民深深知道,低風險不等於零風險,社區防控仍然至關重要。非必要不外出,“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仍是我們的“標配”,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記者劉晨瑋 黃琪 肖娟 武葉 李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