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看懂價值投資的全部原理:現金分紅的意義,被普遍小瞧

作者:微光破曉-劉誠

題目稍稍有點標題黨了,看我能不能圓回來。以下是正文:

一篇文章,看懂價值投資的全部原理:現金分紅的意義,被普遍小瞧

===================================

投資者的基礎收益來源是:淨資產增加+分紅再投資。

投資者的超額收益來源是:估值波動。

一家公司成立之初,股東給公司注入資本,於是公司有了“淨資產”。之後,公司用它的淨資產,為股東賺錢。賺來的錢叫淨利潤,淨利潤要麼留存在公司,要麼分給股東。

公司的淨利潤只有兩個去處

1、留存在公司:體現為淨資產增厚

2、分給股東:體現為現金分紅

這就是一家公司運作的最底層邏輯,一切基於企業基本面的投資,都是以這個邏輯為起點。價值投資內部,所謂的成長型投資,最終所追求的其實也是淨資產增厚的速度更快,或現金分紅增加的速度更快。有人說,不對呀,成長型投資追求的是利潤的快速增長吧?是的,但利潤的目的是什麼?賺取利潤,當然是用來分紅或者用來增厚淨資產的。利潤只是過程,現金分紅和淨資產的增厚才是結果。

回到開篇提到的核心內容,投資者的基礎收益來源是:淨資產增厚+分紅再投資。為什麼不是淨資產增厚+現金分紅,而是淨資產增厚+分紅再投資?

很簡單,在賺取利潤之後,公司能為投資者(股東)做的,只有把錢分給股東或把錢留在公司體內這兩個選項。但對於股東來說,多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公司把錢分給了股東,那股東拿了這筆錢之後,幹什麼用?你可以把錢花了,也可以用這筆錢繼續做投資。在討論投資問題的時候,我們統一假定股東拿到分紅之後,是繼續用於投資的。消費是股東的個人行為,如果公司不分紅,而是把賺到的錢全部用於增厚淨資產,當股東需要消費的時候,他還是會把股票賣掉去消費。我們討論投資的問題,不是為了知道股東可以過上何等奢靡的生活,而是想要了解,投資這個行為本身的極限在哪裡。

所以,投資者的基礎收益來源是:淨資產增厚+分紅再投資。

接下來討論另一個問題——投資者的超額收益來源是:估值波動。

先說結論,在一個公司持續進行現金分紅的前提下,無論估值向上波動還是向下波動,都能為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

估值向上波動,會在“淨資產增厚”的層面帶來超額收益;

估值向下波動,會在“分紅再投資”的層面帶來超額收益。

估值向上波動所帶來的超額收益,是所有投資者都能理解的內容,而估值向下波動所帶來的超額收益,是很多投資者沒有意識到的一點。而這一點,才真正是價值投資最核心的關鍵。

為了方便討論,下面我們所說的“估值”,全部以“淨資產”這個指標為錨。實際上以“淨利潤”為錨也可以,無非就是PE和PB的區別。甚至以觀感上最為高大上的“現金流”為錨,也都無所謂,這三種估值方法本質上是一樣的(為什麼本質上一樣,其實上文已經說了,以後有機會可以就這個主題單獨展開一篇文章,這裡不細講),無論以什麼指標為基礎進行估值,最終公司能給你的,無非也只有淨資產增厚和現金分紅而已。

同樣為了方便討論,我們將“1倍市淨率”假定為一家公司的估值中樞(如果一家公司淨資產是100億,而該公司在證券市場的總市值為200億,它的市淨率就是2倍。如果一家公司淨資產是100億,而該公司在證券市場的總市值為50億,它的市淨率就是0.5倍)當一家公司的市淨率超過一倍,我們表述為“估值在中樞之上”,當一家公司的市淨率低於一倍,我們表述為“估值在中樞之下”。我知道這樣的表述是極不嚴謹的,但是為了用一篇文章而不是一整本書討論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姑且先這樣說。

當估值在中樞之上時,淨資產增厚的效果被放大了。正常情況下,公司每留存一元錢的淨利潤,淨資產就增厚了一元錢。但如果證券市場給這家公司的估值是2倍市淨率的話,則公司每留存1元錢的淨利潤,在證券市場可以增加2元錢的市值。舉例來說,假定一家公司的淨資產是100億元,證券市場給這家公司的估值是2倍市淨率,那麼這家公司的總市值就是200億元。一年之後,公司用100億的資產賺了10億的淨利潤,假設這10億元全部留存在公司,則此時公司的淨資產變成了110億元。如果這時候證券市場給這家公司的估值依然是2倍市淨率的話,那麼此時這家公司的總市值,就變成了220億元。也就是說,公司的淨資產增厚了10億元,而總市值增加了20億元。

上面所說的,是估值恆定鎖死在2倍市淨率時的效果。而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更為暴烈的超額收益的,不是高估值本身,而是估值由低向高波動的過程。假定一家公司的淨資產是100億元,證券市場當前給這家公司的估值是1倍市淨率,那麼這家公司的總市值就是100億元。一年之後,公司用100億的淨資產賺了10億的淨利潤,假設這10億元全部留存在公司,則此時公司的淨資產變成了110元,而如果這時候證券市場給這家公司的估值變成了2倍市淨率的話,那麼此時這家公司的總市值,就變成了220億元。也就是說,在估值由低向高波動的過程中,公司的淨資產增厚了10億元,而總市值增加了120億元。

開篇說過,投資者的基礎收益來源是淨資產增厚+分紅再投資,而投資者的超額收益來源是估值波動。這個案例中,公司的總市值增加了120億元,其中10億元是“淨資產增厚”,另外的110億元,全部來源於“估值波動”。

估值向上波動,會在“淨資產增厚”的層面帶來超額收益,這個話題就講完了。下面進入本文最核心的內容——估值向下波動,會在“分紅再投資”的層面帶來超額收益

不同證券市場的紅利稅稅率不同,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先忽略稅收的因素,實際操作中,自己根據當地稅率加回去就行,不影響本文的邏輯。

假設有一家公司,淨資產是100億元,一年後公司賺了10億元的淨利潤,此時公司的淨資產變成了110億元。然後公司決定將今年賺來的5億元以現金分紅的形式分給股東,另外5億元留存在公司內用於經營發展。那麼該行為發生後,公司的淨資產變成了105億元,而股東手中多出了5億元現金。這個過程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如果一年前,證券市場給這家公司的估值是50億元呢?如果你一年前以50億的市值為基礎買了這家公司(當然,通常是買下一部分股權),那麼一年之後,公司給股東的現金分紅依然是5億元。發現了嗎,公司在證券市場的市值,會隨著估值波動而變化,但現金分紅的金額可以不受價格波動的影響。一家公司年底分紅5億元,你用100億或50億的市值買它,它都是分紅5億元。但是如果你是用100億買它,股息率就是5%,如果你用50億買它,股息率就是10%。

現金分紅的本質是什麼?現金分紅的本質,就是以1倍市淨率,清算掉公司的一部分資產。公司當前的估值越低,這種清算行為,對投資者就越有利。為什麼這樣說?既然現金分紅這個行為本身,不受市場估值的影響,那為什麼當前估值越低,現金分紅對投資者越有利呢?

回看前面的公式:

投資者的基礎收益來源是:淨資產增厚+分紅再投資。

投資者的超額收益來源是:估值波動。

公司當前的估值,決定了“分紅再投資”的回報率。如果公司下一個年度依然是盈利10億,分紅5億,那麼該公司當前的市值是100億還是50億,就決定了分紅再投資的那一筆資金,所購買的資產的市淨率和股息率是多少。

再深入一步講這個邏輯,為什麼前面說“而估值向下波動所帶來的超額收益,才真正是價值投資最核心的關鍵”呢?

大家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在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的波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帶有極強的隨機性的。比如同樣是中國石化這家公司,在2005年到2008年間,價格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相差超過10倍以上。但是,既然市場價格的波動帶有極強的隨機性,為什麼中國石化的總市值總是在幾千億到幾萬億之間波動呢?如果價格波動是純隨機的,為什麼中國石化的總市值不會跌到100元?(注意,這是說的是總市值,不是股價)

答案很簡單:價格波動的隨機性導致估值扭曲,而不受市場價格影響的現金分紅,使得估值不會極端扭曲

一家淨資產110億、已經宣佈下個月將會現金分紅5億元的公司,如果當前的市場估值是50億元,那麼悲觀的投資者完全可以預期該公司下個星期會跌到25億元而決定不買它,但是,如果該公司當前的市場估值不是50億元,而是5億元呢?發現了嗎,這種情況下,主觀題立刻變成了客觀題,而且是小學二年級水平的數學題。一家淨資產110億、已經宣佈下個月將會現金分紅5億元的公司,如果當前市值跌到5億元,則投資者買下它之後,只需要1個月的時間就能收回投資的全部成本,而上市公司剩餘的105億淨資產都是白送的。

現金分紅的存在,會讓多空雙方投資者的分歧,在某個臨界點上徹底消失,轉而形成一種絕對共識。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從來沒見過這種情況呢?沒見過就對了,在市場當中,形成絕對共識的價格,恰恰是絕對不會出現的價格。你想用100塊錢買下整個中國石化集團,可是誰會用這種價格賣給你呢?(“一年分紅金額約等於公司總市值”這種事,巴菲特年輕的時候遇到過,那時沒有互聯網,證券市場的信息極不通暢)

講到這裡,也就順便破除了一個困擾很多投資者的迷思:一個市值110億元的公司,分紅5億元,在分紅的那一瞬間,投資者手中多出5億元現金,而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也會在那一瞬間從110億元變成105億元,這個過程叫“除權”。很多初入市場的投資者會問:既然分紅之後會除權,那分紅還有什麼意義?分紅難道是一種假象嗎?錯了,分紅不是假象,除權才是假象

假設一家公司的總市值是5億元,現金分紅也是5億元,分紅之後按照規則除權,除權之後的價格理論上是0元或者1釐,那麼這個時候,你真的能用0元或1釐的價格買下整個上市公司嗎?不可能的,不會有人賣給你,這個時候空有價格,沒有成交。真正能達成成交的價格一定會遠遠高於0元或1釐,那麼不管這個價格最終是多少,加上之前分到你手中的5億元現金,你手中的市值+現金一定遠高於5億元。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分紅到底有沒有意義。到底分紅是假象,還是除權是假象。很多問題,如果看不清楚,把它往極端情況去推演一下,瞬間就清楚了。

到此,上述幾個問題基本都說清楚了。最後再重複一遍本文的重點。

投資者的基礎收益來源是:淨資產增厚+分紅再投資。

投資者的超額收益來源是:估值波動。

估值向上波動,會在“淨資產增厚”的層面帶來超額收益;

估值向下波動,會在“分紅再投資”的層面帶來超額收益。

如果下次再有人問:就算你買的股票足夠低估,但如果它就是一直跌一直跌,你又有什麼辦法呢?

你可以意味深長地望著他的眼睛告訴他:別做夢了,哪有這麼好的事?

注:美股最近這些年流行“找銀行借錢回購自家公司的股票,然後再註銷”,這種行為導致公司的淨資產在會計層面失真,極端情況下會導致一家公司的淨資產變成負值,但公司的淨資產並不是真的沒了,只是會計上的一個bug,這個bug在會計層面可能永遠得不到修復,但是當企業被併購或被清算時,就能看出企業的淨資產仍然是真實存在的。對於美股的投資者來說,這種現象的存在會增加投資的複雜度,但不會改變投資的本質。目前A股和港股的投資者並不面臨這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