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國”式微,“美元霸權”登場:蘇聯解體的石油因素

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前蘇聯,就吃夠了“石油美元貨幣體系”的苦頭。

1981年裡根入主白宮後,美國在與蘇聯爭霸的過程中實施兩手戰略:一是把蘇聯引上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快車道,從經濟上消耗蘇聯國力;二是通過施壓石油輸出國組織增產,使得世界石油價格低位運行,切斷蘇聯軍備競賽所需資金來源,拖垮蘇聯經濟。

蘇聯是當時舉足輕重的全球產油大國,石油出口收入在蘇聯經濟中佔有極大比重,一半以上的外匯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匯支出用於進口糧食和食品。為了斷絕蘇聯的石油財路,美國與沙特阿拉伯聯手於發動了戰後國際石油市場最慘烈的價格戰。

1985年,沙特的石油出口從不足200萬桶/日猛增到約600萬桶/日,秋末更達到900萬桶/日;11月,國際石油價格從30美元/桶一路下跌,不到5個月後跌至12美元/桶。1986年4月1日,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下跌幅度近70%,創13年來最低紀錄。油價每降低1美元、蘇聯將損失約10億美元的出口收入,致使蘇聯經濟發展頓時陷於停滯。加上蘇聯國內“沒有可代替油氣的其他商品出口”,外匯日趨緊張,進口現代化建設所必須的高科技貨品也發生了支付困難。

20世紀80年代,蘇聯對內正在大搞民主化改革、全力整頓勃列日涅夫時代遺留的僵化體制,對外又要支撐阿富汗戰爭,並應付一大群經濟匱乏的盟國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花錢。石油收入驟降,而且缺乏像華爾街這樣的強力融資機器,加之高層決策種種失誤,最終導致改革失敗、催生社會動亂,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確保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的霸主地位,當年卡扎菲宣稱不使用美元而改用馬克時,美國就立即對利比亞猛烈轟炸;伊拉克的薩達姆開始以歐元直接銷售石油,說要停止使用美元並促使歐佩克用歐元結算時,已經決定了遭受毀滅性懲罰的厄運。

(本節參考文獻:《俄羅斯研究》2011年第6期,龐昌偉:《國際油價波動與蘇聯解體》)

(思進注: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