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力量,只因為共讀繪本

我是一個繪本愛好者,《保育與教育》編輯部約我為一些繪本寫分析以及共讀指導策略,這是件開心的事,我欣然答應。編輯原本是想挖掘我的“儲蓄”,無須費多少力,坐在辦公室裡,翻翻繪本,信手拈來。

這種力量,只因為共讀繪本

大咖繪本館

我卻選擇了另外一種寫作方式——帶著繪本去幼兒園,和孩子們共讀。所以,在過去的一年裡,我揹著繪本,走進全國各地很多所幼兒園,足跡從西北到東南,和那裡的孩子、家長、老師們共同體會閱讀的樂趣。這意味著,每寫一期文章,我要做很多很多工作:選一本真正打動我的、同時在我看來也會打動孩子的書;聯繫一所或者幾所重視閱讀、推崇繪本的幼兒園;準備一些給孩子們的禮物,並且針對不同的書,準備一些特別的閱讀步驟和交流方式;共讀結束之後回到家,一遍遍翻看現場錄像,回顧共讀時讓我感動、引我深思的片段,把共讀時孩子們的表現和我對共讀的感受寫下來。而這之後,往往還會有數次與編輯的討論、對文章的修改---編輯、家人以及親朋好友都問,你這樣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花錢、不怕浪費時間,為什麼呀?我說,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我才能寫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我是一個比較迂的人,如果不去和孩子一起讀一讀,只坐在家裡自己翻翻繪本,寫出來的解讀和共讀指導策略,恐怕連我自己都不願意相信。這期間,讀工科博士的兒子一直支持著我,他說:“老媽,我支持你。你這是真正在做學術。”他甚至會津津樂道地和我一起玩繪本、看繪本。

這種力量,只因為共讀繪本

大咖繪本館

一年做下來,我的胃病犯了,覺得很是疲憊,我不自覺地流露出“收工”的意思。編輯和不少讀者知道我的想法後,都委婉表達了讓我繼續做的想法。編輯們說許多讀者很期待我的文章,並與我商量怎麼才能減輕我的勞動強度,還聯繫中醫為我把脈。我市蓓蕾幼兒園的宋健敏園長和她在醫院工作的先生全程陪我做胃鏡,並幫助我做了許多共讀的準備工作。遠在浙江寧海的王園長經常打電話給我,邀請我去寧海給孩子們讀書,並安排我去看病。宿遷市第一實驗小學幼兒園的章蘭園長說:“書婆婆,你的每一期文章我看了都不夠過癮,我都做了摘抄,你可不能不做呀。”這些超乎親情和友情的愛呼喚著我繼續去共讀。其實,我自己又何嘗能割捨得下。共讀繪本雖然不是我的工作,但它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狀態。和家長、教師以及孩子共讀繪本時,我自己也從故事中得到感動,從孩子、家長和教師身上得到能量。雖然我的身體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但這已經不是我要“收工”的理由和藉口,我決定繼續走下去,和孩子們共讀繪本。正應了臺灣的餘治瑩老師的話“你要小心喔,一旦喜歡圖畫書,你就會上癮,你終生都甩不掉它”。

我有“且行且思”的工作習慣,既然要繼續做,就有必要停下來“思”後再“行”。剛好編輯跟我說,一年做下來,希望我整理一篇關於共讀流程方面的文章,這樣對想要嘗試著用我的方式去共讀的老師們是一個參考,於是,我就回顧一年來的經歷,整理出這期文章。沒想到,這次回顧,給了我繼續做下去的力量,而這力量,來自於每一次的共讀“場”。

這種力量,只因為共讀繪本

親子共讀

所謂“場”,就是我在共讀中盡力促成的環境總和。這裡的環境,既包括由繪本、桌椅等材料構成的物理環境,也包括共讀過程中我藉助材料、語言、表情、活動流程等等精心營造的“氛圍”。

共讀時的物理環境

我為共讀佈置的物理環境,主要包括桌椅、繪本、書架、書籤。

1.共讀時的桌椅擺放

每次共讀之前,我都會提前到場,把桌子擺成我理想中的樣子:兩張桌子拼成正方形的書案,書案的四周排上椅子。孩子進場後,我會說:“請小朋友隨便找個椅子坐下來。”孩子坐定後我和他們圍坐在一起。

我從來不會把座位排成“U”字形或者半圓形,我坐在中間,突出“師”的位置。我也不會站著和孩子對話,讓孩子們抬頭仰視我。我始終是和孩子圍坐在一起的,大家平視著。在我看來,孩子是閱讀的主人,他不是來這裡完成老師的學習任務,更不是坐在那裡接受老師的教導,在這半個多小時的共讀時間裡,他們用眼睛去看、用大腦去想、用心去體會。而我,只是一個帶著書,和他們一起看書的“書婆婆”。在書的面前,每一個閱讀者都是平等的,正因為此,我不願意在座椅上給孩子“壓力”。

2.書架的選擇

每次讀書,我會讓孩子自己從書架上取書,而不是由我或其他老師發給他們,這樣就不存在先給誰、再給誰。共讀活動結束之後,我也會請孩子自己把書放回書架。讀書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是讀者與圖書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不僅僅體現在閱讀過程中,還體現在取書、放書這些細小的行為中。

我選擇的書架簡易便攜,且四周開放,孩子們能從任意一個角度去取書和放書。看完書後孩子能自己把書放到書架上。為了這個書架,我跑遍了我市的所有超市和文具店,都沒找到合適的,我又找木匠師傅定做了一個,但還是不理想,最後在網上買到一個還算滿意的書架。

這種力量,只因為共讀繪本

親子共讀

3.書籤的作用

每次共讀,我都會帶著一個書籤盒,裡面放上很多書籤。一般來說,我提供兩種書籤,一種上面畫著問號,用來標記共讀時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另外一種上面畫著笑臉,用來夾在自己最喜歡的那一頁。如果書籤上能摳出一個小槽更好,這樣便於夾在書上,不會不小心掉落。小班的孩子共讀時我就不用書籤,用塑料的夾子替代,因為小班的孩子還不能精準地使用書籤。

眾所周知,書籤是用來標識書本中的特定頁以方便查閱的。現在大多數人讀書都不用書籤,而是隨手把書折一下。在共讀中應用書籤,我的用意一是起到標識作用,孩子可以藉助書籤;找到自己喜歡的頁面和看不懂的頁面;二是讓孩子從小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另外,書籤作為一種藝術品,蘊含著一種文化和藝術品味。孩子們很喜歡用書籤,記得有一次,有個孩子說:“有了書籤,我就像多了一隻眼睛,一下子就能找到我想要找的頁面。”

4.共讀最重要的材料:繪本有時候,由於條件限制,我們不能保證座椅、書架、書籤的到位,沒關係,閱讀其實很簡單,有繪本,有熱愛著繪本的孩子,有熱愛著繪本與孩子的我們,足矣。

這種力量,只因為共讀繪本

親子共讀

在寫作專欄的一年裡,編輯常常會和我討論下一次讀哪本繪本,一開始,我們有點過於小心,選擇時顧慮頗多:這本會不會太難;那本會不會太簡單;孩子沒有類似的生活經驗或者情感經歷,不喜歡讀這本書怎麼辦⋯⋯然而,共讀一年之後我發現,孩子的能量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只要是真正好的繪本,孩子都很喜歡。從這一點上來說,我要謝謝東方娃娃雜誌社,他們十幾年來兢兢業業,引進了很多優秀的繪本,也做出了國內最好的原創繪本。共讀氛圍的營造。

法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有一句話:“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對此,我非常贊同。和孩子們共讀繪本,就是我用自己的全部學識、良知、勇氣去感染孩子,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沒有“灌輸”。從這個意義上,共讀時,孩子、家長、老師和我,都是有靈魂的樹和雲,大家在這個共同的“場”中,相互搖動、推動、喚醒。

樹和雲的相互搖動和推動,需要一個平和、愉悅的氛圍,這種氛圍,跟我們常常在幼兒園看到的“集體閱讀教學”是不一樣的。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成人的任何教育過程不應該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更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基於這樣的理念,我把和孩子們共讀繪本當作心靈上的共享和溝通,我們是站在同一個起點上,一起欣賞一個故事,相互提出疑問,共同尋找答案,並分享彼此的感受。共讀時,我用語言、表情以及每一個我特意安排的小環節,盡力營造著這樣的氛圍。

這種力量,只因為共讀繪本

親子共讀

1.必不可少的開場:見面、約定和取書

可能是受習慣的影響,第一次進到幼兒園裡和孩子共讀繪本時,當我說“小朋友們好”時,孩子們回應我“老師好”。接著我會說:“我姓王”,往往我的話音剛落,孩子們又會跟上一句“王老師好”。這時候,我會告訴孩子:“我叫王春華,你們可以叫我王春華。我和你們的婆婆年齡差不多大,你們也可以叫我婆婆。我喜歡和小朋友一起讀書,有個小朋友給我起了個名字叫書婆婆,你們也可以叫我書婆婆。”我在向孩子傳遞,名字就是用來叫的,我就是我,叫什麼就隨你了。同時我也向在座的成人(家長和老師)傳遞,尊重孩子不是一句空話,尊重是在你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中。共讀過程中,孩子提問或者和我交流,都會稱呼我書婆婆,家長也稱我書婆婆。有些第二次和我共讀的孩子,見到我就會主動地招呼:“書婆婆!”我想用這樣的見面方式讓孩子覺得“場”中的我不是老師,只是一個給他們帶來故事的婆婆。這樣的角色定位來自於我對繪本的定位:繪本不是教科書,也不是教育的工具。我不是在上繪本課,就不應該給孩子有上課的感覺。“場”中我沒有以“教育者”自居,孩子也不是一個被動的受教育者。

開場時的第二個環節是約定。

我先伸出雙手,再請孩子們也伸出雙手和我拉在一起,然後我說:“我們來做一個約定,一個是你們看圖聽我講故事,一個是小朋友讀文字給大家聽,你們自己選擇。”一般情況下,孩子會選擇前者,這時我就會說:“我們拉手約定了,就得按約定做喲!”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請孩子“讀”畫,而不是去讀字。有些已經能夠認讀不少文字的孩子會忍不住去讀文字,而不怎麼關注圖畫,這時候我會提示:“我們有過約定的呀。”孩子抬頭衝我笑笑,立馬信守自己的承諾。在這裡,守約的品質得到培養。我用的是“約定”而不是“規定”或“要求”。約定就是大家一起商量之後約好的事情,我是在和孩子們平等地交流,絲毫沒有命令的口氣。

第三環節就是取書,上面已經說過,這裡不再多言。孩子們自由取書,我總是最後一個拿到書的人。

2.常規的共讀流程:三次不同形式和意義的共讀

一般來說,和孩子們的每一次共讀,我們會把一本書讀三遍。

第一遍,是“聽賞閱讀”,我不提問或解釋,只是從封面起全心全意朗讀給孩子們聽。繪本的圖畫和文字,會藉助我的嘴巴,在孩子們的眼中和耳中“活”起來。這裡我是朗讀故事,而不是講故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聽賞目的。

第二遍,是“品味閱讀”,我會提出一兩個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自己讀一遍繪本,用書籤記錄下自己喜歡的畫面和看不懂的畫面。書籤盒放在“書案”中間,誰需要就自己取。

這種力量,只因為共讀繪本

第三遍,是“討論閱讀”,就是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繪本。這期間,我收穫著孩子們對繪本的理解。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場”內的我總是認真傾聽。孩子們很享受這種被重視和認同的感覺,會爭先恐後地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現了孩子本真的一面。我從不要求孩子過多,要求他們表現得整齊劃一。那樣,我就看不到孩子真實的一面。我也會提出一些討論的話題:“書婆婆有不明白的地方,請小朋友幫助我,好嗎?”這是我把討論引向深入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孩子們會開心地轉向新的討論話題。我的話題大多情況下是倒推的,把孩子們拉回文本,區別於看圖講述和複述故事正向推進的方法。我的問題努力引導孩子與作者(繪本)的經驗發生碰撞,在碰撞中出現新的問題。這種充滿創造力學習的珍貴歷程,會紮根於孩子心田。這個環節中,每解決一個問題,孩子們就將該頁的書籤送回書籤盒,討論完成時書籤都回到書籤盒裡了。

三遍閱讀之後,我會說:“想再看一遍書的孩子,就再看一遍,如果你不想看了就把書放到書架上,我們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有一次共讀《不管怎樣》之後,孩子們抱著書捨不得放下,並說:“我還想看,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好看,書婆婆,把書送給我們吧。”此後,我就增加了送書環節,給共讀的孩子每人送上一本繪本,請孩子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共讀,孩子們開心極了。

這種力量,只因為共讀繪本

親子共讀

和孩子們共讀結束之後,我會和現場的家長及老師做一個交流,每次這個時候,教師、家長們會提出許多問題,我會一一解答並和大家討論,絕不過濾、敷衍大家的問題。這個過程中我也收穫到許多,我會把討論的問題昇華為理念,再把它細化在下一次繪本共讀的每一個細節中。

一年多的共讀活動中,我努力為孩子們搭建一個“場”,努力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我深深感受到,孩子的世界中有著非常重要的秘密,這些秘密可以揭開成人心靈的面紗;兒童的精神世界中也蘊含著一種力量,它能幫助成人解決個人以及社會的一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正確認識兒童,其實就是在認識我們成人自己。這是我共讀繪本最大的收穫,也是讓我願意繼續讀下去的力量所在。

編輯:大咖繪本館

招商熱線:0951-76372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