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花換土,迎來無限春光

我下鄉的地方,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鹽鹼,也就是鹽鹼地。這樣的土地上很多植物是無法成活的。但是到了夏季我卻見到了很多爭奇鬥豔的花朵,在溫暖的夏日微風中輕輕搖曳,似乎在展示著自己的不屈和非凡的適應能力。看著這些奼紫嫣紅的花朵,不但顏色鮮豔,而且都是高杆植物,像是一群身著鮮豔衣裙的高挑美女在風中說笑,一個個風姿綽約,讓人感到無比的美好。看著這美好的景緻也讓我疑竇叢生。


給花換土,迎來無限春光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這裡連油松和柏樹都很難成活,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鮮花盛開在夏季?我很是疑惑的向村裡的鄉親們請教。一位大叔笑著給我說,你看這些花都長在什麼地方?我仔細看了看,然後說,這些花都長在鄉親們的房前屋後的空地上,還有村裡的綠化帶裡。大叔說,對了。為啥這些地方的土裡能長出花來?我自信滿滿地說,一定是採取了什麼先進的技術。大叔說,沒有。咱這裡不富裕用不起先進技術。我們就是把種花的土給換了。


給花換土,迎來無限春光

接著這位大叔就向我娓娓道來,說出了事情的真相。

因為是高鹽鹼土壤,村裡的土地不適合種植花草樹木,為了美化村容村貌,村裡的老少爺們和大娘大嬸都行動起來,把房前屋後的空地和村裡綠化帶裡的土壤挖掉了一鐵鍁深,然後從自家農田裡運來了適合莊稼生長的好土,然後均勻的鋪在這些空地和綠化帶裡。一共挖了八九十方的土壤。

給花換土,迎來無限春光

這樣一來,村裡的土質就變了。鄉親們就把自己買來、跟親戚要來的各種花種撒到這些經過改造的土地裡面,果然就長出了鮮豔好看的花朵。

聽了這位大叔的講述,我陷入沉思。人其實也是一顆植物,要不怎麼說人要紮根呢?既然要紮根就要看好周圍的環境,周圍的環境好,紮下根去人自然會健康成長。如果周圍環境不好怎麼辦?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解決了這個問題。孟母三遷就是到一片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去生活。等於是植物移植。但是,現代社會很多人受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的限制,不能像孟母一樣搬家、要改變周圍的環境也很難。咋辦呢?

給花換土,迎來無限春光

我覺得把好的環境移植到自己身邊是個不錯的辦法,就像給土地換土一樣。這土就不是一般的土壤了,它是精神養分。也就是說可以多讀書,把那些古代的聖賢請到自己的蝸居里來,和他們對話,和他們交流。這樣人雖然還是在那個環境,但是大腦、心靈和思想卻是在一片充滿智慧和希望的沃土中成長。

有人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的確,蘆葦一樣的人關鍵會思考,如果把思想的根鬚深深地扎入智慧的沃土,人不就等於是換了一個生活環境嗎?一樣可以做出成績來。就像那些在土質極差,但是土壤極為肥沃的土地上生長的植物一樣,照樣可以在春分或者夏風中迎風怒放。這綻放的是智慧、昇華的是生命。在物質條件較差的環境中,更多的要依靠調動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和發揮的越充分,成效也就越顯著、人生的意義越偉大。

給花換土,迎來無限春光


事實上,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不少,歷史上的蘇秦和孫敬,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十分一般,但是他們都刻苦學習,心無旁騖的刻苦鑽研,蘇秦讀書讀累了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孫敬則是把自己的頭髮用繩子吊到房樑上,自己學習時一打瞌睡就會被扯痛醒來。因此留下了懸樑刺股的故事。

曾國藩號稱中國歷史上的半個聖人,資質稟賦並不出眾,而且是農家子弟,能有多好的受教育條件?不過他很刻苦。有一次他在家裡背一篇古文,結果家裡進了賊。賊在房樑上睡覺,準備等曾國藩背完書睡覺了下手偷東西。可是一覺醒來,曾國藩還沒背會。又等了許久還是沒背會,這個賊一直等到天快亮了,曾國藩還沒背會。賊一怒之下,跳下房梁奪過書本,把這篇文章流暢的背了一遍,揚長而去。曾國藩知道自己笨,但是卻也肯下笨功夫,背書一夜不休息,而且把這種刻苦精神堅持了一輩子,終成一代大儒、半個聖人。


給花換土,迎來無限春光


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有這樣的感人故事,比如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他身處動亂年代,無法改變環境,但是他把自己智慧的根鬚深深地紮在數學的沃土當中,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最終取得了顯著成就,光是演算的手稿就有兩麻袋。當選人大代表之後,他白天開會晚上繼續鑽研“1+1”,連會務組安排的演出都不看。

這樣心無旁騖的傑出人才不光中國有,外國也有。科學巨匠牛頓一心鑽研自然科學,甚至到了忘我的境地,有一次他餓了,要煮雞蛋吃,就邊思考問題邊煮雞蛋。煮好後,打開鍋一看竟然是他自己的手錶。原來是他思想過於集中在科學問題上,把手錶當成雞蛋煮了。

古往今來很多人自身所處的環境並不好,但是他們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知識的沃土中不懈的耕耘,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甚至比那些天資聰明的人還要傑出。所以說,不要抱怨環境不如意,不要抱怨條件艱苦,只要肯把自己的思想智慧的根鬚深深地扎向知識的沃土,何愁人生成功的鮮花不會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