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能七擒孟獲,此人功不可沒!

作者:熱血三國系列頁遊


諸葛亮一生的高光時刻頗多,平定南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成就。


我們都知道,中原政權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四周異族政權包圍。

而對於諸葛亮來說,與南中糾纏反覆的關係,大大拖住了他北伐的腳步,於是,蜀漢建興三年(225年)春三月,為了徹底平息南中叛亂,諸葛亮決定親率大軍向南進軍。

諸葛亮能七擒孟獲,此人功不可沒!

臨行前,有人送上了一條重要的戰略建言,得到了諸葛亮的採納,之後順利幫助蜀國成功平叛。


此人便是之後高開低走的參軍馬謖。而這條計略,記載於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中注引東晉文學家習鑿齒撰《襄陽記》:

諸葛亮能七擒孟獲,此人功不可沒!

(馬)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


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


《資治通鑑·魏紀二》同樣記錄馬謖的計謀。


馬謖詳細分析了情勢,知道南中之人,僅施威勢,擊敗一次兩次,之後還是會捲土重來。

諸葛亮能七擒孟獲,此人功不可沒!

而若想真正斷絕後患,只有威恩並施,懷柔政策和武力征服等多方手段相融合,方能解除後患。


《孫子兵法》中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之後的街亭之戰讓馬謖背上了紙上談兵的罵名,但客觀得說,他還是有水平的。


當然,從“攻心為上”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陣營的執政特色,擅長“剛柔並舉,以德服人”,在劉備去世後,蜀漢文臣集團也能將其保留下來。

諸葛亮能七擒孟獲,此人功不可沒!

劉備時時以“愛民惜物”的“忠厚長者”示人,你說他收買人心,可是又有幾人,能夠在新野戰敗後,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時,還能攜民渡江呢?


而馬謖的“攻心為上”,在實踐上被證明行之有效,在旗幟上則繼承劉備,名正言順。所以馬謖被諸葛亮青睞有加,可以說是情有可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