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買房故事:我買了一套商鋪,現在欲哭無淚

我一叔叔在抖音上瞅見我了。見了面調侃我:二營長,信陽哩房事你知道的不少啊,小嘴還怪能呱噠哩!那你看看未來信陽的門面房還有發展不?我:叔叔見笑,我惶恐!

這個叔叔早年當兵,退伍回信陽在某單位保衛科上班,下崗潮以後擺攤賣熱乾麵,辛苦大半輩子,在北京路和羊山某小區底商買了2套商鋪(北京路商鋪全款,羊山的商鋪貸款)。從前見著他,都是樂呵呵地狀態,畢竟當了房東,生活質量有所提升;但是近兩年,每次我爸同學聚會,這位叔叔都是“醉酒絮叨”的狀態,一臉的愁雲慘淡。

他這個羊山的鋪子,已經空置大半年,合算下來,每個月的房貸都得由北京路的鋪子供著,外加自己再貼進去一點。我問他,你周邊的鄰居咋樣呢,會不會你房租太高?

他說,不知道啊,我房租屬於市場平均水平,但就是無人問津,周邊鄰居看我空置這麼長時間,甚至在幫我張羅著找租戶,畢竟這一條街都開業,有人氣,租戶生意才能做得長久一點,我們也好收租。後來我又和他探討了許久,總歸是一個結論,信陽的商鋪,再也不是從前的 “一鋪養三代”了。

從前擁有一套門面房,大部分人都走向小康,“房東”的稱呼讓人看起來就壕氣十足,但是隨著城市的擴張,新入市的商鋪似乎並沒有讓房東們獲得更多收益。除了電商帶來的擠壓,讓線下的生意變得難做,最主要就是城市配套的完善、與人口的數量所帶來的影響。

羊山的消費性商業體,說起來也有不少,像恆大城市廣場、香格里拉廣場、進去過的人可能都會發現,這裡的發展也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地段對於商鋪來說,是亙古不變的唯一真理;可是消費群體的人口數量,才是判斷地段是否值錢的因素;而良好的商業運營環境,最終決定了消費群體去到何處。

最近我在網上瞅見個帖子,說主人公賣掉了在蘇州的兩套住宅,回信陽花800萬買了個4層的商鋪,年租金80萬。我尋思這不是咪蒙既視感嗎,從前的故事版本還有從深圳、北京、上海賣掉當地房產回家鄉的,買商鋪,買寶馬,從此走向人生巔峰。往下翻到評論區,看到大家的留言我也就放心了,畢竟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不能總吃安慰劑呀。

我有個安陽的兄弟,過年在股市發了一筆小財,激流勇退正無所事事,和我談到了這個“買商鋪”的行為。他說,除非板上釘釘,一套商鋪能在10年內回本(10年裡收的租金與購入價持平),否則我絕對不會買;先不說租金隨行就市的起伏是否划算、三線城市新區的商鋪是不是最好的投資標的,最起碼它佔用我現金啊,這年頭手裡有錢才行,沒錢寸步難行。

想來的確如此,中國樓市黃金十年,最具投資價值的產品是住宅,商鋪只是樓市利好的附加產品;但現在隨著國家“房住不炒”的概念提出,未來大家對樓市的投資將會越來越謹慎。而商鋪這種產品,可能也會逐漸降低投資熱度,未來的價值所在更多的是看開發商的運營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