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危害有多大?

冰期多可怕?

明朝末年趕上小冰河期,而對於農耕經濟為主的大明朝,小冰河期危害了收成,最終加速了大明朝的崩潰,當然最重要還是北方強敵的進攻和自身統治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人類從出現到今天,大約有了二三百萬年的歷史,而當代人類的祖先,其出現的年代要相對晚一些——有一種假說是這樣認為的:大約三百萬年前,最早的人類出現,但是,從這開始,以及以後的人種,大多因為各種原因而被消滅掉了,直到大約20萬年前左右,現代人類的祖先出現,戰勝了一系列的困難,並創建人類文明,讓現代人得以延續至今。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危害有多大?

而在這二百多萬年的時間裡,導致現代人類的那些“堂兄弟”滅絕的因素中,有著著名的“冰期”因素。記得若干年前,有位網文小說作者寫過一部穿越回舊石器時代的小說,該小說的時代背景便是冰期時代,在該書中,作者認為,當時的冰期,加上劍齒虎能史前各種猛獸不斷對原始人圍剿,導致了原始人類的滅絕。

事實上,有學者認為,在冰期時代,整個地球都被冰雪包裹,河流也處於寒冬狀態,嚴寒加之食物短缺,導致了當時的人類滅絕。

所謂“小冰期”,顧名思義,也是意味著氣候寒冷,不過,“小”的意思是:比起“冰期”的程度,“小冰期”略遜一籌,但即便這樣,“小冰期”也足夠給人類生活帶來挑戰了。

小冰期時代的明清

一般認為,明清時代的小冰期,起於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西曆1550年),到清朝咸豐元年(西曆1851年)結束,前後歷時整整三個世紀。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危害有多大?

在沒有寒暑表以及氣象記錄的時代,想了解明清時代小冰河期的時代,只能通過古人留下來的文獻進行分析。

乾隆時期的文學家袁枚,曾做過一首名為《十二月十五夜》的詩歌,該詩歌是袁枚賦閒在杭州的時候所做,在該詩歌中,袁枚描述乾隆四十二年(西曆1777年)的農曆臘月十五日夜裡,杭州下了一場大雪,袁枚這樣描述這場大雪: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在雪的映光下,室外宛如白晝。

反之,民國時代,魯迅先生散文《暖國的雪》,描述當時上海下雪的場景:雪花很難在地上保存,往往落地不久就化作了水。而論及緯度因素,上海和杭州之間差距不大,因此可以看出,乾隆四十二年的杭州,能下那麼大的雪,不論是在民國時代還是在當下,都是不可思議的。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危害有多大?

不過,在明清小冰期時代,杭州下雪還真不算什麼太大的事情,因為還有比杭州下暴雪更讓人感到離奇的事情,那就是海南降雪。

眾所周知,北迴歸線是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對於熱帶來說,是沒有冬季可言的。而在我國,大陸上的廣州、深圳等城市,都在北迴歸線以南,屬於熱帶。瓊州海峽以南的海南島,更是正兒八經的熱帶島嶼。但是,現代地理概念所主張的熱帶沒有冬季,在明清小冰期是不成立的,因為,海南島在明清小冰期時代,也有過暴雪紀錄。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危害有多大?

比如崇禎九年(西曆1637年)臘月,海南臨高縣(就是《臨高啟明》的故事發生地)就曾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這三天三夜的大雪造成的危害也極大:海南島的熱帶樹木沒見過這樣大的雪,最終因為這場暴雪導致大量樹木死去——要知道,在當下,被視為寒冷的東北,也只有黑龍江部分地區,偶爾才能下這樣規模的大雪,而遼寧很多地市,甚至冬天還有下雨的時候,由此可見冰河期的寒冷。

當然,海南島下雪並僅僅只發生在崇禎九年的臘月。在康熙二十二年(西曆1683年),距離晚明臨高降雪近半個世紀時候,海南地區再度降下大雪,並且氣溫驟降,這次驟降,導致海南島椰子樹死了大片,甚至海里的很多熱帶魚因為受不了這樣的氣候,也成片死去。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危害有多大?

並且在第二年——康熙二十三年,海南再度降下暴雪,並且,康熙二十三年的海南冬天,海南人民也見識到了霜凍這種北方特有的自然現象。

而海南的氣候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在大陸、在華北,其氣候的寒冷程度。

在明清時代,雖然明朝將今吉林、黑龍江以及外東北納入“奴兒干都司”統治,清朝也在這個地區設立了諸如“寧古塔”將軍的職務,但是,當時的這些地區,其嚴寒程度要遠勝於當下,不利於農耕,故而,在晚清之前,明清兩朝都不曾考慮在此移民,換而言之,即便是中原百姓願意來這裡生活,又能幹什麼?和女真人一起打獵捉兔子?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危害有多大?

危害性

農耕帝國的明清兩朝來說,小冰河期的危害起到了“神補刀”作用,尤其是晚明。

晚明在嘉靖時期,因為嘉靖沉迷修仙,加之朝廷奸臣弄權,明朝的國力已經開始衰落,不過到了萬曆時期,因為張居正的變法,明朝才得以在崩潰路上暫時剎車。但張居正死後,明朝便遇到了接二連三的人禍,這其中包括:萬曆朝的萬曆怠政;天啟朝的魏忠賢專權以及崇禎朝的各項找死改革。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危害有多大?

在這些人禍基礎上,小冰河期的天災“神補刀”將大明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氣候嚴寒,意味著糧食減產,但是朝廷的橫徵暴斂、貪官汙吏的敲骨吸髓一點沒有收斂,這導致很多百姓的生活陷入難以為繼的狀態;

寒冷往往和乾旱並存,這導致很多農民即便勤勞耕種,但因為不下雨,加之官府腐敗,完成不了興修水利的重任,導致農民面對著或者餓死、或者做賊的兩條路;

乾旱和缺糧的夾擊之下,會引發蝗蟲災害——大量蝗蟲會開始大幅度遷移,禍害那些僅存的沒有遭遇災禍的地區,而與此同時,老鼠也會因為食物緊缺而發生異常活動,而饑民也會捕殺老鼠來充飢,進而導致鼠疫蔓延。

這些災禍的共同作用下,沖垮了明朝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