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識,就要正確分配讀書和思考的時間

01 你是如何分配讀書和思考的時間的?

這兩年,我發現通過看書、聽書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各種學習的渠道和方式也越來越方便,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我們可以在任何一種場景中都能學習。

跑步的時候可以聽書,坐公交和地鐵的時候也可以聽書,甚至連吃飯的時候都可以看視頻學習。許多人都在充分利用各種碎片化時間在學習各種知識。

看書的人,學習的人的確是越來越多了,這是好現象。但是我也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喜歡看書,看的時間也不少,但是用在思考上的時間卻不多。

坦白地說,我以前也是如此。一年能看大幾十本書,但是時間一長,大部分看過的知識基本都忘記了。自己一直不明白到底應該怎麼看書才能掌握住那些知識。光靠大腦去記憶,其實效果甚微,時間一長,就成了熊瞎子掰玉米了。

最近讀了作者成甲的《好好思考》這本書給到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在書中說到:“讀書不一定都要花時間在‘讀’上,如果你想要掌握知識,那你最應該花時間的地方是‘思考’和‘練習’,而非‘閱讀’。”關於讀書的時間分配他給出建議是:用20%的時間閱讀,80%的時間來思考。


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識,就要正確分配讀書和思考的時間

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分配是多少

這和我之前的看書習慣完全不同,基本上超過90%的時間是閱讀,用於思考的時間其實連10%都不到。這樣就會導致雖然你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知識,但是你仍然不會用,沒有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就像人一樣,雖然飯是吃了,如果不能消化吸收也白費。

這樣既不能舉一反三,也不能融會貫通,更不會增加自己的洞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看了一輩子的書,學習了一輩子的各種知識卻依然缺乏洞見。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思考。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意思就是: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知識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書的習慣好養成,而思考的習慣卻不那麼容易。而生活中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是思考能力強的人,而不見得是讀書最多的人。

那麼為什麼我們能看得下去書,卻不愛多思考呢?

02 為什麼我們能看得下去書,卻不愛多思考呢?

“懶惰”是大腦的天性

在大家的印象裡,總是過高估計大腦的勤奮程度,總能夠高效執行和理性思考。


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識,就要正確分配讀書和思考的時間

懶惰的大腦

然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我們的大腦其實非常懶惰。日本的神經外科醫生菅原道仁在其《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一書中就說;“大腦偏愛固定的自動化處理模式,傾向於避開全新的挑戰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機會就鑽空子偷懶。”

為什麼大腦那麼喜歡偷懶呢?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大腦是個“高耗能”的傢伙。有研究數據顯示,占人體體重只有2%的大腦,卻消耗了人體一日所需能量的20%。事實上,其消耗的能量遠超人體其他器官。

因此說,大腦喜歡自動化、程序化地處理事情,怎麼簡單怎麼來,喜歡節約能量。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任何生物都希望避免“消耗能量的狀態”,希望通過節約能量的模式來進行自我保護。

這就是大腦的天性。

而對比閱讀和思考兩者之間耗費大腦能量的角度看,很明顯,思考是更費大腦的,消耗的能量遠大於閱讀。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看得下去書,卻不愛多思考的原因。當然瞭如果你在閱讀的時候加入了更多的思考同樣也會消耗更多的能量。

生活中很多人讀書的時候,其實能夠進行深入思考的很少,普遍的現象是讀書的時間遠大於思考的時間。尤其是讀那些不費腦子的帶有故事情節的書,就更少使用大腦思考了。

然而,對於想真正掌握知識來說,這樣的時間分配是弄反了,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思考上。

因為掌握知識的關鍵在於思考和練習,而不是簡單的讀書。

03 掌握知識的關鍵在於思考和練習

思考是掌握知識的關鍵一步

要想將看過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必須經過對知識的思考、加工(舉一反三)、使用和內化的過程,思考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識,就要正確分配讀書和思考的時間

掌握知識的關鍵在於思考

看過了而不去思考,不去舉一反三,不去練習和使用,並不能將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底層知識和原理,不經過思考加工和內化,你最多隻是記住了,而不能稱得上是真正掌握了。

許多人能夠養成很好的閱讀習慣,但是卻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

愛看書的習慣我已經形成好多年了,但說實話,直到這兩年才漸漸地增加了思考的時間比重,減少一部分閱讀時間。久而久之,就漸漸地形成了愛思考的習慣。雖然還沒有達到80%思考,但是遠比以前多得多。

以前學習到一個新知識第一想法就是記住就行了,基本道理也懂,但是並沒有去思考這個知識怎麼用,與其他知識有沒有聯繫等,時間一長就忘了。其實這個知識並沒有被你吸收內化,更不用說通過這個知識改變了自己,等於是倉庫裡儲藏了很多知識,但是卻從來沒有使用過,時間一長還過期了。

現在學到新知識時,我會更多地加入思考,想一想這個知識都可以在哪方面使用,通過學習這個知識能否真正在行動上改變自己。尤其是對於重要的底層知識,為了能夠使其內化,真正掌握它,我還會通過寫一篇文章的方式去使用這個知識,這就等於進行了大量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習時對知識進行思考才能提升我們的洞見與認知能力

我們知道簡單的閱讀很容易,思考卻很費腦子,顯得很難,然而越是難的事情做到了越對自己有價值。這也就是許多人一輩子看的書不少,但是依然缺乏洞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看書看成了書呆子。

事實上,光是看書還不夠,還要學會思考。思考是對知識最有效的內化過程和方式,也是提高一個人的洞見能力和認知能力最為重要的方式。各個領域的高手往往都是那麼善於思考的人,只有善於思考才能洞見事物的深層本質,才能提升認知的層次。

前百度副總裁李靖,就是善於思考的高手。每學習到一個重要或有用的知識,他就會不斷地思考:“當我接觸了一個新知識的時候,不光要想‘過去的哪些現象可以用這個知識解釋?’還要想‘我的哪些行為可以被這個知識改進?’”

除此之外,他還不斷地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繫,遇到反常的現象時總愛問為什麼。通過長期的學習和思考形成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同時洞見問題本質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

這樣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知識的內化過程,也是掌握知識的關鍵,同時讓你的認知和洞見能力能夠有效地提升。畢竟,一個人的洞見能力來源於底層思維能力,而思考是增強底層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事實上,學習多少新知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思考和使用。很多人的問題並不在於缺乏知識,而是遇到了生活中的問題或現象時想不起應該用什麼知識和怎麼用。

04 寫作是養成思考習慣的最好方式之一

我們知道,閱讀時多思考才是掌握知識的關鍵。但是我們又該如何培養愛思考的習慣呢?

培養愛思考的習慣可能有諸多方法,比如遇到問題時不要急於下定論,而是要多問為什麼,養成刨根問底兒的習慣,透過現象去探究問題的本質。這樣時間一長了就會形成思考的習慣。

同時,對事物保持好奇心也是培養思考習慣的一個好方法。

但是今天我想介紹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寫作來培養思考的習慣。


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識,就要正確分配讀書和思考的時間

寫作

為什麼說通過寫作能夠培養出思考的習慣呢?

寫作的過程就是全程思考的過程

有過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寫作是非常費腦力的。寫作的過程就是全程思考的過程。

你要思考主題,思考素材,思考文章的前後邏輯,還要思考語句等等。尤其是寫作前謀篇佈局,畫思維導圖的過程,更是需要大量的思考。

寫作其實就是創作,而創作就要思考。因此說當你養成了寫作的習慣時,也就養成了思考的習慣。

寫作也是掌握知識最好的方法

有人說,寫作是知識留存率最高的實踐之一。

其實這是有道理的。當你通過閱讀學習到了一個新知識時,通過寫作的方式,可以實現你對這個知識內化和吸收的作用。

拿我自己來舉例,我寫作的很多靈感和素材都是來源於閱讀,尤其是遇到了重要的底層知識,我會將其運用到我們的文章中。

當你運用學到的新知識去寫作的時候,你要不斷去思考如何更加全面地去理解這個知識,它的更深層的理論支撐是什麼?還要舉一反三去思考如何使用,以及都能夠運用在哪些方面等等。

其實,整個寫作的過程就是使用知識的過程,也是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寫作的確對於掌握知識非常有用。

當我學到了“複利”這個知識時,我就會想“複利思維”除了用在金融投資方面還可以用在哪些方面。當你對其展開思考時你就會發現,“複利思維”還可以用在學習成長方面,人的成長也具有複利效應的。於是我就寫了篇文章:《人生就像滾雪球——複利思維成長》。

我記得閱讀《窮查理寶典》那本書時,查理·芒格提到的工程學中有一個底層知識叫 “冗餘”思維,他將它運用於投資中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全邊際”的概念。

我覺著這個知識很重要,我就查找了一些其他相關資料,寫了一篇《善用“冗餘”思維,構建人生的安全空間》的文章。不僅掌握了“冗餘”思維的理念,還能夠在生活中給我帶來改變。當我開車時我就會提醒自己注意適當的“安全”空間,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各種事情時,也會提醒自己做人做事要學會留有餘地。

通過這樣的長期寫作實踐,不僅幫助我養成了愛思考的習慣,還讓我掌握了學到的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寫出的東西會你不會輕易忘記,而且遇到問題時還能夠想起來去使用,讓學到的知識真正地給你的生活和行為帶來改變。

可謂一舉三得!

05 結語

閱讀是輸入,思考是加工,寫作是輸出。最近一年來我除了進行大量閱讀外,一直堅持著寫作,也正是寫作讓我養成了思考的習慣,也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循環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大量知識和素材,思考和寫作又加深了閱讀的效果,重要的是對知識的掌握起到了關鍵作用。

最後我想說的是,讀書當然很重要,但是隻有經過思考和練習才是掌握知識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