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本文3022字 4圖 |預計閱讀時間18分鐘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城市情結,比如電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中的趙小亮與潘芸;每座城市也都有做大的雄心,比如濟南、長沙、哈爾濱、廈門、合肥,南昌等,都規劃了2020年邁入特大城市的目標。


前幾天,官方公佈了一個數據:西安城區人口超過500萬,成為新晉特大城市。那麼,此次晉級究竟對西安意味著什麼?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西安南門外 | 圖源網絡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住建部近日公佈的《2018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顯示,西安的城區人口規模已經達到了586.61 萬,成功晉升為特大城市。


或許很多人有些納悶,西安不是早就成為超大城市嗎?難道那是假的?


有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可以簡單提一下。2017年,西安加入全國“搶人大戰”,多次放寬落戶政策。數據顯示,新政實施以來,西安市新增人口超過105萬,僅2018年,就大增79.5萬人,屬全國之最。


去年3月,西安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發佈的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1000.37萬人。其時,便有很多媒體激動地宣佈,“西安,請叫我超大城市”。


根據國務院最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所以,城區常住人口才是判斷一個城市真實規模的關鍵指標。


不論統計口徑是否一致,西安成功晉級特大城市,再次與武漢、成都、南京、杭州等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也是值得慶賀的。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圖源華商網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眾所周知,當前的區域競爭主要是中心城市的競爭,而城市規模是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如文章開頭所說,眾多二線城市紛紛向特大城市衝刺。


為啥這多城市都看重“特大城市”這個名頭?其實背後有一番利益的考量。


首先,特大城市可以按照更高的標準來配建交通、醫院、學校等公共基礎設施,土地指標、城市建設、民生工程領域等配套標準,也有新的定位和規劃。比如,國家明確城區人口300萬是一個城市修地鐵的關鍵指標之一。


其次,特大城市將享受到更多的照顧。


“雖然特大城市沒有相應的政策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等方面也沒有政策傾斜,但作為特大城市的益處顯而易見。”本地經濟學者表示,國家在出臺各種扶持政策、投資計劃時,對特大城市優先。


舉一個例子。最近幾年,成都基礎設施建設大爆發,已建成開通運營地鐵線路7條,今年又有5條線路將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500多公里;去年,包含8條線路的第四期規劃緊隨西安獲批。而且,第二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今年底將建成,說是中國第四個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


可以說,這些重大項目的獲批,與成都城市規模有極大關係。


一個強有力的信號是,國家發改委剛剛公佈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專門談到“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優化發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強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


所以說,西安今後將獲得更多的發展資源和政策支持。如上述《任務》中所提: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以軌道交通為重點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有序規劃建設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推進中心城市軌道交通向周邊城鎮合理延伸,實施“斷頭路”暢通工程和“瓶頸路”拓寬工程,支持重點都市圈編制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


有消息顯示,西安市正在研究新一輪的地鐵規劃,省發改委主任表示將安排相關部門,指導項目開展評審工作,及時向國家部委報告,推動項目早日批覆。從網絡上流傳的規劃圖中發現,多條市域軌道S線有望納入新一輪規劃。


另外明確的一個政策是,推動建設用地資源向中心城市和重點城市群傾斜,西安或許將直接受益,比如調整區域(推薦閱讀:西安行政區劃調整的新一輪機遇)。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地鐵五號線一期全線軌通 | 圖源網絡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毫無疑問,晉級特大城市對西安來說是個全新的定位,不僅是空間擴大了,人口增長了,而且城市量級也提高了。但是,在高興之餘,我們一定要冷靜地看待此事。


當今時代,無論是國家還是城市,都要憑經濟實力說話。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15個規模最大的城市中,西安僅僅比瀋陽富有,也只有西安和瀋陽不屬於“萬億俱樂部”成員。“西安的經濟總量還沒有進入萬億俱樂部,和此前一直對標的成都、杭州差距較大。”陝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謝雨鋒說,不僅如此,接下來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


什麼挑戰?在我們看來,無非是硬實力和軟實力。


先來說硬實力。


去年,西安在諸多不利的環境下,GDP依然達到了9321.19億元,基本實現了年初的目標。這個成績,確實來之不易。儘管今年遭遇疫情,但西安率先復工復產,一批重大項目落地開工,GDP過萬億的希望很大。


但是,社會上有這樣的說法:“萬億俱樂部”已經成為過去式,“兩萬億俱樂部”才是未來新一線城市的標配。


此話並非空穴來風。先不說GDP早已過兩萬億的北上廣深渝5個“巨無霸”,武漢在年初就提出目標:到2021年進入經濟總量“2萬億元俱樂部”。當然,排在武漢之前的成都也有此雄心。


而以2019年的數據來看,在泉州、東莞、濟南、合肥、福州、南通、西安七個“萬億俱樂部”的後備軍中,西安是排在末尾。即使放在全國來看,僅僅排第24位,處於副省級城市中後遊。可謂是,前有標兵,後有追兵。


前幾天,瞭望週刊在文章中說,對這幾個城市來說,誰更快幾步實現目標,城市就邁向了一個新臺階,拿到躋身更高層級的入場券。誰稍微慢了一點,面臨的不僅是被超越,更是掉隊。


當然,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西安手握一把好牌,仍有挽回局勢的實力。比如,以區位優勢為支撐的“三個經濟”,以“硬科技”為核心的先進製造業,以歷史文化資源的文旅產業……值得肯定的是,西安已經開始在上述方向發力,相信很快就會能看到結果。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再來說說軟實力。


官方文件中,常用獲得感、幸福感來表述一座城市的溫度。


隨著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多,給城市公共服務增加了不小壓力。最突出的就是教育、交通、住房等等,一直是掛在嘴上的幾大難題。不可否認的是,近兩年西安的軟實力有了明顯提升,比如打通斷頭路、解決上學難、公園綠地等,連續9年入選最具幸福感城市。


但是,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與東部城市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中,西安可持續競爭力排名25位,宜居競爭力排全國第51名。


值得關注的是,西安眼下正迎來一個機遇期,那就是2021年的全運會。


俗話說,一場盛會改變一座城市。而西安也提出以承辦全運會為契機,加強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提升綜合承載能力,並制定了一攬子計劃(推薦閱讀:未來500天,西安城會怎麼變?)。比如,在2021年5月前完成127條道路提升改造,打通58條斷頭路,改造3645個老舊小區,新建提升23個城市公園,以及三年內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30所,增加學位38.95萬個。


如果上述目標如期實現,西安應該會變一個樣子。


當然,西安需要提升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城市的國際化、現代化,西安依然存在不足。舉個例子,2019年西安實際使用外資70.57億美元,武漢是123.09億美元,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34家,累計達到300家。


張寶通先生建議,西安要搶抓“一帶一路”機遇,加快歐亞合作產業園區建設;多方位宣傳,提升城市知名度,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將西安建成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


又比如人才引進。人才就是未來,人才推動經濟的發展。在搶人大戰進入新階段後,西安應該及時調整政策,吸引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人才來發展。如果能把西安百餘家高校的畢業生牢牢籠絡過來,也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再比如,工資水平。2019年西安市薪資水平報告顯示,西安的平均工資僅4203元。而今年1月,智聯招聘發佈的《2019年冬季中國僱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中,全國38個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為8829元/月,西安以7794元/月排在第30位。不僅遠低於新一線城市,甚至不及周邊的蘭州。


還有城市管理,對於城區人口過500萬的大都市來說,面對激增人口規模、複雜社會結構和多元民生訴求,必須追求內涵式發展、精細化管理、人性化服務。

……


西安成為“特大”之後……

©阿房一路與西三環立交工程 | 圖源西安發佈


誠然,西安晉級特大城市,不僅僅是一個好聽的名號,更多的是一種挑戰。


對外,綜合競爭力要跟得上大隊伍的步伐,達到“特大城市”應有的水平。對內,能讓民眾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獲得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擁有更完善的教育醫療保障。


因此,西安必須準確把握髮展的時代座標、使命擔當和歷史機遇,跳出西安看西安、站在全國看西安、放眼世界看西安,以更寬廣的視野來謀劃,循序漸進,不斷趕超。


加油吧,特大城市西安!爭取抓住機遇,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