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之巔黨旗紅

1528米,大興安嶺海拔最高的地區。

零下53.2度,被稱為中國最冷小鎮。

1|96.24%,令人驚歎的森林覆蓋率。

這裡是位於祖國北部邊疆、地處黑龍江大興安嶺伊勒呼裡山北坡興安之巔的呼中區。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啟動以來,呼中區堅持學做結合、查改貫通,重點在“為民服務解難題”上有更大的作為。在這樣一個地處高寒、交通閉塞、條件艱苦的北方山區,活躍著一支守初心、擔使命、樂奉獻的黨員幹部隊伍。他們在“社區吹響集結號,網格處處黨旗飄”活動中,主動進網格報到領崗,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開展志願服務3萬多人次,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民生實事1250件。不僅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還及時有效化解了基層治理中的各種潛在矛盾,讓職工群眾感受到了新的變化,推動了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黨建融入網,事在格中辦

近年來,隨著林區停伐,大量產業工人由單位人轉為社會人,給社會治理和社區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呼中區委按照大興安嶺地委提出的“全面實施基層融合黨建三年工程的意見”要求,針對部分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黨建引領作用不強,黨員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全區在5個社區、89個網格中,實施組織相加、工作相融、共享共建的“小網格大融合”黨建管理模式,有效促進了領導幹部帶頭精準融、在職黨員自覺集結融、駐區單位主動聯合融,使基層黨組織“黨建融入網、事在格中辦”,促進了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紅色引擎”。

小網格促大融合

呼中鎮是呼中區中心城鎮,按照駐鎮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的分佈特點,把64個駐區單位基層黨組織,1212名在職黨員劃入2個社區60個網格中,明確劃片定崗、聯戶、集結的主體責任。在社區實行了“1+5+N”模式,即:1是以城管執法隊為主體,公安、消防、交通、工商、食藥5個部門常駐1-2人,並把人員、責任、工作機制、工作場地相對固化,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開展了“1+8+9”系列活動,即建立一個信息智能化黨建管理平臺;關注“鰥寡孤獨老弱病殘”8類重點人群;吹響環衛整治、扶貧助困、敬老愛幼助殘、政策宣傳、便民利民、救災應急、民意收集、精神文明、綜治維穩9把集結號,做到了號響人報到,向號聲集中,進網格服務。呼中鎮黨委書記深有感觸地說:“我們雖在基層,但只要一聲‘集結號’響,相關部門就會在規定的時間內集結,效率高、效果好。”

北秀社區居民78歲的吳英發患腦梗生活不能自理,老伴胡桂琴身體不好,常年服藥,沒退休工資,兒女無工作,靠打零工謀生,夫妻倆戶口一直在外地,生活十分拮据。42網格黨支部帶領支部黨員、網格長先後3次到吳英發家中瞭解情況,協調有關部門,為其解決了戶口問題,申請了低保,辦理了殘疾證。老人激動的流出淚水,一時說不出話來。

呼中林場網格黨支部通過實地走訪瞭解到,居民王清玲和愛人1999年開始釀酒並研製了橡木酒桶設備,由於缺乏資金,不能投入生產。第1網格黨支部與區工會協調辦理貼息貸款,幫助拓寬產品銷售渠道,解決了資金難、銷售難等問題。

12網格房產維修與供暖中心黨支部書記帶領黨員深入網格走訪瞭解到,居民鄒淑英因下水道堵塞,給生活帶來不便,立即協調第19網格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支部,主要負責人第一時間來到現場,協調一樓住戶把私自更改的下水管道恢復原樣,管道暢通化解了鄰里矛盾,讓群眾臉上露出了笑容。今年5月,一聲“集結號”,全區相關部門聯合行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舊樓下水管道全部進行拆除更換,使多年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下水道堵塞問題徹底得到解決。

掛牌亮身解民憂

呼中區委採取支部建在網格上、懸掛黨支部標識、黨員身份亮在家門口等措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基層,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鎮上有網、社區有格、街巷有長、吹號有響“四有四全”工作格局,做到黨建引領全統籌、管理力量全報到、共商共治全程議、百姓呼聲全響應,第一時間解決了基層治理的各類矛盾問題。

興安之巔黨旗紅


興安之巔黨旗紅


興安之巔黨旗紅


54網格永青森林資源管護區黨總支書記在網格走訪過程中瞭解到,木耳養殖戶伍華富每到木耳下地和木耳採摘時就勞動力緊缺,於是決定定期組織單位職工到伍華富家中幫助採摘,為伍華富解決了找不到勞動力的困難,使木耳及時下地,及時採摘,減少了損失。伍華富也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41網格衛健局黨支部組織人員入戶建檔、為轄區重點人群和普通居民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家庭醫生現場簽約義診活動。家住北秀社區的居民陳興文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家庭醫生解海波,定期入戶免費為其測量血壓、血糖,並提供用藥指導。自“集結號”活動開展以來,衛健局黨支部共開展各種義診服務1521人次,家庭醫生簽約1098人,派發浴筐、簡易兜等宣傳品1000餘個。

民悅小區居民相玉清,因疾病行動不便,在老伴的陪同下來,到義診現場,檢查後,老人高興地說:“太感謝你們了,在家門口就能得到這麼多專家的診治,給我們這些老人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希望你們常來。”郵政小區的李阿姨激動的說:“這個活動太好了,在家門口就能免費看專家,再也不用老往醫院跑了。”興林小區居民董鳳成、鄭寶庫把寫有“網格義診顯真情,志願服務獻愛心”的錦旗送到衛生健康局,真誠致謝網格便民健康服務活動。

畫好網上同心圓

社區是創建活動的基本單元,呼中區委充分利用“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這一活動載體,組建一個黨建微信管理平臺。鎮黨委設一名專職管理員,負責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工作,64家網格黨支部,實現了便捷高效的“指尖黨建”。

64家網格黨支部建立了居民管理微信群。樓房內樓長建立了88個微信群,平房區由網格長建立了44個微信群,定期在群裡發佈活動通知、便民利民信息,並及時把活動內容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發到群裡分享。

民悅小區4號樓微信群,也非常出彩。網格長宋玉傑是群主,每天都關注微信群裡發佈的信息狀況。一位居民在微信群中反映樓道衛生不好,長時間沒有人打掃,影響了樓內居民的正常生活。宋玉傑及時聯繫市政管理中心樓道清掃工人對4號樓樓道進行全面清掃。市政管理中心黨支部以此事為契機,召集居民代表座談會,就樓道衛生管理問題向群眾徵求意見,選出樓道衛生監督員,並根據群眾反饋的意見制定了環衛工人管理辦法和獎懲措施,實現了用制度管人。

黨員幹部、網格長、樓長充分利用微信平臺與居民零距離溝通交流,及時反映群眾訴求,推動黨員群眾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實現了“小事不出群,大事不出社區”。

大家都反映,有了微信群,居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煩心事,真是社區管理的好幫手、社會綜合治理的好平臺。如今,微信群已成為聯繫居民、促進友情、溝通工作、傳播信息的社交互動平臺,在居民群眾中畫上了一個網上同心圓。

綠水青山在,不愁沒錢花

生態,是強區之本,發展之源。野生漿果撫育、食用菌種植、山產品採集、加工、生態旅遊是職工群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致富途徑。呼中區委通過採取支部牽動、黨員帶動、網格發動,使全民創業活力不斷增強。

文旅發展釋效能

呼中區碧水鎮北山洞是一天然洞穴,國家和省考古隊專家清理挖掘出3800多件新石器和舊石器遺存,為研究大鮮卑山悠久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真實佐證,為挖掘大興安嶺遠古文明,增強了文化自信。第63網格碧水鎮場黨委書記帶領黨員幹部,保護開發利用,建成了“碧水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景區”,北山洞古人類遺址旅遊產業項目入選省文化產業融資項目冊,成為大興安嶺唯一的古人類文化遺址景區,備受遊客青睞。

第2網格區委辦黨支部組織帶領全區廣大幹部職工深入推進“旅遊+”融合發展落實行動,先後完善建成了白山、石林、東山森林公園、佛緣嶺、白樺林、馴鹿園等旅遊景區。把原蒼山林場廢舊民房改造成具有“補水、充電、加油、排汙、餐飲、住宿”功能為一體的蒼山二十八拐房車自駕車營地,填補了大興安嶺地區自駕遊房車無休憩節點的空白。

第14網格區政府辦黨支部帶領網格黨員幹部,以打造“中國最冷小鎮”旅遊名鎮為目標,紮實推進城鎮建設,協調有關部門,新建廁所177座、改造廁所56座。對全區汙水井、甬道、草坪進行了修繕;對城鎮沿街步道磚、路燈電纜、排水防澇及公園破損設施進行了全面維修。在中心大街、建工路設置了中國結、風車等亮化燈箱,推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如火如荼開展。

呼中區委通過採取組織相加、工作相融、企業相聯等多種措施,不斷吸引社會資本注入,引進黑龍江文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精油、抱枕等杜香旅遊紀念品;引進黑龍江省森源集團有限公司,生產NFC極地藍莓鮮榨果汁、極地野生藍莓果酒、白蘭地酒;引進大興安嶺松益果仁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偃松焦糖、偃松酥糖、偃松油等食品,備受各方遊客青睞。2019年,呼中區旅遊接待人數達到314026人次。

金山銀山保民生

隨著國內市場綠色食品認知度的不斷提升,山野菜、藍莓、木耳、靈芝、紅豆、北藥等山野產品備受人們寵愛,市場需求日益增大。呼中鎮居民姜麗芬拿著一枚15—20公分野生松杉靈芝,高興的合不攏嘴,一千元就在眼前!每年一到採摘季,她從採集山野菜、山藥材到採集藍莓、紅豆、蘑菇、靈芝、偃松塔等,每年靠採山收入達3萬元,解決了沒有活兒幹、收入低的實際困難。姜麗芬高興地說:“靠山吃山,保護綠水青山,老百姓希望林區的發展更快點,日子過得更好點。”

呼中區委大力發展北藥林下種植,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第56網格營林管理處黨支部書記,帶領網格黨員幹部建立呼中杜香、黃芪、靈芝等三個省級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面積達8萬多公頃。中藥材種植推行規範化,全區撫育中草藥面積達30萬畝,其中人工種植中草藥12.4萬畝,野生藥材17.6萬畝,同比增長20%。依託良好的森林環境,打造“森林藥材”品牌的步伐在國內已經走在前列。

第60網格呼中鎮黨委書記,動員網格有條件的居民,以住宿帶餐飲、帶菜地的方式建成特色民宿,形成以嶺上人家旅行社、大白山賓館、呼中酒家、保護區賓館為輻射,帶動全鎮33個小型家庭賓館發展,滿足遊客的不同需求。針對鐵路停運的問題,協調14網格客運站黨支部,保證每日三臺長途客車按時發車,每天往返加格達奇區,方便百姓出行。

微商之花遍地開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鎮內山產品微商旗艦店迅速發展。第4網格財務科黨支部動員經營了15年之久的山產品銷售店居民劉會民,抓住時機,拓展銷路。劉會民按照微商銷售模式,看到有機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外界歡迎,便發到朋友圈嘗試進行銷售。第一筆交易成功,提振了他做下去的信心,僅黑木耳每月增加銷售百餘斤。在嚐到甜頭後,他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微商行列中來,現在鎮內的實體店都在網上進行銷售。他還利用抖音、快手等平臺,宣傳家鄉的山特產品,短視頻點擊量超萬次。

隨著山產品市場銷路的拓展,鎮內山產品店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了33家,同時實行線上線下銷售,有4戶山產品包裝加工廠,山產品種類達50多種,商標註冊10種30類。快遞行業也迅速發展,目前已有12家快遞公司和2家物流公司,極大方便了百姓山產品銷售。

退休黨員魏清韻經營100畝蔬菜大棚,種植綠色無汙染有機豆角、柿子、茄子、辣椒等應季蔬菜和秋貯菜馬鈴薯、秋白菜、蘿蔔、卜留克等,實行網上訂單式銷售模式,在哈爾濱找到15戶消費家庭,將應季蔬菜用真空包裝發往用戶家中。利用微商、免費試吃等方式,增加消費群體,帶動更多居民種植有機蔬菜,增加收入。

管護區經濟,聯合唱大戲

如何實現各黨組織間的“相加”到“相融”,呼中區把堅持“黨建先行”作為最好的融合劑,通過開展黨員共管、活動共搞、資源共享、難題共解的共建方式,推動各基層黨建深度融合。

呼中區委立足地緣優勢,突破地理因素限制,採取跨地域聯建共建的方式,把宏偉、呼源、呼中、碧水4個鎮、8個管護區共12個基層黨組織動員起來,推行區域內景區協同管理,旅遊業態資源互補,管理人員交流任職,使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運營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目前,呼中區黨組織通過跨領域、跨行業、跨層級、跨地域聯建模式,組建各類黨建聯合體93個,由唱“獨角戲”變聯合“唱大戲”。

馴鹿園裡致富經

組建以強帶弱、強強聯合等多種形式的黨建聯合體,是呼中區推進“融合黨建”的基礎環節。

2014年,大興安嶺人放下了斧頭鋸,面對產業轉型,曾從事木材運輸的司機曹樹權,與幾名轉產職工一起投資20萬元,在飛虎山建起了馴鹿養殖基地,並從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買回8頭馴鹿,經過幾年的繁衍,如今已發展馴鹿28頭。

在呼中林場黨委的支持下,打造“飛虎山5號線鄂溫克馴鹿風情遊”旅遊項目。2017年1月,曹樹權和他的馴鹿“鈴兒”“叮噹”登上了央視春晚舞臺,一次就賺到了五萬元。

在中央電視臺有了名氣後,央視3、15頻道、北京《黑土興安》攝製組先後前來基地錄製節目,宣傳大興安嶺自然風貌和良好生態環境,實現收入2萬餘元。隨著影響力的擴大,福建、臺灣、北京、大連、南京等全國各地遊客紛紛慕名而來。曹樹權看好了旅遊市場的廣闊前景,與哈爾濱敖魯古雅五星級酒店聯合,為酒店提供成年活體馴鹿,每年有兩批遊客來基地觀光考察,供酒店客人觀賞,共同打造 “尋野”之旅。

野生山果闖天下

呼中區林下資源豐富,但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僅憑一臂之力很難把產業做大做強。黑龍江省森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當地招商引資的一家產業化的山產品民營企業,搶抓轉型升級機遇,在呼中區委的幫助下,與機關單位、金融機構、鄉鎮、林場等6個領域,11個黨組織互聯互幫,把土地、資金、技術、等發展要素充分整合,解決了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大興安嶺呼中區是“中國偃松之鄉”。大學生張禹涵畢業回到家鄉,從父親的手裡接過偃松籽加工的接力棒,在第33網格創建公司,帶領轉崗工人打造偃松生產加工基地。與深圳悅意貿易有限公司合作,銷售重心放到珠江三角洲及華南一帶,輻射華中、華北地區,並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從此,張禹涵的公司打開了佔領全國市場的大門,走向了世界的通道。寒帶木耳大產業呼中黑木耳養殖基地被黑龍江省命名為有機黑木耳養殖科技示範基地,素有寒溫帶黑木耳之鄉美譽,是大興安嶺地區黑木耳主產區。有木耳養殖戶100餘戶,年可生產木耳1000萬袋,帶動全鎮200餘戶家庭增收致富。

共產黨員關興武企業轉崗後,在第38網格創辦了富民菌業加工廠,是一家集菌種研發、菌包生產、食用菌精深加工“三位一體”的龍頭企業,他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把當地的優質麥飯石資源與傳統黑木耳產業進行了有機結合,在黑木耳培養基中加入了麥飯石粉。經試驗表明,加入麥飯石黑木耳培養基,不但黑木耳菌絲生長得非常茁壯、雜菌汙染率極低,而且木耳的產量大幅度提高,比普通培養生產的黑木耳產量高出30%,所產的黑木耳品質也得到了極大改善。經中國醫科大學鑑定,添加麥飯石培養基生產的黑木耳富含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無機鹽。今年這項養殖技術在呼中區得到了大力推廣,年生產加工麥飯石黑木耳100餘萬袋,帶動了87戶轉崗職工再就業,市場銷售每市斤超過60元,創造產值達400餘萬元。

龐希江是呼中區呼中鎮的養殖大戶,今年他家僱用了10名臨時工,養殖了10萬袋黑木耳,全部採用的是“小孔栽培技術”,這種技術所生產的黑木耳具有“無根、單片、圓邊、汙染率低”的特點,去年他家採用這種技術養殖的木耳每斤市場售價比同類產品要高出3-5元。據龐希江說:“小孔栽培技術養殖的黑木耳品相好,口感好,非常受消費者歡迎,遠銷廣州、上海等大城市。

”巍峨壯美的大白山是她的傲骨,奔流不息的呼瑪河是她的血脈。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網格一個集體,一個支部一個堡壘,彰顯了他們戍邊為民、無私奉獻的時代風采。如今,融合黨建推動黨建鏈與服務鏈、生態鏈、產業鏈、治理鏈和發展鏈的多鏈融合,黨員與群眾的血肉聯繫更加緊密了,匯聚起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和改革發展的強大動能。作者:曹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