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歷史人物:高第父子(四、知府抗爭,寧折不彎)

唐山歷史人物:高第父子(四、知府抗爭,寧折不彎)

雲南古鎮土主

唐山歷史人物:高第父子(四、知府抗爭,寧折不彎)


周景寶


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正式造反。吳先把不降的官員全部逮捕,"其中包括雲南按察使司按察使李興元、雲南知府高顯辰、雲南同知劉昆等"(24),三人堅持不降,遂被關押。(25)數日後,大多數官員都接受了吳三桂的偽職,劉昆等三人抗拒不從,寧死不屈。吳的本意,並不想將三人處死。於是,給劉昆上了刑具,押到三市街,與高顯辰一起,各杖四十,然後把高顯辰發往永昌衛,劉昆發往騰衝衛充軍。將李興元投入監獄。不久,李在獄中亦服毒身死。(26)

李興元(1619—1681),字若,號時滋,世居遵化。興元自幼聰慧,明崇禎二年(1629)清軍入關時,他只有十歲。清軍將領憐愛其才貌,將他編入漢軍旗,隸屬鑲黃旗。

順治五年(1648),李興元由拔貢授為直隸沙河知縣。由於政績卓異,升祁州知州、江西吉安知府。康熙五年(1666),補升為直隸永平知府;七年擢為長盧鹽運使;八年轉陝西隴右道;十一年升雲南按察使。在任上,李興元翦除豪惡,為百姓洗冤,解救為奴者,使遠近鄉鄰感動。當年十月,叛清,假傳議事,用刀脅迫,興元厲聲斥責:你內為國戚,外封親王,受恩最重,為何反叛。我身為朝廷大臣,可殺不可辱,惟求一死,以報朝廷。吳三桂將其羈押,歷時六年,終未屈服。(27)

另據《嘉慶灤州志》卷之七記載,高顯辰妻子戈氏,"隨夫任雲南,遇吳逆之變,顯辰殉節仰藥死,氏亦自經"。(28)據考,高顯辰與李興元是兒女親家(29),前已說到,高被充軍,李系服毒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誤聽傳言的後果難以避免。但從《嘉慶灤州志》所記的文字看,系顯辰仰藥死後,戈氏亦自經。此事容考。

明清之際,錯綜複雜,天崩地裂,大浪淘沙。各色人物,或忠,或奸,亦正,亦邪,"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一出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高顯辰在當時的環境下,能夠勤於職守,廉法正直,面對強權,剛直不阿,是十分可貴的。尤其是在吳逆的逼迫下,不投降,不怕死,顯示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在當時歷史特定的條件下,他身上所體現的忠君思想,具有很大的愛國成分。對於能夠順應歷史潮流,為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而奮不顧身的英雄人物,是值得我們後人紀念的。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我們學習、瞭解中國歷史,吸取歷史上興亡治亂的經驗教訓,就能夠增長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而對於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既不能誇大其過錯,也不能一筆抹殺。是即是,非即非,要尊重歷史事實。當然,能夠準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評價歷史人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補記:

最近友人送來兩本《豐南史志資料選編》,見到(第五冊)中載有明代高第的史料,很是高興。2012年5月撰寫《高第父子芻議》時,因無資料,尚不知高第父子的全部情況,只能依據四種《永平府志》、兩種《灤州志》及部分其它史料。現將(第五冊)中的相關內容迻錄如後:

"高第有六個兒子,長子向臣為廩生(秀才)。次子應臣為庠生(秀才),任戶部官生(相當於民政部工作人員)。三子輔臣,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任範縣縣令。四子燦臣,貢生,未作官。五子翼臣,舉人,官至湖廣按察使、布政使(二品,一省之長)。六子顯臣,舉人,雲南府知府。"參見李繼隆著《豐南歷史上的名門望族》(該書27頁)。

又,數種史籍記載,高第系直隸永平府灤州人,歷史上豐南東北部曾隸屬灤州。高第為今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安機寨人氏。

———————

(24)李治亭:《吳三桂大傳》,第396頁。

(25)李治亭:《吳三桂大傳》,第402頁。

(26)李治亭:《吳三桂大傳》,第403頁,也可參見《清史稿·李興元傳》,卷二五三,列傳四十。

(27)劉向權主編:《灤河流域歷代名人》,中國工商出版社2009年,第84頁。

(28)顧豔霞點校:《嘉慶灤州志》,第282頁。

(29)顧豔霞點校:《嘉慶灤州志》,第264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