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藥之草果

【草果】

草果(學名: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rie)是姜科豆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叢生,高可達3米,全株有辛香氣,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幹膜質,兩面光滑無毛,葉舌全緣,頂端鈍圓,穗狀花序不分枝,每花序有花多達30朵;總花梗被密集的鱗片,鱗片長圓形或長橢圓形,苞片披針形,頂端漸尖;小苞片管狀,萼管約與小苞片等長,頂端具鈍三齒;花冠紅色,裂片長圓形,唇瓣橢圓形,蒴果密生,熟時紅色,種子多角形,濃郁香味。4-6月開花,9-12月結果。分佈於中國雲南、廣西、貴州等省區,栽培或野生於疏林下,海拔1100-1800米。

草果可用作調味香料,全株可提取芳香油。果實入藥,具有燥溼健脾,除痰截瘧的功能。主治脘腹脹滿,反胃嘔吐,食積瘧疾等症。好多中成藥離不開它的配方,如透骨搜風丸、益腎丸、開鬱舒肝丸、寬胸利膈丸、潔白丸等。

【牛刀小試】

答案

點擊下方空白處獲得答案

CADC

飲片辨識解析:

A 砂仁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具有不明顯的三條稜。表面為棕褐色,密生刺狀突起。頂端有花被殘基,基部常帶有果梗。種子結集成團,具有三條鈍稜。種子團中有白色隔膜,將其分成三瓣。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表面呈棕紅色或暗褐色。油潤,氣芳香濃烈,味辛涼、微苦。

B 草豆蔻本品呈圓球形,表面為灰褐色。種子團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將其分成三瓣,每瓣有種子數枚,粘結緊密。種子團略光滑。質堅硬,氣香,味辛辣。

C 草果本品呈長橢圓形,具三鈍稜。表面為灰棕色至紅棕色,具縱溝及稜線,頂端有圓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質堅韌,易縱向撕裂。剝去外皮,中間有黃棕色隔膜,將種子團分成3瓣 ,每瓣有種子多為8〜11粒。種子呈圓錐狀多面體,表面紅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質的假種皮,種脊為一條縱溝,尖端有凹狀的種臍;質硬,胚乳灰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辛、 微苦。

D 肉豆蔻本品呈卵圓形或橢圓形。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由粉(石灰粉末)。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和不規則網狀溝紋。種臍位於寬端,呈淺色圓形突起,合點呈暗凹陷。種脊呈縱溝狀,連接兩端。質堅,斷面顯棕黃色相雜的大理孖花紋,寬端可見乾燥皺縮的胚, 富油性。氣香濃烈,味辛。

藥典之言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

燥溼溫中,截瘧除痰。用於寒溼內阻,脘腹脹痛,痞滿嘔吐,瘧疾寒熱, 瘟疫發熱。

各家之言

功效

《本草逢原》:其草果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溼,開鬱化食,利膈上痰,解麵食魚肉諸毒。

《本草正義》: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溼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溼主藥。

《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

《本經逢原》:除寒,燥溼,開鬱,化食,利膈上痰,解麵食、魚、肉諸毒

《本草求原》:治水腫,滯下,功同草蔻。

《本草衍義補遺》草豆蔻,性溫,解散滯氣,

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桴。

《本草正義》按嵐瘴皆霧露陰溼之邪,最傷清陽之氣,故闢瘴多用溫燥芳香,以勝陰霾溼濁之蘊崇。草果之治瘴瘧,意亦猶是。草果善滌溼痰,振睥陽

配伍

《藥鑑》:同縮砂能溫中焦,佐常山能截疫瘧。

《滇南本草》:治九種胃氣疼痛,面寒背寒疼,痞塊積滯疼痛。草果藥(新瓦焙二兩),木香(三錢)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熱燒酒服。

《藥性切用》性味辛烈,入胃而破氣除痰,消食化積。炒熟取仁用。按∶草果、知母,一陰一陽,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

《本草分經》草果辛熱,破氣除痰,消食化積,制太陰獨勝之寒,佐常山截瘧,

煨熟用仁

《本草求真》同橘半用則能以除膈上痰。同楂曲用則能以解面溼魚肉。

草果與草豆蔻

《本草求真》:草果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然此氣味浮散,凡冒巔霧不正瘴瘧,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禁忌

《本草蒙筌》:大耗元陽,老弱虛羸,切宜戒之。

《本草經疏》:凡瘧不由於瘴氣;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溼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裡急後重及洩瀉暴注、口渴;溼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鹹屬暑氣溫熱,皆不當用。

《本草求真》:忌鐵。

《藥鑑》:大都中病即已,不可多服,蓋此劑大耗元氣,而老弱虛羸之人,尤宜戒之。

《馮氏錦囊秘錄》:若氣不實,邪不甚者,不必用之。

每週一藥之草果

簡介來源:百度百科

飲片辨識解析來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

推薦閱讀

每週一藥之草果

每週一藥之仙茅

4-14 特稿

每週一藥之草果

每週一藥之丹參

4-17 特稿

每週一藥之草果

每週一藥之旋覆花

3-17 特稿

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

編輯丨666小分隊

排版丨白穎

今日的草果,你記住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