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我們總是在這個世界上,

尋找跟我們“連接”的另一個人。

連接的方式有很多種,

有的連接是一種陪伴,

有的連接是一種互相取暖,

有的連接則是一種淡淡的默契。

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拆房:劉思佳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導:林雅楠 總指導:趙勁松

據說,每個學建築的女生都能把自己如水的骨頭煉成鋼筋混凝土。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換得了燈泡修得了電腦,擰得了瓶蓋搬得動模型,打得過結構鬥得過暖通,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跨馬定乾坤,可鹽可甜可蘿莉,吃苦吃辣不吃虧,扮得了軟萌小正太,端得起御姐女王範兒。

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

還要男朋友幹嘛?

自我磋磨下凡歷劫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至於男建築師——

對不起,是女朋友不需要你們。

綜上,建築師母胎solo的根本原因是把自己活成了件防彈衣

——刀槍不入還軟硬不吃。


你累得要死要活,別人還搭不上手。

你總得缺點兒什麼,別人也才好下手。

人生就像拼圖,你缺我補,

才有機會最終完整。

事事追求完整,

湊在一起就只能開心消消樂。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就像我們做舊建築改造項目時,總得留點兒什麼才好互動,全拆了那你也就可以消失了。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而通常的互動關係也就那麼兩種:

要麼互不遷就,狹路相逢長得怪的勝。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要麼互相遷就,主要是新來的拜碼頭。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還有沒有第三種關係?

有。

那就是——

靈魂伴侶,空間契合。

我們老祖宗也管這個叫魯班鎖。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什麼叫靈魂伴侶?

首先你得有靈魂;其次你的靈魂不完整,需要soulmate來填補。

就像失去海鹽的芝士,不加珍珠的奶茶,以及一棟缺了個口的房子。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當然在創造契合的拼圖關係時,缺口越多,契合就會越緊密。只要你保證缺口空間仍然可以使用就可以了。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在缺口部分置入新的加建體量,新舊建築互相彌補,我們就得到了一個空間契合的完整靈魂。

可以水平加建交錯契合↓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也可以豎向加建交錯契合↓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關係已經定性了,下面就看各位建築師怎麼撩了。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丹麥的新科學中心競賽項目選中的基地就是Tuborg啤酒廠一個廢棄的裝瓶廠。


1991年開始,這個廠房裡就舉辦了許多思想先進富有挑戰性的展覽。千年的媳婦熬成婆,政府大大們終於下決心將這個老廠房改造成一個正兒八經的前衛科學展館了。

不改則已,一改就有點剎不住車:功能要求不是一般的多。包括7個1380平米的主題展廳,1個1400平米的固定展廳,3個550平米的臨時展廳,1個300平米的多功能展廳,以及1個100平米的趣味展廳——不改造都不知道有這麼多東西需要展覽。其餘還有1個400平米的報告廳,900平米的辦公室,600平米的教室,以及餐廳、票務、庫房等各種輔助功能3500平米。

原來的老廠房舊肯定是放不下的,加建是必須的。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這個廢棄的裝瓶廠要說有什麼文物保護價值吧,也確實沒有。而另一方面,它作為一個underground的展覽場地又真的存在了20多年,保留了很多人的記憶。

所以,主辦方對這個舊建築的態度就很曖昧了:沒說不能拆,可也沒說哪裡能拆,能拆多少。


領會一下精神就是——

自己看著辦吧。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但對於尋找soulmate的某建築師來說,拆了才有缺口,不用猶豫。

首先拆掉舊廠房中間的大跨度的屋頂,剩下四周U字形的條狀建築。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由於廠房西側建築與其他傳統建築圍合成小廣場,被全部保留。

也就是說其它部位都可以用來打造缺口了。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按缺口與保留部分大概1:1的比例進行拆除。

拆除的部分剛好可做城市進入科學館的入口。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然後在拆除處加建新的體量咬合模塊,在咬合模塊上再加建主體。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新舊建築兩部分通過咬合的模塊關係圍合出了一個魚骨狀中庭,可以作為新科學中心的公共空間滲透到各個功能區。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至此,基本空間結構已經出來了,靈魂也契合的挺嚴絲合縫。

但問題是太嚴絲合縫了——

我等凡人從哪兒進?

總不能找個縫鑽進去吧?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你說對了,還真的就是找個縫鑽進去。

但為了讓這個縫合理合情合法,某建築師專門寫了個劇本——

城市倒置。

你知道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將插入的咬合模塊懸掛在新建主體上,就空出入口空間了。而由於懸掛起來不會佔用地面空間,因此懸掛部分可以適當的向內擴大,在中庭正上方也可加入新的懸掛體塊。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將報告廳、工作坊、倉庫等輔助空間藏在一層,在入口處的設置大臺階直接將人流引向二層。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然後把懸掛的咬合模塊鏡像成舊廠房的形式,倒置城市就形成了。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此時新舊建築之間的縫隙空間既擴展了公共空間也像膠合劑一樣將兩部分牢牢粘在一起。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現在,問題來了:

城市倒置是很浪漫啦,但請問一個倒立的坡屋頂要怎麼用?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其實對於當代公共建築來說,什麼奇形怪狀的大風大浪沒見過,利用一個倒置的坡屋頂,小case啦~

比如利用起坡作展覽空間↓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利用起坡作報告廳↓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利用起坡作閱覽自習室↓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以及科學館中異想天開的海洋生物展廳,還可以做一個倒掛在空中的透明展池。

只要你敢想,沒有幹不了的。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那麼,問題又雙來了:

結構怎麼處理?

新建築主體結構是一個桁架結構,桁架承重柱脫離開舊建築,倒置的所有展廳空間都被懸掛在這個桁架上。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然後在屋頂設置花園,並向主入口方向開口營造小廣場。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將任務書要求的那一堆展廳以及其他功能佈置到建築中。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置入交通核,加入圍繞大中庭的公共樓梯。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最後再賦予整個建築透明材質的圍合結構。

打完回家。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這就是ADEPT

設計的

丹麥新科學中心競賽方案。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再來看一下完整過程。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然而,就算大雨真的讓城市顛倒,

這個方案也沒中標。


這世上沒有找不到對象的汪,

只有憑實力單身的狗。


ADEPT越挫越勇再接再厲,在位於柏林的原海軍軍官俱樂部開始了第二次尋找soulmate之旅。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這個建築在2000年做過一次修繕,立面稍作了調整但仍然保持了古典主義三段式的構成形式。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如今這座建築被重新規劃為柏林城市博物館建立文化集群的中心部分,為文化活動和當地社區創造空間,成為城市實驗室,並希望尊重保護建築物。


說白了就是一個介於社區活動中心和文化博物館之間的新物種。

具體到功能上,就是除了展覽空間以外,還有同等比重的閱覽、活動、作坊、餐飲等社區功能。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但要在這樣一座建築裡利用空間契合關係來加建,彷彿不能像上一個案例一樣大拆特拆。

所以,ADEPT果斷拆掉了內部空間。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那誰和誰互相契合組cp呢?

當然是自己和自己組啦~

簡單說就是在建築內部加建一個新空間與剩下的舊空間互相契合。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在確定契合比例時,依然通用保證新功能空間每層可用,且和舊門廳空間有足夠多的契合點的原則。

ADEPT選擇了階梯空間層層契合,新功能部分依然懸掛在上方。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兩部分空間斜向推進,相互咬合。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材料也使用了不會和舊建築產生強烈衝突的木材。

很好很NICE。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新博物館功能在這個倒置模式下仍然很實用。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交通就放在舊建築的邊角空間裡就可以了。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這就是ADEPT

設計的

柏林史蒂芬博物館。

這次成功脫單一舉中標,預計2022年開始建設,2025年完成。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人生喜歡開玩笑,

完整的不一定圓滿,

圓滿的不一定完美,

完美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最幸運的不就是

我想要的,正好你有嗎?

把自己活成防彈衣的建築師,累嗎?

轉載請聯繫微信:linxiaowu3513

本文圖片:

圖[1][2][3][4][5]來自

https://www.adept.dk/project/experimentarium

圖[6]來自

https://www.beta-architecture.com/new-science-center-adept/#gallery-11

圖[7][8][9][10][11][12][13][14][15][16]來自

https://www.adept.dk/project/stadtmuseum

其餘分析圖與動圖均為作者自繪。轉載請註明。

微信公眾號

非標準建築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