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說起爵士樂,大家會想到什麼?

有人也許會想到《愛樂之城》、《搖擺少女》等電影。有人也許會想到黑人音樂。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如果從爵士樂發展的全歷程而言,它的歷史非常久遠,其源於非洲黑人的最傳統的民謠(民間音樂)和歐洲古典音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之前)的融合,這兩者在19世紀初開始了碰撞:它既繼承了傳統音樂的一面,實際上又是傳統音樂的另一面。

非洲黑人傳統民謠則是黑人誕生後產生的民間歌曲,時代更為久遠,非洲音樂文化對爵士樂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打擊樂器的切分節奏特點、集體性的歌舞表演、即興變奏、歌唱的呼應形式、非洲語言的音韻特徵等。從古埃及音樂起步的非洲音樂,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從埃及古遺蹟出現的古樂器,顯示埃及的古樂史蹟,僅次於美索不達米亞,當時的埃及音樂,相信是以祭典儀式及宮廷音樂為主。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木卡姆,是埃及音樂的的靈魂,肚皮舞、沙地舞、雅爾唱腔等,埃及的古樂器如各類風笛、埃及鈴鼓、圓型手鼓等,都和未來爵士樂的內裡遙相呼應。

10世紀~15世紀的北非,摩爾風格的馬格利布安達魯西亞音樂成為主流,它源自西班牙,在8世紀巴格達的音樂融合了猶太人、吉普賽、伊比利亞人及統治者北非摩爾人的混合音樂音樂。

15世紀,不願歸順天主教徒的猶太人、摩爾人及在哥多巴及瓜拉那達和宮廷樂師,被迫前往北非馬格利布,成為安達魯西亞音樂的音樂家們。

16世紀,奧圖曼帝國的統治,在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東摩洛哥的安達魯西亞風格,又受到其他風格流派音樂的若干影響。安達魯西亞的音樂的米贊旋律一直重複,歌曲有歌頌阿拉、到抒情詩、吟唱可蘭經等內容;安達魯西亞魔力士舞蹈也常常流行在北非;大衛氏則是突尼斯的舞蹈,是傳自埃及的傳統舞蹈,這些元素之後也都隨著17世紀黑奴的販賣與運輸,被帶到美國,並用到爵士樂之中。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音樂是密不可分的一個部分。

而另外一邊,歐洲古典音樂也在發展。公元四世紀,人類步入中世紀,宗教單聲音樂成為古典音樂的前驅,中世紀吟遊詩人的克朗號、手搖絃琴,到之後的木琴、擊板,組合日漸豐富,宗教對於中世紀音樂的影響是尤為重要的。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有著思想解放運動的色彩,以激進為主,是歌唱性的,有了可計量的節奏,但在宗教聲樂作品中不強調律動感。

巴洛克時期的歐洲音樂在音樂的特性和表達上進行創新。古典時期的總體特徵是主調風格為主導,音樂語言精煉、樸素、親切,形式結構明晰、勻稱,音樂中的矛盾衝突得以加強並深化。而這時期,所謂“古典音樂”的概念才逐漸被提出,準確地說,它是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兩個偉大的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借鑑古典時期的總體特徵為主導,音樂語言精煉、樸素、親切。至此,歐洲音樂走上了不同的分歧之路,其中的大路是走向浪漫主義時期,而分歧者則是與非洲音樂進行融合,將自身特性與之結合。

我們如今觀念中的爵士樂誕生於19世紀美國南部城市新奧爾良。當時,法國人統治著新奧爾良,由於管理鬆散,許多非洲黑人從美國南方的奴隸主手下逃到新奧爾良享受"自由黑人"的身份。當其他城市歧視黑人,並壓制黑人音樂文化的發展時,新奧爾良仍然允許黑人在大街上以彈唱謀生,並儘可能地包容。爵士樂在新奧爾良這片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醞釀,並迅速地發展起來。再因通婚自由,非洲黑人與法國人的結合出現了大量的混血黑人。

南北戰爭前,克里奧爾人(混血黑人)享有與白人同樣的地位,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古典音樂教育;南北戰爭後,實施新的種族隔離法,迫使他們與黑人為伍。黑人的非洲音樂傳統與克里奧爾人對古典音樂的訓練相結合,爵士樂源於非洲黑人傳統民謠,以及演進至美洲黑奴做為紓發內心鬱悶之途的“工作歌”,還有之後再逐漸發展出來的藍調音樂,這種音樂"樂如其名",聽來十分憂鬱(布魯斯),這是“黑人之歌和勞動號子所孕育出的成果”。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這是一場歐洲傳統與非洲傳統的邂逅。”這些樂風都是以往以白人為主導的古典樂界所未曾聽聞的,這類黑人音樂讓白人目瞪口呆地從中碰觸到了赤裸的靈魂和心。在這之前,正統音樂多半將感情藏匿在制式結構裡,即使澎湃如《命運交響曲》,也很難跟著音樂的流動直接呼號出自己的感受。

黑人音樂不一樣,他們在從歌曲中直抒胸臆。《爵士樂詞典》的編纂者之一科默裡這樣形容爵士樂,“是魔力,是相聚,是交融,是佔有和滿足——是爽快的情慾。”爵士樂一出生,以一種和曾經正統音樂完全不同的音樂形式感染著我們,它代表著一種融合。最初,拉魯斯字典將爵士樂的特點描述為使用“怪異的樂器”,這個定義並不精準。在美國絕大多數南部城市內,都出現了黑人銅管樂隊、舞曲樂隊及音樂會樂隊。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爵士鋼琴,有沒有讓你想起電影《海上鋼琴師》呢?

與此同時,美國北部的黑人音樂傾向於歐陸風格。在該時期,拉格泰姆開始形成。雖然拉格泰姆主要是在鋼琴上彈奏,但是一些樂隊也開始演奏它。拉格泰姆的黃金時代大約是在1898年到1908年,但其實它的時間跨度實際很大,影響綿延不絕。拉格泰姆最有名的作曲家是斯考特·喬普林,臨近19世紀80年代末時,拉格泰姆很受歡迎,《楓葉拉格泰姆》之父喬普林也因此成名。其他有名的拉格泰姆大師包括詹姆斯·斯考特等。直到1917年之後,這種音樂形式才日薄西山。

歷史上紀錄的第一張爵士樂唱片誕生於 1917 年,由"正宗迪克西蘭爵士樂隊"在新奧爾良錄製。所以1917年之前的爵士樂究竟具有什麼具體可感的特點,究竟是如何的模樣,我們幾乎無從得知。而其可以得知的最重要的特點,是集體即興演奏。樂隊的每位成員不僅僅是獨奏者,而且即興演奏,這種合作只受和絃結構的限制。

這一時期,爵士樂作曲家傑利·莫頓影響最大,他保留了曾經的爵士樂中粗獷、純樸的風格和即興演奏的特點的同時,對音樂的樂曲部分進行了一些藝術加工,從而增加爵士樂的藝術表達。

在1895年到1917年的這二十多年間,爵士樂慢慢精緻,趨於系統化,在新奧爾良,無論是節日還是紀念日,亦或者是草地上的野餐或舞會,一切都可以成為爵士樂興起的來頭,無數樂手在各種場所成為切分音的製造者。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巴迪·柏爾登,16歲入行的他在十年內成為城裡最好的樂手,聲望已無人能及。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1917年,美國步入全面繁榮時期,"紅燈區"被迫關閉。爵士音樂家們也迫於生計紛紛從新奧爾良向北遷移,來到大城市芝加哥。與此同時,芝加哥也成為迅速發展起來的唱片工業集中地。20年代發行的許多"新奧爾良爵士樂"唱片都是在這裡錄製的。

1919年,美國頒佈禁酒令,爵士樂顯得更為誘人,娛樂之都芝加哥成為爵士樂的盛地。不少爵士樂大師聚集在這裡,人們可以在這裡看到吉米·努恩、奧諾雷·杜特雷的身影,他們常常要為顧客演奏到深夜。一次生活環境的改變,早期新奧爾良的風格在芝加哥已接近煙消雲散。

直到1929年,美國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許多唱片公司破產,娛樂場所關閉,芝加哥爵士樂的地位也隨之削弱。隨著股市風聲鶴唳,希望化為泡影的爵士樂者們一個個散夥消失。公眾的口味也在這樣的蕭條下轉變了,他們更愛華麗的舞臺,光鮮的表演,大氣的場面,以此慰藉自己,爵士樂的演奏風格和美學都隨之而變。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霍金斯、塔特勒、沃勒,三位經濟危機時期的爵士樂領軍人物都偏愛百老匯帶來的流行旋律。而30年代這段期間的樂隊,除了極少數都陷入才華將盡的地步。儘管音樂人們演奏純粹的爵士樂,尤其是純布魯斯,已經遭遇了很多困難,但他們也更加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感,西·奧萊頓、巴克·克萊頓等都是其中代表。

這段時期興起的搖擺樂,輝煌於1935-1946年間,爵士樂在這段時期變成了名聲在外的消遣音樂,本尼·古德曼組建的“大樂隊”演奏的帶有黑人風格並極具舞蹈性的爵士樂開始在紐約發展起來。他成為瘋狂搖擺時代初期的領軍人物之一,完成了三重奏爵士樂的演出,被標誌為搖擺樂時代的開始,之後則是1936年的四重奏、1939年的六重奏。貝西伯爵的樂隊也是搖擺樂時期最傑出的樂隊之一,他獨具領導才能,這令他的樂隊一直生機勃勃。

在搖擺樂時期最有代表的樂隊還有艾林頓公爵領導的大型樂隊,他才華洋溢,對爵士樂的貢獻極大。法國評論家將這段時間稱為“中間爵士”(從古典末期延續到現代初期的爵士樂),是切分音樂的復興時期。有史以來第一次,爵士樂幾乎站穩了腳跟,它的受眾面擴大,地位提升,全世界的出版業都在描述這場成功。薩拉·沃罕、德克斯特·戈登、查理·帕克等新人也獲得了極大關注。

查理·帕克推動了比波普樂的發展,這是一種讓人聽起來隨意,卻充滿了激情和張力的爵士樂。它又回到了小樂隊形式,通常由3至6人組成,在音樂旋律編排上費盡心思。他們強調個人的即興演奏,並且演奏時不用樂譜。比波普的旋律並不連貫,卻時常有迸射感,節奏是支離破碎的,拍子則更為含蓄,和聲變化則顯得頻繁且複雜。

從40年代中期起,世界各地的爵士樂師,不管有意或無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帕克的影響,他為爵士樂的和聲、調性、節奏和旋律各方面都立下了新的標準。波普一族創造的比波普爵士有著極大的革新意義,它的出現往往被認為是現代爵士樂時期的開始。而伴隨它衰落的,則是五十年代風平浪靜的藝術綜合時代。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爵士音樂會

六十年代開始,黑人運動也逐漸風行,黑人暴動、遊行越來越頻繁,這段時期的爵士樂也因此更加內省內悟,不再討好美國“文化精英”的爵士樂者的爵士樂創作飛速發展,創作者想盡一切辦法來進行創新。他們打破了一切傳統的創作規律,形成了“自由爵士”。白人社會的青少年們也發現了老式布魯斯的魅力,最著名的“披頭士”樂隊就不斷向爵士樂致敬,之後“滾石”也一鳴驚人,其樂隊名就取自一首爵士歌曲。

其他許許多多的英國樂隊,都從美國黑人的爵士樂中汲取了豐富的靈感。1965年,以鮑勃·迪倫為代表的“白人布魯斯”一代崛起。隨著“自由一代”的運動盛行,節奏布魯斯和自由爵士在六十年代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發展趨勢。爵士樂不斷地擴寬層面,與多種不同的風格進行融和,交叉風格的爵士樂——現代爵士樂走上舞臺。

七十年代初,一批與搖滾樂一起成長的爵士樂者走上舞臺,搖滾樂已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嘗試把搖滾樂和爵士樂結合起來,主要以"血、汗和淚"與"芝加哥"兩個樂隊為代表。在爵士樂和搖滾樂的交叉過程中,它還曾經與"放克"、"朋克"、"新浪潮"等搖滾樂風格相結合,出現了“爵士放克”、"無浪潮"等小分支。

在邁爾斯·戴維斯的領導下,掀起了一陣類似於搖滾爵士卻更真正意義上的爵士融合浪潮,融合爵士誕生。融合爵士打破了傳統爵士樂隊一貫以原聲樂器為主體的原則,大量使用電聲樂器和電子樂器,使其更具現代氣息,以一種更大膽創新的形式,顯得流行味更濃,因此受人喜愛。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八十年代末,爵士樂開始與嬉蹦樂結合,使其更流行化、商業化,其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個性,更多隻是作為賣點和噱頭,至此爵士樂作為音樂形式逐漸走向平庸。

當然,無論是怎麼樣的歷史時期,爵士樂的每一分支都在一直進行地獨立發展,比如九十年代後出現的"爵士迴歸"的“新經典主義”,搖擺樂、比波普、冷爵士、自由爵士都在時刻發展,一直活躍在舞臺。無論何時,爵士樂都可以重新開始。

在自身可追溯到史前的長遠歷史文化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爵士樂的形成與發展還是與美國每個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政治活動、經濟形勢所密切相關的。

從“拉格泰姆”和“民間藍調”到頗具規模的“新奧爾良爵士樂”;從以集體即興演奏為主的“迪克西蘭”到30年代以伴舞為主要職能的“搖擺樂”;從40年代追求高超和絃演奏即興形式的“比波普”到隨後的“自由”派;從70年代“搖滾”和爵士樂的融合,“合成”的出現到90年代“新經典主義”的爵士迴歸;直至今天,每一種爵士風格都還活躍在舞臺上,對爵士樂進行著各種不同的闡釋。

具有強烈持久的生命力的爵士樂經過近兩個世紀的演變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種族和國界的侷限,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音樂。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自然,7人在爵士樂,阿斯伯·斯諾克斯(音譯)現場表演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2017年Java爵士音樂節Marich Brown和Kick Whanie的Iwan Fals

爵士樂的起源與發展

意大利:查爾斯勞埃德四重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