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經驗總結

從2016年起,由於職業的需要,也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很喜歡讀書了,目標是10年讀2000本書。感謝移動互聯網技術,使得線上知識服務商增多,讀書學習的資源越來越豐富,也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取,愛學習的人如魚兒躍入大海-暢快。(但願是生活在海里的魚兒,否則,會水土不服,活不久。)

我的職業決定我涉獵的知識範圍要很廣,管理類書籍必讀,這本身就是一個邊界很大的領域,戰略管理、運營管理、產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等等,我聚焦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讀這一方面的書籍,有關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知識都要了解,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物體。把企業放在環境中看,往外、往深的領域擴展,就到了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與人力資源結合最緊密的就是心理學了,包括教育心理學、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等,雖各有交叉,但又有相對獨立的部分。所以,這就要求我得快速大量的讀書。

對於讀書到底是追求數量,還是追求質量,一直是很多人爭論的話題。對於我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需要辯證的看待,不是非黑即白的。首先,對於我個人來講,量是必須要上去的,職業屬性決定的。其次,數量與質量、速讀與精讀,從來都是看對象,區別對待的。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了要在哪些地方慢,在哪些地方快的問題。專業領域經典的書籍,我一定會是慢慢讀的,有時候可能一個月才翻完一本書,而一些當下流行的熱門書籍,我會讀得很快,2個小時-5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本,對於這些書籍的內容,我也只求知道,吸收幾個關鍵的結論,不會反覆的思考。

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選書。一個來源是看朋友圈的幾位大牛的分享,這幾位都是諮詢和培訓行業的資深人士,他們推薦的書,我一般都會找到讀。如,昌國老師就是其中一位。第二個來源是每天聽書,聽完半個小時的書籍內容介紹,如果是對工作有幫助的書,我就會再自己讀一遍。第三個來源是經典書籍的後面引用的其他書籍,被引用的書籍越多,越是經典,這種方法找出來的書都是成串的,是主題閱讀的好方法。

每週我會將經典的書籍與流行書籍交叉著讀。經典的書籍邏輯嚴密,讀起來是很耗費腦細胞的,長久的讀書會感到疲憊,這時,我就會將流行的、簡單的書籍穿插進來,換換腦子。有時候,工作累了,也會去讀這類的書籍。讀書已成為我休息的一種方式。閱讀經典的書籍,我會形成思維導圖或者PPT,以便後續複習、查閱、借鑑。而流行的書籍,則在讀書APP中用聽+讀的方式,一邊聽一邊讀,會讓自己專注,不會出現讀一下就被打斷的情況,這是保證快速閱讀的前提。

最近,發起了共讀的活動,針對的是大部頭、難啃的書籍,對於這樣的書籍,一個人獨自閱讀是很難堅持的,一般20頁就會放棄,最好的方式是一群人共讀。這種相互監督還帶有懲罰的機制,能夠讓人堅持不懈,即使這本書晦澀難讀,也不會放棄,《戰爭論》就是這麼啃下來的。

我個人認為,關於讀書,從來不存在一定得如何讀的規律。個體有太多的特殊性了,頭腦中的認知不一樣、需要不一樣、個性不一樣,這就導致讀書方法、習慣都不一樣。看到別人讀得多,不用焦慮,讀得精也是一種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