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看過《西遊記》,但估計不瞭解真實的玄奘!

玄奘(本名陳禕(yī),602年-664年),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因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後玄奘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家都看過《西遊記》,但估計不瞭解真實的玄奘!

隋大業八年(612年),玄奘時年13歲,受大理寺卿鄭善果激賞,破格於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後,首先在洛陽淨土寺跟景法師學《涅槃經》,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下簡稱《攝論》),達六年之久。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由於戰亂,玄奘與兄長捷離開洛陽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攝論學者)兩法師處學習。次年,玄奘到成都聽寶暹講《攝論》,又跟道基學“說一切有部”的《阿毗曇論》,接著在道振處學習《發智論》。玄奘居蜀四五年間,師從多師,研習大小乘經論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各家的學說,學業大進,漸為人欽慕。

隋大業十二年(618年),玄奘隨其兄入漢川,北至益州,適逢空、景二法師,從之受學。繼而至高僧大德雲集的成都學習。武德五年(622年),玄奘於成都受具足戒。後玄奘遊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

鑑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玄奘42歲,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大家都看過《西遊記》,但估計不瞭解真實的玄奘!

唐初統治者尤其太宗時期,次規勸玄奘棄佛還俗, 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太宗對佛教的政策有關。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經過隋末農民戰爭的破壞,國家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為了發展經濟,緩和社會矛盾,唐初統治者對佛教並不支持,甚至有時排斥佛教。

史載,唐太宗討伐王世充,雖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佔洛陽後,廢除隋朝寺院,大肆裁汰僧人。另外,唐太宗崇尚文治,認為佛法無益於天下。貞觀二年,唐太宗語謂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結果國破家亡,應當引以為鑑。他在朝堂上公開宣稱:“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從此絕筆翻譯,並對徒眾預囑後事。正月初九日,玄奘病勢嚴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圓寂,朝野達百萬餘人送葬者將其靈骨歸葬白鹿原。唐總章二年(669年),朝廷為之改葬“大唐護國興教寺”。唐肅宗還為舍利塔親題寫塔額“興教”二字。

大家都看過《西遊記》,但估計不瞭解真實的玄奘!

目前,玄奘頂骨舍利保存在南京玄奘寺、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臺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學、日本東京琦玉縣慈恩寺、日本奈良藥師寺中的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9個地方,供後人瞻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