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來,如何留得住——淅川縣返鄉青年創業調查

通訊員 任振宇 楊振輝

近年來,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越來越多。然而由於受政策、市場、資金、技術、信息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返鄉青年再次離開家鄉的也不在少數。他們遇到了哪些問題?筆者在淅川縣進行了調查。

返鄉創業熱情漸高

據調查,很多農村青年返鄉,談論較多的是怎麼合夥辦企業、搞合作社、搞農業項目,還會打聽相關優惠政策。

在淅川縣很多鄉鎮,個體、合夥的小企業集群、合作社等,都是由返鄉青年搞起來的。尤其是2017年縣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成立農村電商服務中心後,一大批外出務工和在外創業的青年返鄉做起了網店。通過網店,當地近40種土特產可以快速送到全國各地。由於少了中間環節,農民收益明顯增加。

調查發現,以前多數農民工流出地的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薄弱,種田的大多是50歲以上的農民。如今,很多返鄉青年創業從種養、加工、流通等環節切入,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特色農業等,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持續發展依然不易

調查發現,也有一批農村青年由於返鄉創業失敗而再次踏上外出打工路。

如該縣毛堂鄉農民企業家王巖創辦的創業孵化基地,就出現大量創業青年因企業生存困難而重新出去打工的情況。多年前返鄉的王巖對此十分惋惜:“雄心勃勃回家,灰頭土臉出去。”

創業的困難之一就是,有些扶持政策僅僅是“看上去很美”。以融資難為例。曾經,農村信用社“無硬件抵押也可貸款”,一些返鄉青年興沖沖地拿到貸款才知道,利率不僅高於其他商業銀行,而且“按季度付息”的做法也很苛刻。近年來,農村聯社改制成農商行後,信貸政策收緊,莫說大額資金,連三五萬元的小額信貸無抵押也難貸,不少返鄉青年想創業,可苦於無法得到金融支持,只好望貸興嘆。

“家庭積蓄仍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資金來源。”返鄉青年張東普說。“我飼養烏雞幾年了,今年準備擴大規模。資金不足,我依然選擇民間借貸。銀行審核手續複雜,還需要國家工作人員擔保,最終能否貸到款還不能確定,耗不起精力。”

缺少持續性政策也讓返鄉創業青年無所適從。該縣寺灣鎮青年孫濤說,前幾年當地招商門檻不高,有人回鄉選擇了技術、資金要求低收益快的塑料顆粒加工行業。近年來,各地對生態環境要求提高,塑料顆粒加工小企業首當其衝成為關停對象。由於無力提高治汙能力,只好停產關門。

孫濤認為,政府不僅要號召農村青年返鄉創業,而且應該想法留住他們。首先要科學規劃引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減少返鄉青年創業的盲目性;其次扶持政策要接地氣,減少“腸梗阻”,避免扶持變負擔。

多數返鄉青年創業初期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土地使用權,而進入產業集聚區又面臨較高的門檻,不得不租用民房,但租用民房租期不穩定,經常被迫搬遷。

王霞是該縣有名的“繡娘”。2009年,她返鄉在上集鎮丹陽村建立了刺繡專業合作社,吸收周邊150餘名婦女就業。她說,由於傳統刺繡具有地方特色,當時地方政府每年都會訂購用作接待禮品,政府幫扶可以說是“從產到銷一條龍”。在她的帶領下,一批擁有技術的“繡娘”紛紛當起老闆。

然而近年來,這些手工作坊卻遭遇了嚴峻生存問題。由於佔大頭的公務消費“絕跡”,加之旅遊消費低迷,它們僅能苦苦支撐。

她認為,返鄉創業必須先考慮好自己的核心盈利點,不能總想著政府扶持,在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上,企業和政府必須雙重發力。

呼籲多方出手解困

縣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部門相關負責人分析,返鄉青年創業成功率依然較低,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多數鄉鎮底子薄、基礎差,造成創業前期比較艱苦,短期內難見收益,導致許多青年寧願外出務工也不願回鄉創業。二是很多農村青年即使出身農村,對農村情況也不十分了解,思維已經“城市化”了。即使想創業也往往找不到突破口,難將想法付諸實踐。三是創業資金難籌。許多返鄉青年在外學到了技術,由於缺少創業資金,不敢輕易把自己多年的積攢投入創業,創業想法往往流產。四是政府引導不夠,往往重視大企業、大老闆帶來的巨大效益,忽視小企業、小老闆尤其是對創業青年的支持與幫助。

因此,一些返鄉創業青年呼籲:切實組織青年農民參加實用技術、創業技能等培訓;對回鄉創業成功的青年,應該加強對他們的創業經歷、成效等的宣傳,並對他們的經驗總結提煉,以他們為圓心向更多創業青年輻射;大力推進農村物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盤活農民手中資源,將其轉化為資金優勢。對符合要求的創業者提供低息貸款、無擔保貸款等政策傾斜;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雲計算等,將金融服務嵌入農村經濟的各個環節,提升資金配置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