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編者按:說起藤甲兵,只要是箇中國人都會立刻想起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算街邊老大爺也能說上幾句那是雲南那邊的特產,可惜怕火。現在貴州高峰鎮還有歪寨藤甲部落,聽起來藤甲好像確實是雲貴地區的特產了,但藤甲兵真的是特別怕火的雲貴特產兵種嗎?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實際上我們在史料中,無論是《三國志》也好,《後漢書》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記載。所以就如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呂布的方天畫戟這些武器三國時期根本都沒有出現一樣,藤甲兵這個在《三國演義》裡非常著名的兵種在三國時期也根本沒有出現。而大家津津樂道的雲南少數民族藤甲兵也沒有真實的記載。真正出現藤甲記載的是明代,而且並不是少數民族的特產,明代茅元儀的《武備志·器械四》中記載:“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內水浸半月,取出曬三日,復入槽添水。如此浸滿一週歲,曬乾,照式編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輕堅,能隔矢刃。利於水火。又以此藤作笠,臨敵作盔,陰則備雨。”而《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這顯然是羅貫中以明軍中裝備的藤甲為原型創作的南蠻藤甲兵的藝術形象。而在《武備志》的這個記載中不但沒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強調“利於水火”,也就是說藤甲其實並不怎麼怕火。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聽起來藤條浸桐油,油和藤條感覺都是易燃物品,應該比較易燃。但實際上桐油的燃點並不算很低,在400多度左右,熬製熟桐油一般都用28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熬煮,所以桐油沒有一般人想象中那麼易燃。筆者就經常給長杆兵器的木杆或者刀劍的木鞘刷熟桐油以達到防水防蛀的作用。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刷過熟桐油的木頭並不會更加易燃,只是一旦燃燒起來會燒得比較旺,單純從易燃角度來看,反而不刷桐油的木頭要更易燃一點。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現在只要搜索藤甲,幾乎只能看到貴州歪寨藤甲部落的藤甲了,但實際上這種藤甲更多的只是給遊客看的而已,編制方法並非是真正上戰場所用的藤甲的編織手法,而是普通鄉下編筐子的手法。這種筐子藤甲的防禦力來說其實並不很高,當然,就算普通的藤筐,想拿刀砍破也並不容易。但是因為這種編織方法做出來的藤甲縫隙較大,所以這種藤筐式的藤甲對於刀槍捅刺的防禦力就比較差了,如果用來作戰顯然是並不合格的。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在逆光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藤筐式的編織方法縫隙非常大,可以說是四面漏風,而且真正的藤編盾牌很多都是雙層結構,非常結實。而這種藤筐式的藤甲就算防水都根本做不到,更不用說像《三國演義》中記載的一般還能當做小船人坐在上面遇水而行。《武備志》中記載的可以拿來擋雨的功能顯然也是沒有的。所以這種藤筐式的編織手法編出來的,根本算不上是可以用來作戰的藤甲,只能算是景區招攬遊客的道具而已。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那麼真正的藤甲是什麼樣的呢?在臺灣蘭嶼的耶美人還有製作藤甲習俗,他們的藤甲往往表面還要蒙上一層魚皮,更加防水,也更加耐火。所以藤甲怕火這種說法更多的是小說中的設定,畢竟在怎麼怕火,表面蒙上一層耐火的材質就能解決問題。非要說火攻的話,其實沒有任何盔甲可以真正抵禦火燒,鐵甲導熱性太好,火燒的話更是能讓甲片很快點燃內襯直接變成鐵板燒肉,撒上孜然即可食用。更不用說最大的殺傷是燃燒產生的煙霧,火災中絕大部分人並非被燒死,而是被嗆死。所以真正使用大規模火攻,怕是還得再戴個防毒面具。真正限制大規模使用火攻的更多的還是對於地形以及燃料的限制。盔甲本身對於火燒的防禦力都不高。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在博物館中還有很多存世的藤牌,這種藤牌的編織方式就可以看出實際上是非常細密的,並非景區那種編筐手法所編織的漏風藤牌,這種藤牌就廣泛用於明代軍隊中,很多名將的部隊中都配備有藤牌手,比如戚繼光的鴛鴦陣中就配備有藤牌手,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甚至用藤牌來抵擋荷蘭人的火槍。而清朝與沙俄作戰時,林興珠的藤牌軍也大放異彩,頂著沙俄火槍進攻。對於早期火槍的射擊,堅韌有彈性的藤牌,抵擋火槍鉛彈的衝擊來說,防禦力確實要更好一些。刀砍槍捅更是不在話下,可以看出這種細密編織的藤牌的防禦力是相當強力的。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而既然藤牌防禦力這麼強,那麼藤甲的防禦力也應該一點都不弱才對,如果是水軍,藤甲怕是還能當半個救生衣,穿鐵甲那掉水裡可就真的沉江了。但是明軍中為何少見藤甲軍,只是藤牌手呢?很多人說藤甲為何沒有大規模裝備,都是說製作週期長難以獲得,但以明代藤牌的裝備率來看,其實裝備率一點都不低,即便現在還有很多地區保留著藤牌刀的技法,甚至藤牌軍的操練技術。既然藤牌如此常見使用廣泛,那麼藤甲就不應該如此稀少了,能裝備得起藤牌就應該也能裝備得起藤甲才對。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藤牌到底有多重。戚繼光《練兵實紀》記載的藤牌,直徑二尺五寸,重五斤,明代嘉靖牙尺長32釐米,二尺五寸也就是80cm,明代一斤相當於現在的596.8克,5斤約為3KG,所以實際上藤牌的重量也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藤編簸箕一樣輕。所以如果做成藤甲的話,重量也不算輕,最主要的是藤編鎧甲相對比較厚,穿上並不怎麼靈活,同時藤編工藝更適合做一整塊的東西,比如盾牌。而鎧甲因為需要靈活度,都是由很多零件拼接來保證關節的靈活,這就導致藤編鎧甲靈活度較低,同時重量上也無明顯輕便的優勢,以明朝的生產力來說藤編鎧甲的性價比就不是很高了,藤牌作為盾牌更合適,要比傳統的皮盾製作成本更低,又比木盾重量更輕,彈性好更不易壞。這也是明代軍隊廣泛裝備藤牌,少量裝備藤甲的原因。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泰國復原的藤甲騎兵

但是因為藤條易得,造價便宜,所以在相對更貧窮的地區藤甲作為更廉價的鎧甲,還是相對比較流行的,比如泰國就更廣泛地使用藤甲。從泰國復原的藤甲來看,編織也要遠比景區的筐子藤甲細密得多。藤甲因為自身有彈性可以吸收動能,穿著就不需要在裡面加上很厚的內襯來吸震,而且比較透氣。泰國氣候炎熱,這種藤甲穿著起來應該也相對要舒服不少。但是泰國的軍隊中,藤甲的裝備率也並不算高,但凡有錢還是更願意裝備鐵甲。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藤甲也並非是熱帶地區特有的盔甲,不止泰國和臺灣,就連比較寒冷的西藏其實也裝備有藤甲藤牌,只是藤甲這種東西不很靈活,重量上並沒有傳說中那麼輕,與鐵甲相比沒有太大的優勢,只是作為盾牌來說優勢更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