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明家蔡倫的結局

蔡倫,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首——造紙術的締造者。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中,蔡倫位列第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天才發明家的人生軌跡,而且人們對他的結局更是不熟悉。


古代發明家蔡倫的結局

蔡倫在永平末年被選中入宮做太監,年僅十三週歲。要說蔡倫雖年幼但很早熟,他自從進宮那天起就處處小心、事事留意,因此深得內務總管的賞識,第二年便被升為小黃門。不久,蔡倫又被提拔為黃門侍郎,工作就是負責宮裡宮外事務的傳達及引導、安排朝見皇帝的人。這個工作的好處就是他能經常接觸王公大臣及後宮嬪妃。久而久之,他就無緣無故地捲入了後宮的明爭暗鬥之中。

蔡倫因為協助竇皇后拔掉了她的“眼中釘、肉中刺”,加官晉爵不在話下。尤其在公元88年,十歲的劉肇即位,竇太后順理成章地垂簾聽政,獨攬大權。蔡倫被委以重任負責陪伴小皇帝,必要時可以參與國家大事。

十年之後,竇太后去世,蔡倫敏銳地投靠了他的新主子——劉肇的皇后鄧綏。鄧皇后是一個喜歡吟詩作賦的才女,她需要一個比帛紙質地好的紙張來寫字作畫。蔡倫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他總結先人造紙經驗,自己再加以改進,終於發明了造紙術,受到鄧皇后的高度表揚。

就在蔡倫還沉浸在自己發明的喜悅中時,漢和帝劉肇不幸英年早逝,留下鄧皇后和不滿兩歲的幼帝。禍不單行,幼帝也不幸夭折。國不可一日無主,在精挑細選之後,鄧太后決定立自己的皇侄子劉祜為太子。安帝劉祜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反攻倒算,為自己的父親還有奶奶出口惡氣。儘管主謀竇太后早已不在人世,但這筆債總得有人來償還,於是蔡倫就被革職查辦。蔡倫深知死罪難免,為了體面地死去,他選擇了服毒自盡。

縱觀蔡倫的一生,他作為一個科學家卻參與了政治鬥爭,成為犧牲品。但是他的歷史功績必然永載史冊,被後人廣泛傳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