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度通俗解讀“德者得也”

要搞清這個問題,就要先搞清儒家的一些思想。

儒家是主張人是要勇於入世,積極生活的。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很多現在的人理解是不到位的,或說理解錯了。是早上明白了大道,晚上就可以死了嗎?

淺度通俗解讀“德者得也”

顯然不是!

老子認為的理想世界是“天下大同、太平”。孔子曾去向老子求過學,無限感慨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由此,我們不難得出:

若聽到了人們說天下太平了(享福了),即使現在要我死又有何懼!

這才是他的本意。

大道就是天下太平!這是人類的理想。所以,孔子為聖人。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為什麼別人對你不好,也要剋制自己還以禮相待,這樣的人是了不起的人哦,這樣的人是有“仁德”的哦!

那為什麼要如此呢?

淺度通俗解讀“德者得也”

孔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入世,才可更順利地辦成一些事。因為孔子一生顛沛流離,他的主張在當時以“霸”立世的時代,無人接納,能得出這樣的感慨實乃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是希望後來者深思和踐行,所以,孔子是聖人。

聖人不止為己,我們常人就常常從為己出發,於是孔子又說,“德者得也”,什麼意思呢?

你我皆凡人,怎能不俗!什麼是有“德”,又“得”什麼?

淺度通俗解讀“德者得也”

這裡,有必要先把前面的主張“克己復禮為仁”再講一下。

人與人相處,不管你在家裡還是工作單位裡,還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都有“克己復禮”的人,這一點恐怕沒人反對吧!克己復禮就是為有所“得”,若不如此,為何還“克己復禮”呢?

曾在四川師範大學從教的周嘯天教授,曾參與編寫或主編了唐宋、楚辭鑑賞辭典,他說他年輕時為知青(簡單理解下鄉青年吧),一個屋子裡有幾個知青,他想學點東西,又怕同屋的人說“閒話”,這點和現在單位裡差不多,你上進,就有人打擊你,於是,他長期堅持一大清早就起床打掃房屋,並把保暖水瓶裡的水打起,這一點,可能很多人做不到,然後他才學習,因為如此,同屋裡的其他人大都不講惡意的閒話了,周教授有“德”,同屋裡的人也有“得”,大家都有得,這就是“德者得也”。

所以,古人是說如果你有德,和你在一起的人就有得。

這麼說嘛,任何人,若你身邊的人沒得到什麼,你就是無德!這就是“德者得也”的本意。

人和人交往相處,是首先想到自己能得什麼來看別人是否有德,這就是人性。

所以,別人要麼從你那兒得到了認識的提高,思想的進步,方法的改進,要麼從你那兒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金錢,生活更如意順心,你就是一個有德之人,你們的交往就能繼續,否則不能。

如果你是領導,那麼你身邊的人就有“工作輕鬆錢又多”的想法,一個都不佔,你身邊的人會尊重你,會信任你,會幫助你,顯然不能,這就是你無德。

作為朋友,同上。

作為親人,同上。

就是父子母女,父女母子,夫妻兄弟,亦同上。

拿朋友來說,你既沒有幫助人家認識提高,沒有在路口指出路徑,沒有在適合的時候講幾句有利於他人的話,也沒有提供物質幫助,怎麼還是好朋友呢?

這個“得”,或許時間晚點,不然你無德!

如果這樣,我們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朋友反目?為什麼兄弟反目?為什麼父母與子女反目?為什麼領導和下屬反目?

也許,你處於高壓之位,這只是帶來“弱者怒於形,強者怒於言”罷了而已。

孔子接著又說“不怨天,不尤人”,無得是無德,這就要想想自己了,於是提出“求人反諸己”。

古人講“無德之人”,並不說這個人品德低,而是對周圍的人沒幫助。古人講“大德如陽”就是能給千千萬萬的人提供幫助!具有“大德”的人有幾何呢?古人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淺度通俗解讀“德者得也”的意義何在?

淺度通俗解讀“德者得也”

就是一般人不具有大德,也要有小德。試想一下,一個人連身邊的人都幫助不了,憑什麼還說你具有大德呢?如此,我們就不怪年輕人無限感慨說:

你我同學親密無間,這點小忙都幫不上,還是什麼同學?還走得那麼熱鬧,有意義嗎?

當然,返過來看,無德之人,他自己活得並不輕鬆。中國一直有個古話,三窮三富不到老,意思是不要只看眼前。

孔子告別老子時,老子就臨別贈言孔子說:

仁人者送人以言,富貴者贈人以財。

這其實也在講“德者得也”。

這下,弄明白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