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生”看不完

有多少“人生”看不完


一個人待在家裡,又處於疫情時期,不免有點“無聊”,找一些影片來看。看著看著,忽然發現,好像變老了:懷舊!

《高山下的花環》,這部對越反擊戰的電影,八十年代初拍的,反映的並非正面戰場,而是帶有那麼點思考。唐國強主演的指導員,是高幹子弟,下到炮兵連隊,是為了好調到師部機關,提升得快點。結果,對越反擊戰開始了,他媽媽四處找關係,為的是不讓其上戰場。一起搭班子的連長,勸他不要當逃兵,他最終作出正確選擇。戰鬥中,連長為了救他,犧牲了!還有前線提拔的副連長,對看不慣的事喜歡說,給戰友砍甘蔗時觸雷身亡,戰後連三等功都不給記。另外一個小夥子,動不動說將來想當元帥,叫連長稱他“北京”,也犧牲了。總之,仗是打贏了,半山坡卻堆滿了新墳。

影片到這裡,難道不是對戰爭的反思嗎?經歷過戰鬥,指導員政治上成熟了,人格上健全了,代價似乎是慘痛的。連長的母親和妻子,帶著他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來了。為了節省路費,有一段路竟走過來,撫卹金、路費加賣豬的錢,剛好還連長生前借戰友的債。在兒子墳前,老母親告訴首長,自己三個兒子,前面為革命犧牲了兩個,最後這個也犧牲了。可當她得知首長唯一的兒子“北京”也死在這次戰鬥中,不無感慨:看到了希望!

不說連長毫不猶豫奔向戰場,當時就連指導員都說出了“我也是中國人”。國家面臨危難時,好男兒不當上戰場嗎?

昨天看了《我在伊朗長大》,是一部動畫片,黑白剪影式的畫面,簡潔,突出,不經意間講述了一個小姑娘,歷經伊朗這個國家動盪的年代,她叔叔為了政治信仰被殺害,她被父母送到歐洲,因為那兒安全。可是,正如她長大回到伊朗,對家人說的:在歐洲,她一直感覺很孤獨,即使哪天死在路邊,也沒人管。可是,當時的伊朗,她即便結婚了,依然過不上正常的生活。最終,又離婚,逃到歐洲。總之,再怎麼自由,生活得都不如意!

這兩天看日本電影《步履不停》和《菊次郎的夏天》,又喚醒了早年對日本的記憶,如《阿信》、《寅次郎的故事》,那都是“含淚的微笑”。日本今天的發達,是怎麼來的?日本人的韌性。那麼,在“發達”的下面,普通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親身經歷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又一直戰鬥在一線,我總覺得人還是活得真實的好,時不時應該有所反思: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凡的,可活一回總得有點價值。這個價值,肯定不是安逸和享樂,而是生命不止的奮鬥,哪怕沒有高遠的目標。

2020年4月1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