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代替眼睛“閱讀”:你會成為“聽書”一族嗎?-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隨著互聯網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不再單一。如今,在地鐵上,“聽書”一族並不少見:打開APP聽一段內容,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用耳朵代替眼睛來“閱讀”。

  一定程度上,有聲閱讀確實提高了讀者對閒暇時間的利用率。聽書,似乎正在成為一種越來越常見的文化現象。你會成為其中一員嗎?

  零散時間裡的另一種“閱讀”

  打開聽書APP,戴上耳機聽上一段小說。如今,這是80後職場媽媽劉鈺在通勤路上的常態。

  她原本挺喜歡看書,也愛逛書店,但有了孩子之後,珍貴的休息時間基本被兒子佔據:幼兒園佈置的活動,早教課……如果說“閱讀時間碎片化”,“那我的時間已經碎的不能再碎。”

  “後來有個朋友創業做了一個讀書APP,我比較好奇,嘗試了一下聽書。”連劉鈺自己也沒想到,之後她慢慢成了各種聽書APP的“忠粉”,晚上睡前、早晨起床前必定一刷。

  越來越多零散的時間被她利用起來。劉鈺喜歡在通勤路上聽一些暢銷書,或實用型圖書,效率高,信息相對準確,對工作有幫助;晚上就聽一點紀實文學或者故事,放鬆心情。

  “慢慢發現,身邊喜歡聽書的人越來越多了。”劉鈺並不覺得驚訝,“聽書解放了眼睛,陪伴感也很強,疲倦、壓抑、無聊時,都可以找點合適的內容來聽,創造一個舒緩的個人空間。”

  哪些人聽書率比較高?

  作為一種閱讀方式,聽書越來越受關注。在日前公佈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一組數據也能證明這個趨勢。

  考察中國國民聽書習慣,2019年,中國有三成以上(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其中,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30.3%,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0%)提高4.3個百分點。

  在0—17週歲未成年人中,聽書率更高。其中,0—8週歲兒童的聽書率為36.5%,9—13週歲少年兒童的聽書率為30.5%,14—17週歲青少年的聽書率達到35.8%。

  至於聽書的方式,有16.2%的人選擇通過移動有聲APP平臺聽書;還有9.3%和6.0%的人分別選擇通過“微信語音推送”和“廣播”聽書。

  “數據說明,在中國,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都在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介紹,目前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

  而據喜馬拉雅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其有聲閱讀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63%,總收聽時長更是增長了近100%。

  用戶規模擴大帶來的商機

  實際上,“聽書”不是單純指聽圖書的音頻版,也指通過有聲方式,包括通過錄音帶、廣播、網絡語音播報等,收聽圖書相關內容,圖書朗讀、外語學習等也算在內。

  據報道,艾媒諮詢發佈的《2019上半年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突破4億,增速達22.1%。

  2019年上半年中國有過半網民使用過在線音頻APP,其中常收聽語音直播的人群比例為46.2%。該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將達5.42億人。

  隨著用戶規模擴大,一些出版機構也瞄準了商機。據建投書局品牌總監李璐介紹,前幾年,建投書局開始做自出版業務,陸陸續續有十多本傳記做成有聲書,效果不錯。

  “我們和聽書APP平臺合作,做的也是自有版權的作品。然後收入的話,按比例跟平臺分成。”李璐覺得,聽書流行很正常:節約碎片時間、懶人式輸入找書……便捷有效。

  別讓有聲閱讀只是“看上去熱鬧”

  曾有人預測,有聲書未來將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它和音頻課程的普及也許會帶來新的閱讀革命”。

  “聽書類產品確實越來越多,一些圖文公眾號也增加了音頻朗誦,還有很多就是講故事類型的公號,在我周圍的朋友中也很受歡迎。”劉鈺說。

  但徐升國認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降低了閱讀成本,便利用戶參與內容製作,可“聽書”作為一種新興閱讀方式,其內容還需要不斷豐富。

  “以前聽廣播、評書,那是一種藝術形式。聽書,並不是什麼內容都適合有聲化。”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內容的格調、版權問題都需要關注,不能讓有聲閱讀只是看上去熱鬧。

  劉鈺覺得,選什麼樣的內容來聽,也要靠自己把關,聽書可以達到吸收知識、放鬆娛樂的效果,“它不能代替閱讀。但總比又不閱讀、又不學習要好。”(劉鈺為化名)(記者 上官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