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農村宅基地、舊房屋或將按照換房與拆舊復墾實施

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宅基地在農民眼裡,那就是命根子。隨著這幾年國家對農村土地政策的收緊,如今農民申請宅基地可是難上加難,為了推動城鎮化進程,國家千方百計的鼓勵農民進城買房,再加上農村閒置土地增加,於是很多地方就誕生了“宅基地換房”政策,具體是怎麼個換法呢?下面一起看看吧。

1、尊重農民意願

根據之前發佈的《關於規範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工作的意見》來看,“宅基地換房”的大前提,首先是要尊重農民的意願。畢竟一旦完成宅基地換房後,農民在城裡有房了,但是將失去對於農村宅基地的佔有與使用權。

2、貨幣補償+置換房屋

對舊的農村宅基地房屋進行資產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確定置換後的房屋面積,以及相應的貨幣補償額度,這是目前絕大多數地區通行的做法,也可以說是變相的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只不過在進行貨幣補償的時候,有的地區採取一次性補償到位,有的地區採取分期補償,根據實踐結果來看,農民選擇一次性補償的佔絕大多數。

3、空心無人村優先推行

如今幾乎每個地區,都有空心村,就是村裡的人都出去打工,並定居在外面,對這部分閒置宅基地進行房屋置換的阻力小,置換之後對土地進行復墾或者重新規劃,可以大大提升農村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不過目前宅基地換房還處於試點階段,大家要注意相關部門出示的公告信息。

今後農村宅基地、舊房屋或將按照換房與拆舊復墾實施

廣東在舊住宅、宅基地、空心村實施拆舊復墾計劃

近日從廣東省國土資源廳獲悉,自今年起,廣東力爭用10年的時間,全面完成農村舊住宅、廢棄宅基地、空心村等閒置建設用地的拆舊復墾,助力鄉村振興。據初步估算,今後每年復墾指標流轉面積將超2萬畝。

“復墾指標淨收益按5%、5%、15%和75%的比例分配給縣級財政、鎮級財政、土地所有權人和土地使用權人。”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拆舊復墾是廣東國土資源領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復墾指標交易淨收益的絕大部分歸土地使用權人,縣、鎮及土地所有權人獲得的收益分成也將全部用於美麗鄉村建設。

據瞭解,為避免資金被剋扣、截留、挪用,復墾指標收益由交易平臺直接撥付到縣級財政、鎮級財政、土地所有權人和農戶等土地使用權人賬戶。

“復墾指標交易後,原土地使用權人還可繼續耕種產生收益。”

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拆舊復墾使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有利於調動和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

根據《廣東省全面推進拆舊復墾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方案(試行)》規定,復墾指標在優先保障所在村建設需要後,節餘部分以公開交易方式在省內流轉用於城鎮建設。

據悉,廣東將2277個省定貧困村和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等34個縣(市、區)列為了復墾指標優先交易地區。廣東省人民政府近期也將對復墾指標交易出臺最低保護價,今後復墾指標交易價格不得低於省政府的最低保護價。

“拆舊復墾將成為廣東促進城鄉融合、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該廳有關負責人指出,通過對舊住宅、廢棄宅基地、空心村等進行拆舊復墾,可促進扶貧開發和易地扶貧搬遷,有效解決農村建設用地閒置問題,引導農村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今後農村宅基地、舊房屋或將按照換房與拆舊復墾實施

廣東梅州空心村飲“頭啖湯”案列:

近水樓臺先得月,豐順縣湯西鎮大羅村嶽潭自然村是省自然資源廳定點幫扶的省定貧困村。據省自然資源廳駐村幹部介紹,最終選擇在嶽潭自然村試點的原因除了該村是空心村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該村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礎,村民有較強的意願重新打造村莊,內生動力較足。

原來,在拆舊復墾政策出臺前的2017年,嶽潭村村民就開始著手討論重建祠堂、修繕房屋、打造村莊的事宜,併為此成立了公益事業理事會,自籌了20多萬的資金。“我們村是革命老根據地,曾經是東江紅十一軍軍部舊址,不忍心再讓它荒廢下去。”黃佳曉說,但是由於自籌資金有限,原計劃一步一步來,沒想到碰上了拆舊復墾這一政策,恰好可以把項目中獲得的分成收益用於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紅色旅遊產業發展。

因此,2018年2月,嶽潭拆舊復墾項目在全省率先啟動,其中拆舊和復墾工作分別由嶽潭村民理事會和湯西鎮政府組織實施。在理事會成立初期,為了方便舊村改造,全村召開了戶代表會議,推選出了理事會成員,並作出了將全村宅基地和耕地歸集體使用的決議。根據其提供的決議書、公告及會議記錄顯示,全村所有戶主均有簽名、按手指模確認、同意。

在拆舊復墾政策實施時,嶽潭村作為一個整體參與。當年8月,該項目順利通過專家聯合驗收,實際完成復墾農用地43.081畝。同年12月,43.081畝復墾指標由肇慶市國土資源局大旺分局以起始價50萬/畝購得,交易總金額為2154.05萬元,扣除成本以及各級按比例分配後,嶽潭村約有1293萬元的收益。

羅浮鎮地處興寧市北部山區,距離興寧市區60公里,是人口流出大鎮,不少農戶已進城安家落戶。該鎮黨委委員葉慶輝告訴記者,去年9月,當拆舊復墾政策在羅浮鎮推廣時,不少村民持觀望、懷疑甚至不信任的態度,怕拆了之後政府沒錢補或者地被政府徵掉了,“覺得哪有這麼好的事情——不用自己出錢,舊房子拆掉後就可以收一大筆錢,而且地還是自己的。”

此時,豐順的成功案例就成為打開局面的突破口。葉慶輝說,不少年輕村民得知這一信息後會主動去網上搜索查詢相關的政策文件和新聞報道,然後相互轉發告知,“引導他們根據公開信息去判斷政策的真實性,比我們和村幹部去傳達效果要好。”

第一輪摸底排查的時候,全鎮26個村(居)中就有300戶左右的農戶有意願參與拆舊復墾項目,涉及建設用地面積410多畝。羅浮鎮選擇了部分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塊作為第一批試點,羅棟村即為其中之一。

羅棟村距離圩鎮10公里,戶籍人口1280人,常住人口500多人,總面積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0餘畝,山林面積6000餘畝。羅棟村村支書鍾文告訴記者,因地處山區、地質災害相對較多,近年來,羅棟村不少村民陸續搬出,使得以前的老宅閒置。

“摸底時,大家積極性較高,有40多戶主動申請要參加拆舊復墾。”鍾文才說,第一批選擇了其中8戶佔地面積較大且在村民聚居區的舊房屋正式實施。從第三方公司實地測量,到鎮政府組織人手拆除、復墾,再到縣國土部門組織專家驗收前後不到1個月時間。

復墾後權屬不變仍歸農民耕種

今年62歲的鄔越勳是羅棟村第一批拆舊復墾的8戶之一,他家的老磚瓦房建於1979年,後來由於破損嚴重,全家就搬到新房居住。目前,老房子所在的地方已經復墾成了農用地,鄔越勳在上面種上了由政府無償提供的油茶苗,種植收益歸他所有,預計3年後開始掛果,7年後進入豐產期,一畝可產出15斤左右茶油,市場價一斤80元至100元。

據瞭解,鄔越勳家拆舊復墾的宅基地約有435平方米,可以分配到的收益約為20萬元。對此,鄔越勳顯得有些淡定,“三兄弟分下來也沒多少了,打算把這筆錢存起來作為養老金。”

在興寧市國土局副局長楊秋陽看來,拆舊復墾政策實現了“三變”:“廢舊變現”,按比例分成,直接將原老破廢棄房屋變現為“真金白銀”,促進農民增收;“土地變活”,將破舊房屋拆除結合實際種植,有效盤活了農村土地;“農村變美”,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

目前,羅棟村第一批8戶共11畝左右的拆舊復墾指標已經以51萬元/畝的價格成交,總收益約為561萬元,扣除110萬元成本後,淨收益為451萬元。其中村集體佔15%即67.65萬元,8戶農民佔75%即338.25萬元。

今後農村宅基地、舊房屋或將按照換房與拆舊復墾實施

嶽潭大羅村復建祠堂規劃圖

對於拆舊復墾的1293萬元收益,嶽潭村計劃將其一部分用於村莊綜合文化樓、紀念館、路、橋、河壩等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村莊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紅色資源打造鄉村旅遊產業,併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運作,若盈利則按分田到戶時的人口進行分紅;另外一部分成立公益基金,用於獎教助學和發放村中老年人福利。

“全部分下去就好比賣地皮,賣完就沒了。從長遠來看,集中運作對於村莊發展來說是好的。”村民黃佳創常年在外務工經商,到過廣東的很多縣域,在他看來,嶽潭村上游有深潭,下游有水庫,青山綠水,生態優勢非常明顯,如果能將村子打造好,發展鄉村旅遊不愁沒有客源。他甚至計劃以後再回到村裡種苦筍賣給遊客。

“這種抱團發展、集體運作的方式好,全部分到農戶就很難用於村莊建設和發展了。”湯西鎮鎮長陳泰象對於嶽潭的方式也持讚賞態度。當記者問及這樣操作是否有政策風險時,他表示,拆舊復墾涉及到的是村莊的建設用地,通過村民集體表決,收益用於集體發展沒有問題。而且,嶽潭村集體1200多萬的收益由鎮代管,他們要使用需採取報賬的方式。

本文編輯:林無敵說事(喜歡作者記得關注哦)

本文如有侵權或內容不符,請聯繫頭條號作,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