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變化?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郎朗上口的《木蘭辭》如今已經成為千古絕唱,這位被封為"孝烈將軍"的巾幗英雄也家喻戶曉。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也被多次搬上電影銀幕,其中美國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一經上映,便引發了劇烈轟動。動畫電影《花木蘭》不僅僅展現出了中國歷史故事與傳統文化,更是呈現出來了一場中美文化的交鋒與融匯。顯然,動畫電影中的"花木蘭"形象已經進行了重新的西方化演繹。那麼,從北朝民歌到迪斯尼動畫,"花木蘭"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

實際上,從北朝民歌《木蘭辭》到動畫《花木蘭》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不同時代的"花木蘭"形象,都體現出來了不同的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

"花木蘭"作為進入西方文化視野中的東方面孔,被附加上了諸多新的文化含義,比如括女權思想、獨立精神、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反抗傳統和世俗的意志等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描繪木蘭替父從軍的裝飾插畫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動畫電影《花木蘭》海報

01、"花木蘭"形象在中國文化視野中的演變,歸功於戲劇的發展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最早是出現在宋代《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辭》。這首詩歌主要講述了父母姐弟四重人物關係,除了凸顯出木蘭溫柔勤勞等傳統美德外,更

暗含著封建文化中的孝義、禮儀等內在文化。

後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明代萬曆年間,被搬上了戲劇舞臺。這時候的《木蘭辭》也具有了兩處重要的"添筆",一是木蘭從此增加"花"姓,其父名花孤;二是增加了愛情色彩,即戰爭結束後,木蘭嫁給了王郎。這樣一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就更加具有了小說色彩。

其實,元明清時期各個版本的花木蘭故事被演繹得層出不窮,甚至被編造出來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情節。比如,元代侯有造的《祠像辨正記》中添加了皇帝有意於木蘭,木蘭不從自盡,皇帝無奈追封她為孝烈將軍的情節。明代朱國貞的《湧僮小品》裡的《木蘭將軍》承襲這一觀點,不過這種衍生出來的情節在後來就被人們所忽略掉了。

到了民國時期,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愈加流行,被頻繁搬上戲劇和電影的舞臺。這時候關於花木蘭的戲劇可謂是"百花齊放",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桂劇、粵劇等等都有花木蘭故事的版本演繹。在眾多戲曲唱段中,始終從未改變的一句臺詞就是:"

誰說女子不如男!"這時候就已經初露女權思想的鋒芒了。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民國時期花木蘭題材電影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花木蘭 戲劇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被多次拍攝成電影,梅蘭芳便在1926年由京劇《木蘭從軍》改編而成的電影中飾演花木蘭。梅蘭芳藉助男旦風格在舞臺上演繹"女扮男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塑造出來了不可磨滅的經典木蘭形象。

木蘭從軍的故事被一次次的推向中國人們的面前,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花木蘭代表著封建社會女性最高的道德標準——"節"。而在近代社會中,在封閉多年的國人重新開始"睜眼看世界"的時候,"花木蘭"本身所蘊蓄的"忠"、"孝"等傳統道德,實際上更多地承載了國人抵禦外辱的愛國熱情,以及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企盼

並且,花木蘭形象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封建婚姻中以男子為主、門當戶對等陳舊觀念,它儼然早已經成為了新時期女性意識以及人性解放的"代名詞"。從《木蘭辭》出現至今一千多年的時間裡,"花木蘭"形象多次變化,但是始終從未發生改變的只有其潛在的正面價值觀與道德觀。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花木蘭故事 插畫

02、"花木蘭"形象在迪士尼動畫中的重新定位,裹挾著一層中國文化的外衣

《花木蘭》作為一部美國動畫,巧妙地借用了一層中國文化的外衣,在中國文化元素的使用上充分體現了"中為西用"的特點,很精明,也很獨到!

這部動畫電影以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為原型,很自由地融入了美國文化精神,書寫了一段兼具中美文化特色的巾幗英雄的光影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花木蘭》系列影片的第二部中,導演就主要在感情戲上大做文章,獲得真愛的花木蘭和將軍喜結連理,添加的劇情中熔鑄了許多美國的女權思想、個人英雄主義等社會文化內涵,雖然不符合北朝民歌中的客觀陳述,但是這種故事情節"篡改"卻迎合了當代大眾的娛樂心理。

動畫電影《花木蘭》中的許多人物與劇情的設計,雖然採用的是中國風元素的呈現方式,但是並不純粹,而是融合了強烈的美國風格。

比如,比如在軍營中,木須龍可以圍著圍裙煎著荷包蛋做西式早飯;或者在宰相的帳篷裡,蛐蛐可以用腿來打字,寫成了一篇至關重要的調令;或者眾多的花家祖先在祠堂會議中,雜亂的次序更像是西方的董事會會議等等。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這些與中國本土"花木蘭"形象不同的改變,其實源於美國迪士尼動畫自己的主動嘗試。為了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示這個悠久的東方傳統故事,拒絕僵硬的標籤化,不得已進行必要的取捨。畢竟,美國《時代》週刊曾經這樣評論到: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類似於聖女貞德的巾幗英雄。中國的難題是,從 1998 年開始,這個故事的最終版就被貼上了迪斯尼的標籤。"

雖然是在動畫故事的劇情方面上有所變動,但是整部動畫在色彩、光線以及場景設置等方面都保留了濃郁的中國味道。在西方人眼中,東方民族是一個樸素古老的民族,所以《花木蘭》整片色彩不像往迪士尼動畫色彩鮮豔奪目,似乎所有的顏色濾淡了一層。另外,在光線的造型層面,動畫影片對於光影虛實相生的巧妙運用,產生了一種亦幻亦真的剪影美。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動畫中的剪影美

而在場景設置方面,更是透露著濃濃的中國風味道,飽含一種精簡、礙練而又意境悠遠的東方韻味。動畫電影中將現實的內在之意與富有神秘色彩的東方經典故事相結合,達到了寫實與寫意的協調平衡。

畫面場景就如同一幅幅中國潑墨的山水畫,給我們一種朦朧中凸顯意境悠遠的精緻寫實畫風,在線條的繪製上,不論是人物、場景等都體現了中國圓潤的筆觸,就連煙霧的線條形狀,都具有濃郁的東方情調。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花木蘭》動畫電影中的場景設計

03、結語: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中國人物的西方化闡釋

古往今來,其實有不少的詩句都是描繪讚許木蘭的生平故事的,可見歷代文人對於木蘭形象都抱有哦極大的興趣。比如,杜牧《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白居易《戲題木蘭花》:"紫房日超胭脂拆,素豔風吹膩粉開。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 陳天策《木蘭歌》:"從此不敢量巾幗,還笑男兒讀父書"等等,數不勝數。

中國本土的花木蘭形象是堅強倔強的典型,而且這非常符合民族文化中內在的潛質,它仿若是一個道德層面"神"的存在。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而美國迪士尼中的花木蘭形象則更像是一個普通人:

面對陌生的軍營,她迷茫;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她措手不及;面對社會不解的目光,她忐忑不安。面對入侵者的刀劍,她害怕,卻又挺身而出;面對皇帝陛下嚴厲的目光,她又像一個做錯事的小孩子,慚愧的低下頭。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可以說,在動畫電影中的花木蘭,充滿矛盾的個性展露無遺,她不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卻是一個敢愛敢恨的真實的人。此時的花木蘭終於走下了神壇,走向了人間。

記憶特別深刻的是,動畫電影《花木蘭》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也許我並不是為了爹爹,也許更重要的只是想證明我自己有本事,這樣往後再照鏡子,就會看見一個巾幗英雄。可我錯了,我還是我自己。"

這就是一個西方化的木蘭,不僅僅是為了救父親,更重要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個人價值!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