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輟學不會英語隻身闖歐美的他,靠什麼成為萬千人的偶像?

18歲輟學不會英語隻身闖歐美的他,靠什麼成為萬千人的偶像?

今天,跟你分享這本散文類型書籍,來自日本出名的理想生活家松浦彌太郎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位作家?我也是偶然在微信閱讀上看到過他書籍的推薦,看了看作者的介紹——全日本最會生活的男人、生活美學家、開過最糟也最棒的書店等等,聽起來很有意思的一個人,作品應該也不賴!於是看了這本同樣充滿矛盾意味的書,感覺,他的生活其實並不矛盾。

松浦彌太郎,其實也是個很普通的人,他的不普通是把這些普通的事情都記錄下來,並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與價值。結果很神奇,這種呈現變成了一本我想象中會花很多心思、要費很多時間才能出版的“書”(檸檬精在想,原來這麼簡單呀,那我也可以出書了)!

18歲輟學不會英語隻身闖歐美的他,靠什麼成為萬千人的偶像?

而這本書總結起來也很普通(其實每本書用總結法都寡淡無味),錄了松浦彌太郎旅行路上的所聞所見所感。看他的每章節的小故事,感受他細膩的觀察與情感世界。他去過很多城市,美國舊金山、紐約、洛杉磯、伯克利、溫哥華、德州、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等,大部分聽起來是歐美的發達大城市,寫的卻是一些很小的故事。從這些小故事中,你可以看到松浦彌太郎的生活態度,以及對旅行的感悟。

看書和生活一樣,結果導向的總結確實沒味道也無意義,最精彩和最難的是過好當下的每個過程。我記得松浦彌太郎寫的最細小的一件微妙感覺篇章,是他某天走在街頭正下著小雨,他還在幽怨的感慨出神了,結果一位女生舉傘到他上方,撐傘的同時松浦的手臂輕輕碰到了女生的胸部,就是那種羞澀、情動、柔軟、曖昧的複雜感覺,讓松浦一直難以忘懷,分開後就成美好記憶。

18歲輟學不會英語隻身闖歐美的他,靠什麼成為萬千人的偶像?

原文中是否是下雨天有人給他打傘,我都有些不確定了,可能是我腦補上去的,因為這樣的小美好故事喚起了我在某個下班的雨夜,下地鐵後走在距離小區百米之遠的路上,有個身高大概一米七的男生,撐著在昏黃路燈下也看不太清花式的雨傘,莫名其妙就來到了我的頭頂,我趕緊不停的表示感謝,似乎還簡單聊了下各自的住所,音色、音量、口音都記不清楚了,只記得最後我讓他先回去吧,不用送我到小區樓下,然後我很感謝他的勇敢與善良。很多細節因為時間太久,記憶都消退了,和松浦一樣,只有這種微妙的感覺一直忘不了。這時候我也恍然大悟,原來我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很有故事性,但需要感受與及時記錄。對,你的生活也可以這樣!

繼續說回松浦彌太郎的這本書,很多時候都講到了“旅行的意義”。他有時會純粹感受當地的文化建築美食,以及書店,有時也要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做著“代購”的生意;有時吃飯住宿都會成為問題,這個時候乞丐式的生活開啟,但同時又能保持用自己的牙刷、湯勺(?)和書籍三件套的儀式感,這就是他能隨時隨地保持一種理想主義生活的秘密吧。

18歲輟學不會英語隻身闖歐美的他,靠什麼成為萬千人的偶像?

他的感情世界也是率性而為的,好像沒有什麼特意的安排與多花心思,總能遇到心動而美麗的愛情。這可能是現代單身人士們所羨慕的,往往費勁心思的去大如某個群體就想認識一兩個和眼緣的異性,但在松浦這裡卻是“不費吹灰之力”,這是為何?

是心境。現代人目的性太強,已經沒有松浦的詩性與浪漫,講究快速高效社交的現代單身男女們,總希望一兩次見面就能確定那個命中註定的人,而忽略了對方本身的優點、可愛與存在本身。用阿德勒心理學來說,不去評價而是感受,感受存在本身的幸福,你才會收穫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可以說松浦彌太郎是用另一種方式詮釋了“獲取幸福的方式”。

18歲輟學不會英語隻身闖歐美的他,靠什麼成為萬千人的偶像?

松浦有一篇寫到登山,也讓我想起曾有段時間,我也特別熱愛登山(其實現在和未來都愛,只是老有羈絆的藉口而駐留原地),我在登山的時候也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徒步登山就感覺心情格外開闊豁達,也在曾經的旅行記錄裡提到跟松浦同樣的生命體會——

登山越是辛苦勞累,就越能看到美麗的景色,這完全就是人生的寫照。只要能看到美麗的景色,區區辛苦又何足掛齒。
這並非什麼宗教思想或哲學,而是一種充滿人性、自由且正確的精神。山中沒有任何既寸的規矩,無時無刻不充滿著考驗自我的機會。

通過徒步,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軟弱與堅強、溫柔與誠實、正直與虛偽、美麗與醜陋、喜歡與討厭、愛與憎恨……總之就是真實自己。

他的另一個愛好是讀詩,日本的詩人我不認識幾個,但是松浦最後寫到的那段關於太田村山口的詩化語言,也很想跟你分享下:我站在北緯三十九點五度,東經一百四十一度,太田村山口,閉目聆聽微風的吟唱,彷彿能看到光太郎先生揹著帆布包,穿著香橡膠長靴,拿著手杖緩步走來。睜開眼,看到的是鮮紅的殘陽與金色的雲朵。今晚的夜空想必也很美。

18歲輟學不會英語隻身闖歐美的他,靠什麼成為萬千人的偶像?

生活中還是不能缺少詩歌的,就算再冷冰冰、再理性主義的人,當他看到一句春天裡的詩歌,總觸碰到他內心某塊柔軟的地方,從而使其停下感受;人們的精神生活世界,也因此多了很多色彩。你可以不讀詩,但不能沒有詩意。

最後說會到松浦彌太郎這本書,整體關於旅行,卻又沒什麼旅行遊記中典型的大風景大人群,而是小生活和小感悟,是不是就一定能遇到更好的自己?是不是就能盪滌心靈?是不是就增長了見識?不一定,我覺得旅行時要思考,要記錄,要分享,要交流,才會找到旅行的意義所在。“擁有很多無疑是一種幸福。但如果不瞭解所擁有的事物,就談不上擁有”,同樣,旅行也不是去到的地方越多,才越幸福,而是你瞭解了當時去那裡的自己。

你去過哪裡呢?又有什麼難忘感受呢?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下一本好書的分享,馬上也要更新咯,謝謝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