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面對新冠肺炎 以讀攻毒 以書止輸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許多人被攪動得心神不安的時候,一位感染新冠肺炎的年輕人,卻在上千人的開放病房裡安靜讀書。網友對他既佩服又喜愛,給他取了個雅號——“清流讀書哥”。在海峽對岸,臺灣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也呼籲大家,此刻不妨讀書——以讀攻“毒”。


全文如下:


出版界呼籲,臺當局在訂定紓困或振興抵用券適用範圍時,千萬不要忘了出版業與書店。


一、以讀攻“毒”


多年來提倡“讀書不輸”,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正是“安於短暫隱居,均能渡過疫關”。拿書消失在海邊、山下、平原上,我不找你,你也找不到我。生命鍵盤敲下“暫停”,放下懸念,做個書本上雲遊四海的讀者。


心靜下來,只要有書作伴,就能感受到靠近知識散發的熱量。我們不是一直嚮往《湖濱散記》(陸譯《瓦爾登湖》)、《山居歲月》的意境嗎?內心自問:自己怎會在都市叢林中停留這麼久?當你重溫古人智慧,你更能體會:黑天鵝帶來的“危”也就是“機”。


特朗普以保護主義“讓美國再偉大”爭取選票,雖波及國家(地區)短期受苦,但懂得應變的,反因此更強壯,華為5G發展,就是因禍得福的例子。


大陸經過新冠肺炎疫情後,待“封城”的武漢等地,生命力再現時,不少人預測,冒出來的應是狀元與文明。


二、書生的“三生”有幸


深居簡出,閱讀沉思,書成最好伴侶,還需要口罩嗎?


利用機會專心讀好書。


一本有吸引力的好書,必有你難以拒絕的特質:1、傳播現代知識;2、論點有創意並激發創意;3、故事感人且有啟發性;4、有實用價值;5、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存;6、記錄人類的成就;7、探索人類心靈世界;8、提倡人間長情與大愛。


透過長期閱讀,現代人靠知識與技能:才有好的“生活”;才有尊嚴的“生存”;才有安身立命的“生計”,這是書生的“三生”有幸。


一生“與書共生”,從六歲起讀書到二十八歲畢業教書,與書成“命運共同體”——認真讀書、教書與寫書;甚至有機會回臺參與出版,選書、評書、印書,我成東西方社會的快樂讀書人。


三、讀書,做人,做事


貫穿一生的信念,不是財富與權力,而是讀書與教書。因此倡導:人生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書結緣那一刻;與書結伴一生,就是“書生”;就是終身知識之旅。


二十一世紀初臺灣的競爭力、生命力、凝聚力,面臨嚴酷挑戰。作為知識分子,能想到的還是迴歸基本面——好好讀書、做人、做事。把三者結合,在新冠病毒消失後,變成提升生活質量的新風潮。


因此鼓舞大家一起“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


四、以書止“輸”


眾聲喧譁中,靜靜聽一下“書”的十項自述與自信。老友王建煊看到後,要我寫下來,掛在他主持的基金會牆上:


1、書是啟蒙的“種子”。2、書是溫柔的“鞭子”。3、書是學習的“階梯”。4、書是沉默的“老師”。5、書是跨越無知的“橋樑”。6、書是治療愚昧的“醫生”。7、書是打開封閉的“大門”。8、書是逃脫貧窮的“快捷方式”。9、書是知識的“地圖”。10、書是前進的“思索”。


最大心得:離開書,你就輸。


最後:書是對抗病毒傳播武器。


(本文原載於臺灣《聯合報》 作者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