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蛻裝”來福士客串《流浪地球》,他鏡頭下重慶“開”腦洞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他鏡頭下的重慶比重慶本尊更魔幻,軌道列車可化作“酸辣粉”“小面”等美食,車身可碎作馬賽克。網友紛紛猜測這鏡頭後的人應該是一位創意十足的小年輕,然而,他卻是一位十足靦腆的40歲“技術宅”。

說起“重慶鸚鵡螺”或者劉軍這個人,也許你還覺得陌生,然而他的作品早已悄悄進入你的視野。

在抖音、快手、微博各大短視頻平臺,你是否對這些畫面還有印象:人流高峰期的軌道3號線,擠不上去,有人威風凜凜地站到列車車頂;插上插線板讓來福士披上《流浪地球》的視效;用漏勺舀環線 ,原本還立體的軌道車廂通過漏勺的圓孔化作無數的麵條;長江索道從渝中區橫跨南岸區,纜繩直接被空氣替代......

他的鏡頭好像會變魔術,那些重慶“網紅”景點拋開司空見慣的遊客打卡方式,偏不走尋常路,被軌道集團官方轉發點贊,也曾被《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翻牌。

好多網友猜測到底是怎樣一個“腦洞大開”的“大神”,能用鏡頭的方式將重慶講述得如此深刻。

當他面對鏡頭第一次向粉絲們介紹自己時,這個40歲的男人笑侃:自己就是一個“技術宅”。

當沉浸在創作中的時候,他常遨遊漫步在自己的世界,一個好作品的誕生之初,空氣也能成為最妙的奇幻之源。

他靦腆卻不乏豐富的想象力,源源不斷將生活中的素材通過大腦CPU進行分類處理。

軌道“蛻裝”來福士客串《流浪地球》,他鏡頭下重慶“開”腦洞

就像與他隔江相望的那座重慶地標來福士,任何事物都有成為他後期素材的可能,將天馬行空的魔幻畫面帶到大家面前。

劉軍是個地地道道的重慶人,20年前曾參與《寶蓮燈》的修形和設計稿,隨後開始自學後期視效,成立了“重慶鸚鵡螺”團隊專門做影視劇的後期特效。

一個一個短視頻走火“網絡”,再談“技巧”劉軍說其實這並非他們的“正經事兒”,也不會專門花人力和時間做這些,不過是在空閒時間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也許是身為一個地道的重慶人對重慶的美食與地理環境有一種天然的解讀能力,他能很好的借用道具展現重慶獨特的山城魅力,劉軍總結,想象力其實比後期更重要,“這些來源於生活、取之於生活的素材往往最能打動人心,引發大家共鳴。”

到底他們的創作世界是怎樣的,對於“走紅”網絡,劉軍怎麼看?

從哪些地方尋找魔幻靈感?

劉軍:

本身從事的這個行業在創意方面佔有一定優勢,比如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想要的目的,把平時看不到的現象通過這種方式顯得更加魔幻、驚奇。

比如重慶軌道交通、網紅景點說實話還是比較多,但是(拍攝方式)都大同小異,可以看一下別人拍的,把他們不足的地方總結出來,自己去拍的時候把優勢放大,做到極致。

再比如李子壩“吃”輕軌、把列車“打包”帶走等都是藉助特殊角度,而我們去做的話,還可以讓輕軌徹底被“打包”,看上去就是真的從無到有,軌道直接憑空消失。

印象中最深刻的關於重慶的後期作品有哪些?


劉軍:我覺得應該是“離子發動機”那一次,我們通過後期將渝奧大橋擦掉,平時大家看到的始終有一根軌道,再加上重慶本來的地形形成的落差,將大家司空見慣的場景改變,讓軌道列車(看起來)在天上飛,(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效果是最好的,而從網友們的反饋來看也是最好的一次, 還記得當初軌道交通集團官微也轉發了(笑)。

另外就是朝天門發動機,我們為了製作這一特效,斷斷續續用了約1個多月的時間,我覺得(能火)在我的意料之中,《流浪地球》作為當時“國產”最火的科幻片,大家討論比較熱,也很幸運(能被大家喜歡),不過傳播程度還是超過我的想象,各家媒體能上的都上了。(笑)

這次作品對你有沒有來一些積極影響?

劉軍:從網友們接受的程度來看也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有一些愛好者他們會通過私信來請教,問這種效果是怎麼製作的,(後來問的人多了)我為了回答類似這樣技術方面的問題,最後還建了一個群,製作專門的網絡教程,不少後期“發燒友”都來了。

“打卡”環線,怎麼想到了用漏勺這一廚具?

劉軍:重慶小面作為重慶的美食名片,和軌道交通這樣結合起來地域特性更明顯,漏勺看起來像磁器口製作手工酸辣粉的工序,最初的靈感也是從這裡來的。

為什麼想到要用這種方式來展現重慶有特色的人文地理?

劉軍:我們其實也不是專業做短視頻這個東西,只是在我們工作之餘(影視劇後期視效)有時間的情況下做一些比較有趣的、好玩的東西,而這個行業(後期視效)大多數人都是通過自學。

網上很多教程都是公開的,每一期的短視頻平均用時約10天-15天左右,快的一個周,慢的可能一個半月,最長的一期就是來福士做成“客串”《流浪地球》的場景,斷斷續續用時45天來完成。

作品能夠得到廣大網友喜歡的秘訣在哪裡?

劉軍:我覺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它的成不成就是天意,我覺得我們的視頻最重要的就是貼近生活,都是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視頻中出現插線板、漏勺、3號線人流量等,它們對於重慶人來講代入感很強,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不會讓(後期)顯得那麼高高在上。

還有就是創意,創意來源於生活,平時可以多收集,用自己的視角、音樂去展現同樣的東西,做一個區分。拾聞道見

(文|CP)

軌道“蛻裝”來福士客串《流浪地球》,他鏡頭下重慶“開”腦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